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嵊州,成熟于上海,繁荣于全国,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养分,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越剧从起初的“落地唱书”和“小歌班”、“的笃班”到“剡剧”、“嵊剧”,不断吸取兄弟剧种的营养,演出范围从农村到了城市,从绍兴进入到上海,受到了市民群众欢迎,并在上海发展为具有全国影响的戏曲剧种。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越剧主要流派有袁(雪芬)派、范(瑞娟)派、尹(桂芳)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戚(雅仙)派、毕(春芳)派、王(文娟)派、张(桂凤)派、陆(锦花)派等。代表剧目包括《红楼梦》、《情探》、《打金枝》、《碧玉簪》、《九斤姑娘》、《盘妻索妻》等。
越剧早在本世纪初叶进入上海的游乐场时,只是些“草台班”、“路头戏”。为了在各路名家纷至沓来的上海舞台占有一席之地,1942年,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艺人们就开始了越剧的改革。她们从西方引进的戏剧样式——话剧以及其他新型艺术中寻求借鉴,建立以“剧务部”为初级形式的编导制度,从而扩大、深化了同编、导、音、美各种专业的新文艺工作者的结合,辅之以从中国古典戏剧昆曲中演化而来的形体设计和美化身段语汇的外部技巧,倡导、开创了越剧崭新的演剧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个性。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