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青山在 ——回忆施蜇存先生二三事

2018-11-27 14:15  |  作者:吴钟麟  |  来源:上海文艺网

  施蛰存教授最初留给我的印象是风趣幽默。
  
  与他拜识纯属偶然。上个世纪曾经开明的 1975年春,我就读于华师大中文系。某天中午我习惯地走进了文史楼的一间大教室,却不知那天 被用作华东地区各大院校举行学术研讨会的会场,我颇感兴趣也就留下 了。那天研讨的就是钱谷融教授轰动文坛的名著《论文学是人学》。钱 教授的开场白也别开生面,讲了婚外恋情:
  
  “有位先生原来有妻室……他在社交中认识了某位女士,一来二往, 两人就情投意合……真正享受到了爱的甜蜜。然而,他却很苦恼,他尽 管非常爱她,却不敢挽着那女士的手臂走进社交场合……”说到此,话 锋一转,“诸位,我就是那位先生,那位女士就是我的《论文学是人学》! 但是今天,我终于把她带到大庭广众中来了!”
  
  会场当即掀起欢笑波浪。这次研讨会的主持人就是施蛰存先生。只 见他说:“钱老师的大作很精彩,可惜我没拜读完。”我纳闷,怎么这 样说?“而钱老师的开场白更精彩,讲了个三角恋爱,我相信大家一定 会拿出讨论三角恋爱的热情来研讨论文。开始吧!”这下会场像炸开了 锅。
  
  这是初识风采。当年我们的文学社经常请名作家辅导,有一次就请 施教授指导小说创作。没想到他开口第一句话就一个字:抄。大家傻眼 了,他还引经据典:“天下文章一大抄嘛!”大家更傻了:这不是误导 吗?不仅如此,他还现身说法教我们如何抄得巧妙些,不露破绽:“譬如我熟悉东欧国家文学,就头是抄波兰的,手抄罗马尼亚,脚呢就抄匈 牙利的,谁有本事认得出来!”说得大家如坠云里雾里,不过听来颇觉 有趣。
  
  施教授见大家目瞪口呆,话锋一转:“大家练毛笔字一定写过描红 簿吧,一定要按笔顺并且涂满框框,这就是我说的‘抄’,也就是先要 模仿,待到摸到规律就可以创造了。我说的匈牙利什么的,意思是阅读 面要广,见多才识广,基础大金字塔才高。”
  
  原来如此,顿觉施教授博学多才,慈祥可爱。
  
  施教授后来执教我们明清文学课,可是他第一堂课的自我介绍却让我久久纳闷不解。他是这样自报家门的:
  
  “我叫施蛰存,就是被鲁迅鲁老夫子所骂的‘洋场恶少’是也……听我的课要用批判眼光,小心中毒。”
  
  这难道也是幽默?好像是又不全是,虽然开学典礼上校党委书记是说过,教你们的是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学问是有点,但意识是资产 阶级的,你们是党培养的新型知识分子,所以要批判吸取。但施教授何 以要自损形象呢?而且这阴影始终不散,缭绕听课全程。
  
  讲授《西游记》的猪八戒形象,施教授语出惊人地评议说此为农民 典型,教室一下子沉寂下来。那时高喊的是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农民 为同盟军,二把手呢,可猪八戒形象却不怎么高雅,岂不是丑化农民吗? 施教授不为所动,严谨地摆出根据:猪八戒的武器钉耙不就是农民翻地 的铁鎝吗?猪八戒饭量大,农民劳动强度大肚量也大;猪八戒比较笨, 农民的脑筋转得不是没城里人快吗?说到此身边开始有些浮动,那时有 不少工农子弟。施教授提高声调说:“但是猪八戒最可贵可爱的是诚朴 忠厚,这也是农民兄弟的特色,农民最朴实厚道。”这下教室轻松了。 但施教授还是拖了一句:“这是我个人意见,批判对待,当心中毒,但 绝无鄙视农民兄弟。”又十分低调。
  
  应该说这个评析颇有见地,但在那时大气候下无所顾忌地提出来,充分体现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本色:艺术至上。但为何又给自己脸上抹黑呢?不过农村同学神情稍微平静了些,难道是为顾忌这个?
  
  不久风云突变,中国大地上那场政治运动,让教授们渐次落马,不由得担心起施教授能否继续教我们。谢天谢地,开学了,他依然踏上讲 台,却又是这样开头的:
  
  “我是主动向校党委认错的,因为态度好,所以被允许继续讲课。”
  
  在有关会议上,施教授似乎没有发表什么过激言论,只是在高年级同学 一再上门恳请“还是写一点吧”下,才在《文汇报》上写了两篇短文, 其中一篇为《才与德》。施教授介绍说,之所以写是因为看到中文系党 总支书记只是小学程度,却要当教授扎堆的华师大两大系之一的中文系 的领导,实在勉为其难,于是只能经常带着外孙女在走廊里晒太阳。他 认为老同志对革命有功,应该报恩感谢,但不妨授以禄,不一定授以位,否则既误事也难受。心情是真诚的,然而他又自责:“虽然我是出于好 心,思想方法有问题,有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之嫌。”
  
  施教授所说的我们亲眼目睹,也有同感,感觉不到错在哪儿,干吗 要检讨呢?但有一点是我们庆幸的,正是这一检讨才让我们继续聆听到 幽默风趣又见解独到的讲课。
  
  此后听说终于不让施教授讲授文学主课了,而让教第二外国语法语, 因为选读的人很少,就可缩小影响。然而他毕竟是古代文学的权威,虽 然法语也精通,但由主课降到了副课,由必修课降到了选修课,差了多 少等量级!这等于让先锋大将去站岗,让关羽舞短剑。然而施教授又认 真地接受了,他说:“学生选修课要求不高,识几个字母,懂点语法, 我有两把刷子。”其实他教得很认真,末了他说:“我还可以上讲台, 还可做点事。”原来如此。
  
  此后我毕业离校,也没与他联系,只知道后来终于不让他上讲台了, 赶到资料室,因忙也没去拜望。直到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开始,我才坐 不住了。消息传来,教我课的恩师纷纷关进牛棚,频频挨斗,校级领导 被斗致死,像施老师那样的在三十年代就挨批的还能有好果子吃吗?但走遍原先幽雅如今凄冷的校园,见不到一位老师,在失望之余行将离 去时,意外地在堆满落叶的路边的布告栏里发现老师们写的改造日记, 我又一次读到施教授的文字:
  
  “今日劳改的项目是清扫落叶。我扫啊扫,忽然想到昨天不是扫干 净了吗,怎么今天又这么多了呢?深入一思考领悟了,昨天扫的是旧的,今天扫的是新的,要不停地扫。这就好比我们这批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 造,要不停地改造,得改造一辈子。此为劳改之一得”。
  
  我紧绷的神经顿时宽松了下来:施老师健在。再读一遍禁不住笑了 起来。那年头谁敢说不需要思想改造,何况像他这样的所谓“死老虎”? 不悔改过得了关!但凭良心说又改造什么呢,此关着实难过。施老师却 很巧妙,你说他改造得不认真吗?这真冤枉,你看他每时每刻都在触灵 魂。你要说真认真吗?却又没有具体实质内容,由于运用擅长的幽默笔 调,打了个擦边球,引人发笑而宽恕。我身旁站着红卫兵头头模样的人,他似乎是来审查的,看完后只嘟哝一句:“这老滑头!”似并不认真, 我又松了一口气。施老师又躲过一劫,那年头被认定态度不老实必会加倍挨整。
  
  风暴过后是晴朗的天,施老师迎来第二春,重又踏上讲台,并于 1993 年被上海市授予“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又于 1995年荣获亚洲华文作 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敬慰奖”,满载荣誉才以 98岁高龄仙逝。
  
  直到此时,半个世纪前萦绕我心头的结终于解开:在风浪迭起、命 运多舛的年代,施教授的低调、忍受任何委屈,原来都只为留得青山在。
  
  只有青山在,才会有柴烧。施蛰存教授不仅是学贯中西的名家,还是善 渡险滩恶浪的智者,更是我人生征途的导师。
  刊于 2011年 7月 23日《文汇报》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