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天来,一泻万里。浪似山高,势如卷席。”说的是国人最熟悉的长江。继《话说长江》《再说长江》后,金秋时节,又一部关于长江的纪录片《长江之恋》引发广泛关注。这部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牵头,联合长江经济带11家省级卫视创制的大型纪录片,立体式地记录并呈现长江及其流域近年来的真实面貌。目前,该纪录片已播出完毕,52城收视达0.15,全国卫视频道专题类节目排名第五;其中第5、6集收视达0.22,全国卫视频道专题类节目排名第一。
5个月,6集纪录片,10万公里行程
时间拉回到1976年与1978年的夏天,两次大规模江源考察,确定了长江源头的所在地。纪录片《长江之恋》开篇就将镜头对准万里长江源头——三江源地区,沿途一路东行,过江汉、洞庭,最终汇入东海。无论是落霞孤鹜,水天一色;抑或是渚清沙白,候鸟飞回;又或是江水浩荡,东流不息,这般壮美的景象全部在片中一一呈现。
“画面太震撼了,心潮澎湃。”“这是属于中国人和大河的波澜壮阔的故事。”在豆瓣上,《长江之恋》的评分高达9分,不止一位观众由衷发出这样的感慨。高分背后,有一支踏遍长江畔所有土地的摄制团队。“5个月,6集纪录片,8个摄制组,总行程超过10万公里。”《长江之恋》制片人、总导演刘丽婷用“不可思议”形容这段拍摄经历。长江之畔,摄制组分头行动:当青海摄制组走在三江源雪山脚下时,四川的导演正踏在地表温度超过70摄氏度的攀枝花干热河谷上;当湖南组穿起套鞋深入洞庭湖一个血吸虫高发的地带拍摄时,上海摄制组正跋涉在水草齐腰身的丛林湿地和滩涂上。
有一个细节更值得回味——不少观众对纪录片中吐旦旦巴站在沱沱河畔摄影的一幕印象深刻,这张照片背景中有许多看似虚化的东西,其实是上千只飞蚊。“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深情。”刘丽婷说。
翻开长江纪录片的册页,1983年的《话说长江》是个起始,再者便是2006年的《再说长江》。此番《长江之恋》是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拍摄长江,将镜头对准长江流域的多彩生活。“作为新时代对长江影像的一次回访,它见证了影像技术的迭代。”《广电时评》执行主编牛春颖介绍,《话说长江》使用的是胶片摄影机,《再说长江》进入高清时代,而《长江之恋》则全程4K拍摄,“摄影技术的进步,为当代中国积累并保存了真实且珍贵的影像素材。”
平凡人平凡故事串起长江叙事
“脚蹬石头手扒沙,自古纤藤肩上拉,打霜落雪天下雨,一年四季滩上爬。”发源于四川东部及重庆长江流域的川江号子,在江面上回荡了三千多年。水流湍急的滩头,劳动者粗犷的呐喊犹在耳边。镜头一转,沱沱河畔,吐旦旦巴大学毕业后回到三江源地区,开始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事业,最终斑头雁数量的增长令人欣喜;金沙江边,昔日的赶漂人严梁和他的6000多位同伴,放下撬杆,拿起锄头,踏上了“为绿色而战”的天然林保护之路;铜陵市大通镇,张八斤和他的同伴守护着正濒临灭绝的江豚……随着镜头的推移,串联起《长江之恋》宏大叙事的,正是平凡人的平凡故事。
在第四集《江湖之上》中,既有对中国首家候鸟救治医院创始人李春如的采访,也记录了他与同伴救下受伤候鸟的实况画面。镜头下,“春风和畅鹭衔巢,夏日荷花鸟歌谣。秋凉菊黄闻雁语,冬寒雪飘鹤舒腰”的优美景色美不胜收。“拍摄长江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很多普通的人,普通却又伟大。”刘丽婷感慨道。
除却前期的精心设计与拍摄,《长江之恋》在后期制作上也相当出色。音乐方面,曾为纪录片《法门寺》《大秦岭》创作音乐的张大为携手为热门剧《长安十二时辰》作曲的赵亮棋,为《长江之恋》创作了近60段音乐。或悠扬婉转,或慷慨激昂,这些音乐共同诠释了长江这条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万千姿态。“作为纪录片中心组建以来推出的第一部大体量作品,我们举全中心之力保证这个重大项目的圆满落地和呈现,用纪录片人的镜头记录下了长江两岸古风与今韵交织、保护与发展并进的时代图景。”《长江之恋》总策划、SMG纪录片中心主任李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