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15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2亿,占总人口的16.1%。另据预测,到205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83亿,占总人口的34.1%。届时,每3个人当中就有1个老年人。
如今,在这个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国度里,“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这个千古话题再一次被越来越多的人重复提起。当然,人民群众所关心的事情,就是党和政府所努力的方向,而关于养老的问题,国家的锦囊妙计已经出台了!
智慧养老升至国家战略一个万亿级市场正在打开
2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简称《行动计划》),将智慧养老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一个超过万亿的市场空间将有序展开。
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领军企业。一个超过万亿的市场空间将有序展开。
科技助推着养老模式的升级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将基本形成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产品,使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成为可能,助推着养老模式的升级。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介绍,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领军企业。在产业环境不断完善的同时,还将制定50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标准。
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让养老更智能
实际上,很多技术或产品已投入老年人市场,不少子女都为老人配备了如手环等“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智慧养老”设备,这些设备一般都有实时定位、紧急呼叫、自动报警、心率测量、健康管理等功能,儿女可通过管理软件进行轨迹查询、围栏告警等随时掌握老人的状况。
智慧养老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一剂良方,但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一系列发展瓶颈亟待打破。“缺乏顶层设计,且政出多门、标准不一,严重束缚了养老企业的技术合作和市场拓展。”华龄智能养老产业发展中心理事长朱勇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一家企业投入了近千万元对某医院使用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可由于标准不对接,该系统无法在不同项目间有效应用。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创新智慧养老商业模式
《行动计划》为此提出,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探索民办公助、企业自建自营、公建民营等多种运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进基本、保障性服务由政府保底购买,高端、个性化需求由市场调配的运作机制,推动用户、终端企业、系统集成平台、健康养老机构、第三方服务商等实现共赢,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成熟商业模式。
尽管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智慧养老产业的培育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但智慧养老理念和技术的介入,无疑将使未来的养老模式变得多样化、人性化、高效化,有效破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社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