5月4日,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社科界联合会、玉泉区人民政府、呼和浩特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举办的“守望相助、亮丽北疆一带一路与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振兴学术研讨会暨喜迎自治区成立70周年呼和浩特非遗文创精品展”在玉泉区举行。
(记者 朱丽华 通讯员 杨帆 王惠捷)
在现场,记者看到在这些非遗传承人中,满头白发、带着老花镜的吴润达是蒙古靴制作的第五代传人,他从少年时代开始制作蒙古靴到现在已经有50多年了,而完成这一双靴子的制作最起码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由于销路不好,一个月最多能卖出一双,因此几乎没人学这门手艺。“一个是销路不行,一个是每月只挣1000多块钱,而且每天还特别辛苦,都是一针一线用手缝制而成的,销路不好没人学,如果销路好学还行,但是现在销路不好孩子们学这门手艺吃不开饭。”吴润达说。人才流失、没有市场是非遗项目遇到的最大难题。为此,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室研究院成立了产学研基地让传统的非遗项目正在以独有的姿态焕发出新的光彩。
本次研讨会会期两天,包括探讨、展览、参观和调研等系列内容,通过研讨活动,搭建起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与高层学术界的对话平台,努力实现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