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长三角地区,上海跟江南、江南文化有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江南在经济、文化、教育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近日,首届江南文化国际论坛暨第13届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就江南文化进行探讨。
作为海派文化的底色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在长江两岸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孕育下,江南文化在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美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其特殊的地位和研究意义。
主旨论坛中,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从三个维度描述了上海跟江南的关系:“第一,从较小的地域上来讲,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第二,从宏大的空间上来讲,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上海与江南是城市与乡村、大城市与一般城镇的关系;第三,从相互联系的角度看,近代上海是江南经济社会孵化中心、经济重镇与交通枢纽,是江南人才财富集聚之地,是江南文化荟萃发展之地。上海与江南的关系是集聚与升华的关系。”
在他的描述中,上海的海派文化是以江南文化为底蕴、以江南人口为主体,吸纳了其他众多的地域文化,特别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一些元素而形成的,而海派文化的发展繁荣也让江南文化的优势、精华更加突出。
其后,江南文化研究学者滨岛敦俊、陈忠平、刘石吉、唐力行等几位教授先后就江南三角洲开发史、江南文化走向世界、江南研究的反思、徽州与江南文化等命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论坛分组讨论中,不同领域的学者围绕“江南经济”“地方文献与士人雅集”“科举与教育”“水利与城市”等主题展开讨论。
作为长三角共同的文化记忆
据了解,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上海师大创建于2007年的高端学术平台,本届论坛是上海市政府积极推动“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品牌建设计划之后,由上海师范大学参与主办的首届江南文化国际论坛。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指出,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是长三角共同的文化标识,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深入开展江南文化创新研究,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
他强调,要进一步挖掘江南文化资源,进一步聚焦特色亮点,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拓宽江南文化研究领域、提升江南文化国际影响力。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则表示,当前上海江南文化研究形成了各区、高校、学会、学者形成合力、资源整合、广泛参与、共同推动的局面,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也正式建立,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正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可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持续彰显江南文化的世界意义,通过各种形式让世界了解江南、理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