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回归申城演出 舞台剧《繁花》全沪语演绎

2019-10-22 14:06  |  作者:诸葛漪  |  来源:解放日报


  11月1日至3日,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五盟文化联合出品的舞台剧《繁花》,将作为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登陆艺海剧院,开启第34场演出。
  
  《繁花》根据金宇澄的茅盾文学奖同名作品改编。在第二届华语戏剧盛典中,《繁花》斩获最佳创新剧目奖,并拿下最佳年度剧目、最佳创新剧目、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舞美、最佳投资人六项提名。今年,《繁花》再次独揽2019壹戏剧大赏年度大戏、年度最佳编剧两大奖项。本次回归申城演出,《繁花》承接上半年美琪演出版本,原班人马打造。
  
  “阿宝不响”“沪生不响”“小毛不响”……《繁花》全文有1500处“不响”,作为小说最重要的核心美学,每个“不响”都有不同意义。如此复杂的“不响”如何展现,是舞台剧《繁花》最大的挑战。舞台剧《繁花》没有照搬原著中“不响”的位置,而是通过舞台灯光和转台的表现方式,将“不响”灵魂建构起来。那些消失在嘴边的话语,没有让观众脱离叙事,而是更神奇地体会到疏离。
  
  全剧用沪语演绎,为体现语言背后的烟火人情,全部启用上海籍演员。为了让观众始终沉浸在这份质感里,《繁花》演出时普通话字幕也突破常规,把沪语最直接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例如台词“今朝老适意”不翻译为“今天很舒服”,而是直接打出“今朝老适意”,更让观众时刻身临其境。
  
  今年6月,《繁花》受邀参演“第五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在北京国家话剧院演出三场。谢幕时,北京观众报以长时间掌声。《繁花》方言并非沟通的壁垒,它的背后“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自然风光,也是人文景观”,无论走到哪里,沪语演绎都会觅到知音。
  
  一个舞台,剖开一个城市“上知绸缎,下知葱蒜”的横截面;一个转台,转出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的时空交错。金宇澄勾勒历史波涛中的城市博物馆,而一群年轻人从书中找到了戏剧的种子,完成当代年轻创作者对《繁花》的解读。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