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艺术节|当音符变成声光影,这场沉浸式钢琴音乐会不一般

2019-10-25 10:24  |  作者:包永婷  |  来源: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10月24日报道:“欢迎乘坐彼岸号航班!”10月20日晚上,一场特别的钢琴音乐会在上海马兰花剧场上演。钢琴家俞湘君变身多面手,弹钢琴、拨琴弦、拍鼓,多变的灯光、流动的影像呈现出当代音乐的韵律,听觉视觉交相融合,带给观众全新音乐的体验——沉浸、可见。
  
  尽管很多观众对俞湘君钢琴超媒体音乐会《彼岸》的形式感到新鲜,俞湘君表示,这是当代普遍的钢琴演奏技法,不同于古典音乐。“美国作曲家亨利·迪克逊·考威尔最早将钢琴当成一种打击乐器,研发其他声音。当代音乐目前在中国还不是很多,更多以传统的形式局限于学术圈。”
  
  从美国当代作曲家乔治·克拉姆的《大宇宙》、约翰·亚当斯的《中国门》,到中国青年作曲家徐志博的《际空之响》、邵青的《诗画三帧》,整场音乐会精选了当代优秀中外音乐作品,立足于音乐作品的结构张力和影响表现力,借当代媒体艺术的手法,融汇钢琴之美感和媒介之活态。
  
  图为俞湘君钢琴超媒体音乐会《彼岸》现场(摄影:沈洪)
  
  音乐会首演徐志博的新作《际空之响》,这部作品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委约作品。作品使用钢琴与交互电子构成音乐的叙事线索,并延伸至各种新媒体艺术元素,钢琴家是听觉和视觉感知的发起人,整个剧场也变成投射介质。“音乐从浩渺的太空到人间,整体是超现实的感受。俞湘君弹出来的音乐与台下我弹出来的展开对话,在呈现过程中,又会伸出一些新的感觉。”徐志博说。
  
  青年艺术家们将目光聚焦到新媒体元素,探索艺术领域的新发展。在今年“扶青计划”委约的6部作品中,钢琴音乐新媒体作品《际空之响》和新媒体表演《分身·源启》不约而同的将多媒体影像融入艺术表达方式。新媒体表演《分身·源启》则取材于《山海经》,主创张屹南和他的创作团队从神怪世界出发,通过动作捕捉、交互式动画、远程操控等高科技技术,将幕后的“分身”与台前舞者联动,借由舞台上虚拟和现实世界的交融,让观众在现实与虚拟的世界中穿梭。
  
  作为青年人才的孵化平台,“扶青计划”八年来不遗余力地扶持有艺术传承、有探索创新、有理想追求的青年艺术家,共委约78位青年艺术家,创作推出了65部原创委约作品。“我们非常渴望这样的平台、机会,有专业观众关注你。”徐志博说。俞湘君也希望将当代音乐传递给更多观众,“从《彼岸》1.0版到现在的2.0版本,我们一直在做升华。明年还将推出3.0版本,以后会在形式和曲目上做更多尝试。”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