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 惊雷响,万物长

2019-3-1 16:47  |  作者:徐洋

  今日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大多在每年的3月5日、6日或7日。蛰,藏也,这个时候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过冬的动物们,因此称“惊蛰”。

  

  惊蛰三候
  
  惊蛰惊蛰,当沉睡的动物从睡梦中惊醒,睁眼看这流年更迭,季节交替,春天已然到来,生气蠢蠢欲动,被阵阵春雷裹挟着汹涌奔来,天地无边无际,旧岁的时光一去不返,它们决定再次出发。

  

  惊蛰有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柳树发芽,桃树长出花蕾,随时等待开花。虽然尚未到盛开的时候,但此时也可见日后桃红柳绿的“繁华”。
  
  仓庚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仓庚也就是黄鹂(黄莺)。当春天的暖阳照射大地,黄鹂感受到温暖开始婉转歌唱,让人想起杜甫的那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鹰化为鸠:在古人眼里,春季鹰化为鸠,秋季鸠化为鹰,以此为时序之变,这实际上是古人对于鸟类因季节而迁徙的一种直观感受。

  

  惊蛰诗选
  
  节气到惊蛰,真是大地回暖的时候了。人们开始褪去厚重的冬装,大麦小麦开始拔节,毛桃爆芽,杂草返青,百虫苏醒,天空之上隐隐传来雷声,合着地上草丛中的阵阵蛙鸣,奏响一曲生命之歌。

  

  陶渊明在他的拟古诗里写: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农历的二月,因处在春季中间,故称仲春。在这仲春时节,春回大地,春雨应时而降,陶渊明听到东边传来的阵阵雷声,举目看去一片勃勃生机。
  
  范成大的《秦楼月》也写在雷声隐隐之下的惊蛰时节: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惊蛰时节的雷声是隐隐约约传来的,若有若无,好像来自远古的一声闷响,带着连绵起伏无尽的波浪,回荡在天地间。万物在梦中听见了这回响,鹁鸠的鸣声在春风春雨之中一声比一声急。绿杨随风舞,红杏攀墙起,有人楼中立。

  

  元稹的《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则这样写: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在中国古代这样一个农耕社会,惊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农谚里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已过,农活就多起来了,农人们纷纷劳作,成为这时节的风景。

  

  对此,韦应物这样描写: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人生有耕耘总会有收获。辛劳的人们从不叫喊劳作的辛苦,他们终日忙碌不休,从早到晚,从菜圃到田地,而往往一场春雨就能让他们满足。

  


  何人与我话短长?春风春雨,百虫黄鹂,桃花流水。生命的春天来到,凝结的冰哗啦啦解冻,我听见天空雷声阗阗,呼唤冬眠的人醒来,呼唤冻结的梦想像花一样绽开,听见一声声古老大地的呼喊:醒来,醒来。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