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的岁月》专栏之五:老而弥坚的“红杉树”
——访著名歌唱家张正宜
走进张正宜老师家的客厅,即刻就被一股充满艺术气息的氛围所感染:一架黑色的三角钢琴摆放在客厅的左后方,钢琴的三角琴盖上,放满了张正宜不同年代所拍摄的艺术照、演出照和家人的合影照,每一张照片上的张正宜,都笑得那么甜蜜和愉悦。最引人注目的是左则墙壁上悬挂的两幅人物油画,一幅是张正宜年轻时的肖像,身穿V领的蓝色嵌花连衫裙,熨烫过的卷发飘披双肩,双目神采奕奕,显得那么青春靓丽。另一幅展现的是张正宜二年前的肖像,一头齐耳的短发,一张笑嘻嘻的福相脸,鼻梁上架着一副眼睛,身着粉红色的外衣,一瞧就是位有身份的老人。
张正宜是个很爽快的人,同笔者没什么多寒暄,就直接进入了采访的主题。
情系缘牵,豆蔻年华入乐门
从小就喜欢唱歌弹琴的张正宜,15岁那年就考进了行知学校,开始与音乐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16岁加入了上海广播业余合唱团。行知学校毕业班后被分配到榆林区(后划归到杨浦区)的一所职工子弟学校任音乐老师。刚解放不久的上海,职工子弟学校其实就是文化扫盲学校,让那些原本上不起学校的职工子弟开始学习文化。所以,她所教的学生年龄基本上都要比她大。学校很简陋,所谓的音乐器材也就是一架很旧的风琴,更谈不上有什么音乐教室,那个班级要上音乐课了,就让学校的教工把那风琴搬过去。
1956年的暑假期间,上海广播乐团招收新团员,职工子弟学校的校长很支持张正宜去报考。因为她本来就是上海广播业余合唱团的队员,乐团的许多老师都认识她,因而她很顺利地被上海广播乐团录取了。可是一直到快要开学了,张正宜还没有收到上海广播乐团的录取通知书,而职工子弟学校又以为她要调走了,也没有安排她的教学课程,这下可把张正宜急坏了。后经打听,原来上海广播乐团的调令早就下发了,不知什么原因在榆林区的相关部门中搁浅了。上海广播乐团的人事部门也不等榆林区的手续了,就直接把张正宜招入了乐团。
刚进上海广播乐团的张正宜,主要任务就是参加合唱的排练和演出,经常演出的地方就是上海音乐厅。同时在团内先后向孙经信、黄凛老师学习声乐。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之际,上海广播乐团与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乐团联合排练了《十三陵水库》、《幸福河》等4个大合唱,用交响乐伴奏,由司徒汉等任指挥,在此演出中,张正宜展露出她领唱的才华。
1964年,张正宜被挑选加入了现代舞剧《白毛女》剧组,作为白毛女角色唱段的B角之一(主角为朱逢博),并在北京参加了好长一段时间的演出。回到上海后,有关部门要求《白毛女》剧组加紧排练,准备出国演出。但在最后出国的演员名单中,张正宜的名字被删除了。因为当时对出国人员的政治要求是很严格的,组织上怀疑她的丈夫,原上海广播乐团的双簧管演奏员,有里通外国的嫌疑(其实就是认识几位国外乐队中的双簧管演奏员而已),张正宜因此而受牵连,出国演出受阻。
雨过天晴,英姿焕发《红杉树》
此时“文革”已经开始了,滞留在乐团的张正宜,一下子变成了无事可做的闲人,这对一位钟爱唱歌的演员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真可谓无巧不成书,此时的上海民族乐团时常在社会上演出,但整台的器乐演奏节目也显得枯燥单调,想穿插一些歌唱类的节目,因缺少歌唱演员,就到已更名为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原上海广播乐团),把张正宜借调了过去。从借调到上海民族乐团起,张正宜的歌唱事业就基本上以独唱为主了。
在采访中,张正宜说起了她在歌唱演出生涯中唯一一次、但又令她终生难以忘怀的“失声事件”:有一次上海电视台现场直播她演唱的《南泥湾》歌曲,当时的电视直播就是现场演唱,没有事先录制的。“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她上台刚唱了两句,突然间失声了,怎么也唱不出声音来。观众们只听到乐队的正常伴奏声,能看到张正宜的嘴合着乐队的伴奏在一张一合着,但就是听不到她歌唱的声音,观众都以为是电视台直播出了问题。“演出”完毕后到了后台,张正宜无声地大哭起来,她不是担心自己的声带出问题,而是感到太对不起观众了。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之行,使中美之间紧闭的外交大门敞开了,尼克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加利福尼亚特有的珍稀乔木红杉树作为礼物。此时与张正宜同在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一起工作的著名作曲家沈传薪,看到这条新闻后,联想到红杉树将落户西湖边,以象征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心潮起伏,激发他为此要写一首歌的愿望。经与词作者史俊和茅晓峰合作,很快就写出了《红杉树》一歌,沈传薪把谱好的《红杉树》第一个就邀请张正宜试唱。从沈传薪那儿接过歌谱后,那充满浙江民歌与美国民歌的音乐元素、具有抒情而欢快的舞蹈性节奏的曲调,极大地焕发起张正宜的演唱激情,一首赞美中美两国人民友好的歌曲《红杉树》,一下子就风靡了海内外。在1980年文化部举办的优秀歌曲评选中,《红杉树》以全票通过,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歌曲奖。张正宜纯真、优美的歌声,也随着这首歌的传播而注入广大听众的心田。
月光轻骑,人过中年掌帅印
唱什么歌,抒什么情?这是张正宜很重视的一个问题!她主张用歌声去滋润人们的心灵,去赞美火热的生活。当她得知工读学校的学生是一些不幸失足的青年,她非常痛心。于是,她深入到学校去给他们演唱《她呀,她》这首歌,用她的歌声温润了一朵朵受伤的小花,感动得学生们都流下了眼泪。
当刘少奇同志平反昭雪的消息传来,她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情地唱起了《怀念刘少奇主席》,热情讴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她说她的使命就是用一首首格调健康、情趣高尚的歌曲,抒发情感,抒发理想,用歌声表达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股“个人承包、自负盈亏”的风潮弥漫各行各业,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受此影响,也搞起了各种小型的演出队,工资由团里发放,奖金就有各小型演出队自行解决。在这种情形下,张正宜也受命领衔“招集”了一些人马,组成了一支“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月光轻音乐队”,并开始外出“行走江湖”,“月光轻音乐队”先后南下广东、西入四川,挺进河南等地演出,一去就是几个月,家里人基本上是看不到张正宜的身影。就这样辛辛苦苦地到处奔波演出,其收入也是微乎其微的,每一场的演出奖金也只有5元钱,对现在的一些“歌星”来说,简直是不屑一顾。但就是这点“辛苦费”,无论是演唱的还伴奏的演员,对每一场、对每一个节目的演出,仍然是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不马虎对待,可以说,那时的演员素质还是挺高尚的。
通过率领“月光轻音乐队”的外出演出,不仅充分锻炼了张正宜吃苦耐劳的意志和与队员们同甘共苦的精神,也使上级部门更加了解和掌握了张正宜的领导艺术水平。1986年,有关部门正式任命张正宜为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团长,人过中年的张正宜,开始执掌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的帅印。
虽然已是一团之长,但张正宜并没有那种盛气傲慢的“官架子”,在认真处理好团长位置上那些繁杂的行政事务外,她仍然坚持上台演出,尽一名演员应有的职责。1988年,正逢张正宜的“知天命”之年,她在美琪大戏院举办了自己最后一次“独唱音乐会”。此时的张正宜已是名声在外,她的“独唱音乐会”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据售票处的工作人员告诉她,连大门的玻璃都被挤碎了。不得已,连彩排算起来,她的这次“独唱音乐会”,连续演出了5场,这在当时的演艺界,也是少有的盛况。
用心耕耘,名师育出众高徒
“在那金色沙滩上,洒满银色月光,寻找往事踪影……”在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剧场里,100多位两鬓染霜的老人,正在声情并茂地演唱塔塔尔族民歌《在那银色月光下》。欣赏着老人们字正腔圆的四声部演唱,观众很难相信,他们中有许多人原来是对声乐完全“一窍不通”的“乐盲”。而引领他们从认识五线谱上的“蝌蚪文”开始,到目前拿起五线谱想唱就唱的指导老师,就是张正宜。
张正宜的歌喉优美甜润,演唱起来浓淡相宜、惟妙惟肖、声情并茂。“含情而不过,微笑又蓄真,嗓音也堪佳,举止有余音”。这曾是一位老作曲家在一次“上海之春”演出中听了张正宜的演唱后,激动之余而于当晚写成赠给她的一首诗。所以说,张正宜是一位深受群众欢迎的歌唱家。
然而,就是这位在老百姓心中享有盛誉的歌唱家,在1984年她的舞台演唱事业正如日中天之时,她却毅然而然地放弃了许多可以外出赚钱的演唱“邀请”,大踏步地走进了“上海老年大学静安区老年歌唱学习班”,开始了她为老年声乐施教的拓荒之旅。而这一做,至今已经是整整35年了,还没有放下她手中的教鞭。
作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后又担任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团长的张正宜,无论是从她的歌唱知名度或她所担任的行政职务来说,如要“走穴”演唱或者搞搞音乐“讲座”,一小时赚个数千上万的“劳务费”,可以说是唾手可得。而为老年声乐教学,一次也就那么几十元钱的“交通津贴”。但张正宜从不计较,她说:“我不是为钱而来的,我是把老年声乐教学作为一项事业在用心耕耘的。过去,是我一个人在台上独唱,大家在台下听我唱。现在我要让大家一起唱、搞大合唱。”听课的学生也因有一位教授级的歌唱家教他们声乐,一个个也学得认真、扎实。
从张正宜的家到静安区老年大学,要换乘好几辆车,来来回回路程就要3个小时,但她风雨无阻。2013年,张正宜的膝盖突然红肿并有积水,痛得难以行走。当她拄着拐杖出现在课堂上,大家全体起立向她鼓掌致敬。
2014年,当张正宜在静安区老年大学为老年声乐施教满30年之际,她的100多位学生用一台“旋歌三十载,晚晴正相宜”汇报歌会,向敬爱的老师送上从教30年的贺礼。张正宜激动地说:“看着学生们在台上演唱,比我自己在台上演唱还要开心。”
张正宜所教的老年音乐班,如今已是市、区闻名的合唱队伍,经常应邀参加各种宣传演出和演唱比赛,奖牌、奖杯已拿了一大摞。而张正宜也荣获“上海市首届老年教育教学十大名师称号”。
一曲《红杉树》曾经让张正宜红遍大江南北,人们忘不了她,还想多听听她那优美动人的歌声。但70岁以后的张正宜,已拒绝受邀参加各种演出,她要把自己的夕阳能量,绽放在老年大学的音乐教育上。如今她虽已是82岁的高龄,但老尔弥坚,像一棵坚韧挺拔的红杉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乐坛的沃土之中,把全部精力专心致志地奉献给自己一身钟爱的音乐事业。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