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国》致敬民族精神 业界期待诗歌更普及

2019-11-12 09:33  |  来源:中国新闻网

  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另一档诗歌类节目《诗·中国》继续引领荧屏。由《诗刊》社、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向民族精神致敬——《诗·中国》创作研讨会”11日在北京举行。30余位诗人、媒体人、专家、学者对于诗歌成为电视节目选题、进而带动大众关注表示赞赏。
  
  《诗·中国》自今年10月13日起在安徽卫视每周日晚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位列同时段第三。该节目围绕“向民族精神致敬”,第一季推出8期8个主题“中国之恋”“青春之歌”“壮志凌云”“英雄本色”“巾帼芳华”“乡愁流韵”“守望家园”“梦想之光”,为观众呈现56首诗作名篇,并综合运用朗诵、访谈、纪录片等多种形式,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作为嘉宾参与了《诗·中国》的录制。他说,中国诗歌文化源远流长,该节目不仅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次致敬,也是在当代对诗歌传统的成功续接。通过对诗歌进行电视化的表达,营造了一种“在场感”,在诗歌与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之桥,让诗歌文化得以融入当代人的生活。
  
  安徽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禹成明介绍说,《诗·中国》将诗的故事分为三个类型:一是诗人的故事,二是诗歌本身的故事,三是与诗歌相关联的故事。在内容呈现上,节目采用多种艺术形式如朗诵、吟唱、京韵大鼓、元曲、昆曲等来展现诗歌意境,传递诗歌蕴含的情感、历史、文化。
  
  专家们也为节目的进一步打磨提出了意见,譬如拓展选题空间,增加诗歌作品的体量,朗诵方式可再斟酌,提升节目的原创性、亲和力,增加竞赛环节等。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向云驹建议,今后的节目可以强化诗歌内容的专业性,提升专业深度;而在诗歌的选择上,可以增加一些现代诗歌、少数民族诗歌和民间歌谣;在主题上可以更丰富一些,如增加爱情主题、“一带一路”主题等。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蒲剑说,诗歌是一种很高级的写作,电视在传播时如何与高雅艺术结合一直是一个课题。过去有电视散文、电视小说、电视诗,那时候就是简单的画面配朗诵。时代发展到今天,需要用更吸引当下年轻人的方式。
  
  “弘扬优秀文化是诗歌类电视节目的宗旨。”中国文联副主席胡占凡表示,《中国诗词大会》解决了记忆问题,接下来要解决懂诗、写诗的问题。他建议明确节目定位,处理好作品欣赏和讲故事的比重、古典和现代的比重等,把节目打造成品牌。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