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

2017-3-8 09:32  |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者按:近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正式发布。为贯彻落实好《规划》这一纲领性文件,特开设专栏,邀请部分省区市文化厅局长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地文化工作实际,介绍学习贯彻《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精神的心得体会和有关举措。

深入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首都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我们将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结合北京文化建设特点,把规划精神贯穿始终,把规划要求贯穿始终,把规划任务一抓到底,努力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一是紧抓机遇,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文化部“十三五”规划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新形势,作出了“文化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的重要判断。当前,北京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同样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机遇大于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首都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外文化交往日益广泛深入,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着眼“十三五”,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京政发[2016]20号),进一步明确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发展格局,从十个方面,确定了“十三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同时,市文化局等部门分别制定了各自领域的“十三五”规划。面向未来,我们将紧抓机遇,直面挑战,按照规划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出政策、建机制、搭平台、推精品、育人才,不断提升首都文化创新力,增强文化服务力,扩大文化影响力,努力开辟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二是改革创新,不断激发首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部“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新举措、新途径,全方位推进文化创新和改革。我们将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始终,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探索首都文化改革发展规律,着力构建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坚持创新艺术扶持方式,不断完善剧目排练中心、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和文化艺术基金的运行机制,从创作前端、终端入手,打造全链条式的艺术创作生产扶持机制。抓好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社会力量进入文化建设的渠道和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文化建设模式,提供更多更好文化产品和服务。深入推动文化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深化简政放权,为精品创作提供良好环境。

    三是提质增效,不断提升首都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文化部“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将在推精品、提效能、促传承上更下功夫。在文艺创作方面,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总结荣获文华大奖评剧《母亲》的创作扶持经验,巩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成果,抓创作规划引导,抓主题创作,抓精品生产,围绕迎接党的十九大等重大时间节点,创排京剧《李大钊》等重点剧目,努力推动文艺发展向高峰迈进。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坚持以提高效能、实现供需对接为核心,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不断完善公共图书服务、文化活动和公益演出三个配送体系,抓好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借鉴吸收网络抢购庙会门票的经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更好满足市民文化需求。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继续巩固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支柱性地位,加快动漫游戏等行业发展,完善“动漫北京”“演艺北京”“艺术北京”等产业发展交易平台,积极做好首都图书馆、北京画院等文化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工作,不断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构建非遗传承和保护体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人的培养为核心,以融入现代生活为导向,主要做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编辑出版《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习培训计划”,提升非遗从业人群能力水平。同时,落实戏曲传承发展政策措施,加大戏曲演出政府购买力度,举办2017年中国戏曲文化周活动,努力构建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四是开放共享,不断提高首都文化开放水平。文化部“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统筹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和贸易,创新方式方法,有效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全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将在规划指引下,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雅典中国文化中心筹建和运行,做大做强“欢乐春节”文化品牌,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同时,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我市贯彻意见,制定实施城市副中心文化设施专项规划,推动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北京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进程。继续举办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等活动,加强三地图书馆、群艺馆合作,深入推动公共文化、演艺、产业领域的合作交流,推动文化发展成果为三地人民共享。

    (作者:陈冬 北京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突出“一条主线” 构建“四大体系”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已于近日正式发布。天津市文化系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第一时间进行深入学习研讨,研究贯彻落实举措。同志们一致表示,规划全面阐明了“十三五”时期全国文化发展改革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将有力引领和推动全社会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阔步迈进。

    天津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明显,被誉为“京剧艺术重镇”“中国曲艺之乡”。近年来,我们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三五”时期,我们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建设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的魅力人文之都,为加快实现中央对天津定位、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按照文化部规划的具体要求,突出“一条主线”、构建“四大体系”。

    一是突出服务大局这条主线。主动融入重大国家战略,在服务大局中展现作为、体现价值。全面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制定天津市落实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打造“丝路津韵”交流品牌,复排“一带一路”专题创作剧目——大型交响京剧《郑和下西洋》并赴重点城市巡演,推进与相关国家的中国文化中心开展交流活动。与此同时,大力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落实《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及各专项协议,充分发挥京津冀演艺联盟等区域组织的作用,开展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文化产业项目推介等系列活动,推动三地文化发展实现同城化谋划、联动式合作、协同化发展。

    二是构建优秀艺术作品创作体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推出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不断迈进。加强对艺术创作生产的规划引导,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抓好现实题材、爱国主义和革命历史题材、天津地方特色题材的创作生产。推动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全面落实《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大优秀戏曲剧本创作扶持力度,推进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工程,推动京剧电影拍摄,进一步振兴以京剧和曲艺为代表的“津派艺术”。

    三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在全市公共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开展免押金借阅服务,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天津”。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设备配置标准为指导,新建、改扩建一批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统筹建设一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发挥天津文化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效应,推出“天津市名家经典惠民演出季”“天津市民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促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多渠道传播、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

    四是构建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体系。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发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创意创新、推动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施“文化+”计划,推进传统文化业态和新型文化业态协调发展,促进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提质增效,加快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型业态。深入挖掘天津特色文化资源,创建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乡镇(街区),引导文化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推进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等“津味”特色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健全以内容监管为重点、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文化市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五是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切实加强文物保护,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规定,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推进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核定、公布工作,建立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文物保护工程质量负责制和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使用年度报告制度。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落实“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鼓励联展、借展、巡展,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率。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健全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引导非国有博物馆健康持续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加快《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步伐,开展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动态管理机制,建成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

    (作者:金永伟 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局长)


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强区

    乘着《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正式发布的东风,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奋斗目标,到2020年,内蒙古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更加规范,创作生产一批优秀作品,民族艺术影响力显著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各族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更加健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加有序,监管和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日益活跃,草原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体制改革政策举措纳入法治轨道,着力建成文化创造活力迸发、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振兴、文化人才荟萃、文化体制完善、各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的民族文化强区。

    一是艺术创作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保障和激励机制更加完善,舞台艺术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体裁题材和风格流派更加丰富多样,打造一批国内外影响广泛的艺术名片,各类优秀剧节目获国家扶持和表彰数量位居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前列。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标准化、均等化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部分指标走进全国前列,旗县图书馆、文化馆面积全部达到国家相关建设标准。固定设施、流动设施、数字设施相互补充,实现有效覆盖。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达到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要求,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各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三是文物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各级各类文物得到全面有效保护。建立全区文物保护及馆藏文物信息库、文物安全监测信息平台,实现全区文物保护利用的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有效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四是非遗保护传承得到提升。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人保护和管理机制。推动建设一批专业性非遗保护展示场馆,加大传承基地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力度。全面实施“千校万户”计划,大力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

    五是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4%。整合资源,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

    六是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完善。文化市场准入体系更加规范,实现审批主体、审批条件、审批流程的标准化管理,运行体系更加完善,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监管体系更加完备,全面应用技术监管系统,技术监管水平走进全国前列。

    七是草原文化全方位“走出去”。形成一批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建立中蒙、中俄文化交流基地,扶持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有较大提升,交流渠道进一步拓宽,在国际主流市场中的比重加大,草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明显提高。

    八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文化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紧缺问题得到改善,基层文化人才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人才结构进一步合理,文化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培养造就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九是文化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着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经济政策更加完善,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体制内外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体制机制环境更加优化。

    十是公共文化大数据有效利用。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的大数据手段,进一步加强含公共文化、文物保护、艺术表演、非遗保护、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人才培养等在内的数据库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大数据”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在文化领域更加有效利用,不断提升文化工作水平和服务效能。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同志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对文化改革发展做出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战略部署。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和十届二次全委会,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实际,对全区文化工作未来发展也进行了系统谋划。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是要有一种果敢决绝苦干的意志力和追赶超越实干的精气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是要有抢抓机遇的敏锐眼光和一鼓作气的勇猛势头,因为胜利在望、光明在前。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我们有幸见证并且能够在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事业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让我们积极而又迅速行动起来,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而不懈奋斗!

    (作者:佟国清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推动大连文化产业特色发展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提出,“促进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为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抓好规划落实、推动大连市文化产业特色发展和品质提升是当务之急。

    深入挖掘独特文化资源。国务院提出,大连要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规划提出,“要促进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以港立市,是大连的根本;以港兴市,是大连的依托。因此,大连应该做足海洋这篇文章,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大连的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拥有2.9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260座海岛、金石滩世界地质公园、黄渤海分界线、老铁山、蛇岛、鸟岛等独特的资源。大连的人文历史与海洋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小珠山文化”印证了大连在东北亚文化交汇中“航运中心”地位;以营城子汉墓和普兰店张店汉城等为代表的“两汉文化”印证了大连具有千年沿海郡县历史;金州古城、复州古城和明清“海防文化”印证了大连在东北亚重要的海防战略地位;更具有代表性的应当是在世界近代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旅顺口“要塞文化”,以北洋水师等为依托而兴建的基础设施印证了大连是近现代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起点;以中长铁路、大连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产业文化”更说明100多年前大连就是东北亚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重要的产业基地。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造船、机车、机床、化工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大连在全国产业布局中的显著地位。大连文化骨子里就流淌着海洋文化的血液。如果说大连的产业文化源于海洋,那么大连的文化产业必须依托海洋,打出明亮的“海洋文化”这张名片。

    重新审视产业发展定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大连调研时指出,大连“要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带头作用。辽宁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连要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争做辽宁振兴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规划提出,“要优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推动形成文化产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布局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从更高层面谋划区域产业布局。因此,我们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结合国务院新批准的沈大自贸区建设,按照规划的部署,重新审视县区文化产业发展定位,探索具有大连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深入调研,对县区文化资源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梳理,找准长板和短板,明确每个县区的产业定位。如旅顺口区可依托文博资源数量多、密度大,在全国少见的优势,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内涵丰富和国际影响的“博物馆之都”;高新区可依托软件信息产业发达的优势,打造动漫游戏、信息服务、数字文化等新兴产业带。二是统筹规划,制定《大连市2017—2020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制定落实市委、市政府新出台的《关于壮大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的配套办法和细则,建立市、县两级联动机制,明确目标考核措施和办法。三是深化改革,把新一轮改革的重点放在资源整合上来,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资源分散格局,正确处理产业与事业、国有与社会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对全市国有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组建国有独资的市文化产业集团,吸纳社会资本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

    创新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因此,我们要按照规划和大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牵动发展的新引擎”的要求,依托我市资源优势,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重点打造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一是创新思路,发挥影视编剧和电影院线的品牌优势,打造大连影视品牌。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发展亲海旅游、休闲、体验、健康、养老等产业。发挥产业文化优势,围绕老工业企业搬迁,做好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保持贝雕、水晶玻璃等传统轻工产品的品牌优势。改造升级演艺娱乐、出版传媒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创意设计、文化信息服务、数字文化、动漫游戏、新媒体等新兴产业。二是创新载体,发挥大连音乐、演艺、服装、婚庆、软件产业等优势,举办“星海音乐节”“国际管乐节”、首届东北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继续办好服装博览会、婚庆博览会、软交会;在已有玻璃小镇等基础上,再打造5-10家具有产业基础和文化内涵的特色文化小镇,提升文化品质。三是创新方式,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申报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制定文化产业投资引资目录,淘汰文化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1—2家全国30强文化企业和一批跨区域经营的龙头企业。推进大连华录集团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金石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新媒体广告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园区、基地和项目建设,力求新突破,争创新业绩,为打造新的支柱性产业而不懈努力。

    (作者:王家胜 大连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局长)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