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晓武:君山暮秋

2019-1-8 11:32  |  作者:吉晓武

吉晓武


  我国传统的地理文化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将山川名之以某历史名人,借此而深化其精神内蕴。这种命名绝非一时兴起随意为之,而是在观物睹人之后的深思熟虑,显然带有更大的目的性,有更准确的定位。往往知其名而晓其容。

  

  比如以老子而命名的山,在中国大地就很多,但我想,这些山无论其影响如何,大小怎样,但它们大致都是崇峻高拔的。至少也是清幽回环,风冽泉香的。因为一提起老子,每个中国人的印象中都会浮现出那个“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的隐君子形象。储光羲有“借问故园隐君子,时时来往住人间”的句子,可见,“自隐无名为务”者是在人间之外的,他们俨然是俗世偶然之客,神清骨正。而在俗人来看,足以养育他们松形鹤容的只能是云气氤氲,仙雾缭绕的高山险峰。老子当然不能例外。

  

  《史记》有言,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期修道而养寿也。我们姑且不追究这段名人信息的准确与否,因为久远的历史和匮乏的史料会幻化成层层烟瘴将悠悠事实弥漫得更加扑朔迷离。但结合其“隐君子”的身份我们将其想象成仙风道骨须眉交白飘然往还的形象还是可信的。这样一个超凡脱俗的人物,自然是御风凌云,飘忽不定,所以有如此之多的山名之“老君山”就不足为怪了。

  

  二

  

  武山境内的老君山就是这种文化现象的演绎。

  

  然而,我却久久未曾涉足这个据传是老子修道的风景胜地。有过几次偶遇,都是与之擦肩而过,然而在匆匆一瞥里,还是被它崔巍入云的身影和烟岚弥漫的幻境深深打动。所以就在内心蕴蓄着一次近乎朝圣般虔敬的造访。

  

  春天过去了,夏天也过去了。当萧飒高远的秋天款款而来时,我终于想去走进它了,走进紫烟深林的古典,走进叠嶂苍苍的深邃,最后走进道可道非常道的玄机。

  

  在我看来,春天过于单薄,夏天过于炽烈,只有秋天才能用浑厚与苍劲在阅尽苍茫之后的深刻目光里钩沉那份淡然而笃定的彻悟。所以,如果老子真的来过此地,那一定是在秋天,而且是一个“暮云收尽溢清寒”的深秋,风流谷壑,烟淡苍穹,万木潇潇,红叶蝶舞,也就是在这样红衰翠减的季节,让那个怡悦隐者于白云变幻里嗷啸出“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的感叹。

  

  那天也真是一个好天气,风轻云淡,斜晖脉脉。我们驱车到山脚下时是下午三点多了。许多的游人已旋踵而返,所以我们依然高昂的游兴怎么也多了一份另类的感觉。

  

  我说过,我的内心久蓄着某种虔敬,所以一下车,当一座骨感嶙峋的峻峰傲然耸立于面前时,我倒显得十分平静。那种平静,是在许多次精神的膜拜之后酝酿出的真实感动,是一次次邂逅胸胆开张恣意狂呼后的聚精凝神。那刻的平静之下,澎湃的或许是一颗急剧加速的心灵。

  

  接着我就注意到了苍苍崖嶂前矗立着的四柱三间式的牌坊。古典的造型在深秋的萧索里将一座名山的身世陶铸得迷离而深远。穿过牌坊,我看到中间写着的四个大字“宁远屏障”,没看清书者为谁,但从遒劲力道的笔痕里可以想见使翰弄墨者绝非等闲之辈。

  

  “宁远屏障”,这是多么大气而又充满苍凉感的称呼,简单的四字背后,是“一片孤城万仞山”的雄浑,有着远隔狼烟屏藩小城的凛然之气。在武山这个三国古战场杳然冥想,那种“屏障”的历史感就更加具体而真实了。

  

  《武山县志》载:老君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城南五华里处,是西秦岭山系太皇山脉蜿蜒至武山县城南面的主峰。海拔2385.9米。自古有“君山独秀,俯瞰渭水”的美誉。这段文字虽然很短,应该说很难涵盖老君山深层的神韵,但从科学的角度对“宁远屏障”进行了诠释,恰当准确,更多的当然是情感上的认同。

  

  三

  

  穿过牌坊,就是一片幽幽深林。没有多少参天大树,多是些旁逸斜出的杂树。一条陡峭而曲折的羊场小路就消失在林子里。时至暮秋,树叶染赤,这样的暖色调怎么也推迟了一个季节的凄凉之感,延缓了一颗心灵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时产生的悲愁情绪。

  

  在密集的树林里弓腰攀行自有返璞归真的意趣。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嬉笑声和唱歌的声音更是将这种意趣推向极致。看来,每一个走出世俗生活而融入山林的人都会抑制不住内心的那份激动。

  

  这样逶迤蛇行半小时左右就来到陡然而起的山峰前。高悬欲坠的山峰真的让人心惊,仿佛一声不经意的大吼就会让那些突兀的石头滚落下来。那些俯瞰苍茫的树在险绝的地方演绎着生命的洒脱与率性,处在绝地却悠闲自然,这种暗含某种至境的图像显然有着修道参悟上的意义,加上飒飒风声,一颗惊悸的心灵只有在彻悟之后才会归于平静。

  

  好在有台阶直通山顶。然而这数不清的台阶实在太陡,几乎就是直立的,望之悚然!从残损的程度来看,这无数的台阶一定有沧桑的历程。我想,这些台阶就是用自己风雨萧索的身影将一颗颗执著的心和一个云朵的高度联系起来的,那些战战兢兢的身影就是在手脚并用之后,爬到一个高度,然后在回望里,让一个信念带上了一丝超越之后的大气和平静。

  

  至少当我气喘吁吁爬上山顶时,回望一直挂下去的台阶,心灵在惊恐之余滋生的绝对是一种平静。山顶倒是有许多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山高风啸,似乎真实的秋天就在山顶,就在那许多哗哗作响的婆娑树影里。

  

  我们沿着小路,沿着内心一阵又一阵的激动快步前行。不一会就来到山尖一座四合院道观——老君观。说四合院,那只是从平面规格上讲的,就其占地面积而言,不过100平米多些,建筑也只有两间。正面是老君殿,和我见到的那些富丽堂皇的庙宇大殿相比,这座建筑显然是寒碜的,但了解一下它的历史,也许隐含在时光背后的那种“香烟古庙通灵气”的悠远而高古的境界会打动我们。据传老君山道观始建于汉,后宋,元,明,清均有修葺。北宋仁宗年间重建时形成较大规模,一时成为陇上颇负盛名的祈福道场,可惜大部分庙宇毁于战事兵燹。应该说,这是一段极为辉煌的历史,就像一个人隐藏在岁月深处的辉煌家谱一样。只不过这段辉煌的历程有太多的烟尘,有太多谜一样让人莫名费解的内容。带着这样的情感来看,这座质朴的仿古建筑自然就有了苍劲而厚重的精神内蕴。随风而起的风铃声,悠悠荡荡,就像一段深邃的隧道一样洞穿了一个人艰难的想象。

  

  道观前方不远是一条平坦小路,曲折回环直通一个平台。我们沿着这条凌于刀背的小路来到那个平台。平台仅有十多平米,周围都是丛草杂树,就像一围牢固的护栏,所以虽然身临绝顶,却绝没有爬台阶时的心惊胆战。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傲然挺立在平台旁边的几棵白皮松。这让我想起《徐霞客游记》里面的句子:“鼎耸霄汉,肤如凝脂,洁愈傅粉,蟠枝虬曲,绿鬣舞风,昂然玉立半空。”这是徐霞客描写白皮松的句子,用在这里倒也十分贴切。

  

  我们站在平台上,放眼苍茫,似乎唯老君山独尊!周围所有的苍山都拱卫着这座道教名山,带着无比的虔诚倾听一个老人穿越时空而发出的“道冲渊兮”的声音。我想,也许这座天然的平台,就是那个骑着青牛远走函谷的老人静坐观化的地方吧?这样的想象到底有些茫然,但却有着让人心灵波澜不惊的灵魂依靠。斯人何在?但一页纸上的宏论却仍如涧底溪流一样潺潺不绝,恩润着一棵树,一棵草,一只鸟,还有一对沉重的脚步。

  

  我们离开平台,沿原路返回,来到道观十来米处的一座小房子前。这是僧房。名为僧房,其实就是看庙的香客暂住的地方。周围树木攒聚,倒是一处清幽的好去处。恰好有一个简陋的火炉,炉火正盛,看庙人热情地邀我们煮茶。在这钟磬隐隐含禅纳道之地围炉品茗自是有一番情趣的。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着南塘移树时。”曾经记得读过这么一首诗,虽然环境与此大不相同,但我想,小鼎煎茶人的心境大致和我是一样的,悠然,闲散,大有不与尘俗的味道。

  

  四

  

  柴烟滚滚之中,熏得乌黑的罐罐里溢出了诱人的茶,随着“滋”的一声,火焰挟着柴灰渣子一窜老高。看庙人倒很淡定,款款夹过茶罐,替我们一个个倒上茶,就在“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的境界里,他如数家珍地说起山脚下村子的人为修葺庙宇而付出的艰辛,很多的建筑材料都是他们手拿肩扛一步步运到山顶的。这让我吃惊的同时颇为感佩,别说山有多高,仅就那无数的阶梯已经让一个空手前行的人背生芒刺,何况还要扛东西走台阶!可以想见,他们背上东西,微微吁口气,然后一步一步结结实实才上那些颇被不堪的台阶时,从目光里涌出的一定是占满心灵的极度的虔诚,对一个精神世界毫不含糊的信仰。

  

  彤红的夕阳缓缓穿行在薄薄的鱼鳞云层里,这个涌动着心灵真情的句号即将为一个暮秋的白昼画上完美的圆圈。

  

  穿过单薄的空气而来的色彩,在泛黄的树叶之上闪烁。

  

  明净的天空,几只山鸟缓缓滑翔。萧飒的风,一浪又一浪。

  

  对的,在一个秋天,有这么一座突兀却不傲气的山,有那么几只洒脱却又不随流的鸟,再加上一个秉茶待客的看庙人,然后围绕在一两座庙宇周围,一幅淡雅而又颇具深意的《参玄图》便率性而随意地完成了。

  

  就在那刻,我似乎也一如草芥,瞬间有了和万物一样本色而高贵的形容。不过,那只是一种微妙的感觉,说出口反而庸俗了。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