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鸿声歌词作品赏析:刘希涛之风华不老涛声依旧

2018-1-15 22:54  |  作者:孔鸿声  |  来源:上海文艺网

  风华不老  涛声依旧 —— 刘希涛歌词作品赏析

  最近,从《静安报》、《江都日报》等新闻媒体中,读到了刘希涛老师的一些新诗作。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仍然诗情澎湃、诗兴葱翠,令人敬佩!
  
  刘希涛老师,一位曾以“钢铁诗人”之美誉而蜚声诗坛数十载的当代著名诗人,在一页页日历翩翩飞进公元21世纪时,他以一首优美动人的歌词《康定老街》作为“见面礼”,步履轻盈地踏进了国内歌坛,并在歌词界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同时也赢得了众多曲作家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歌词《康定老街》在国内最具权威性的音乐刊物《歌曲》2004年第5期上问世后,短短半年时间内就有30多位曲作家为它插上了音乐的翅膀,《歌曲》杂志在半年内两次刊用了不同音乐版本的《康定老街》(还有《词刊》和《诗刊》,也是浓墨重彩地推介此词)。由此可见,刘希涛老师的歌词创作,同他的诗歌创作一样,其作品在上海、在全国均占有了辉煌的一席之地。
  
  与刘希涛老师相识多年,也曾与他在《城市导报》社一起共过事。所以,他的很多诗作和词作,笔者常得以首先拜读。其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刘希涛老师也来了个潇洒转身,从一位铿锵作响的“钢铁诗人”转身为含情脉脉的“爱情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基本上以“情”为基调,以“爱”为主线,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歌颂了一派风和日丽、吉祥和谐的社会景象,而他的诗歌集《爱情恰恰》,就是一份他从“钢铁诗人”成功转身为“爱情诗人”的最好佐证。
  
  进入词界后,刘希涛老师的歌词创作,仍然奉行以“爱情”作为作品主线的创作风格,用清新的词汇和动听的语言,把描绘和反映国人对祖国的爱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为作品的正能量。笔者的这一论点,在他出版的歌诗集《康定老街》中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
  
  阅读刘希涛老师十多年来所发表的歌词作品,从三个方面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他歌词创作三个靓丽的特色。
  
  特色之一:词汇优美,情感丰沛。阅读刘希涛老师的歌词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作品词汇的情感色彩十分优美,无论是对山水的描绘,还是对人文的抒怀,其作品的遣词造句,都充满了作者对所歌颂之对象的满腔情爱,而这种情爱的表现不是在辞藻上浓妆艳抹、披红挂绿,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赞美或激情呼唤。如2006年第3期《上海歌词》曾发表了刘希涛老师的一首歌词《西施,我来看你》:
  
  你站在合欢树旁/秀目含情,脸儿微扬/清澈的江水在你脚下流淌/翠翎小鸟在你身边梳妆/你的姿容曾让多少诗人沉醉/你的春色曾令多少英雄向往/哦,西施,美丽的西施/今天,我要为你歌唱,为你歌唱//
  
  你不是高楼闺秀/农家村姑,秀美端庄/南飞的群雁为你落翅/水中的游鱼向你张望/你的美丽曾让一个民族增色/你的笑容曾令一段传说生香/哦,西施,美丽的西施/今天,我要为你歌唱,为你歌唱//
  
  众所周知, 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有“沉鱼落雁”之传说。如何来赞美和歌唱西施的美貌,在当代的词界,敢于碰及这样冷僻题材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但刘希涛老师写了,而且写得很巧妙,他没有直面,也可以说是难以直面去描绘西施的“沉鱼落雁”之美,而是借用两个“曾让”和两个“曾令”,将西施的美貌充分地展露出来:你的姿容曾让多少诗人沉醉/你的春色曾令多少英雄向往/你的美丽曾让一个民族增色/你的笑容曾令一段传说生香/。作者通过借用“诗人沉醉”、“英雄向往”、“民族增色”、“传说生香”四个角度,把西施的美貌很自然地融进祖国的山水美,融进中华的民族美。所以,作者也情不自禁地从心底里涌现出对西施为之歌唱的激情。
  
  著名音乐文学评论家许自强老师在他的《歌词创作美谈》一书中对情感色彩的美是这样叙说的,他说:“歌词的情感色彩更有审美价值。这种色彩并非生活中的真实色彩,而是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于某一对象,给它染上相应的主观色彩,或者借助于景物的自然色彩加以夸张、变形,用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刘希涛老师在歌词创作中,很善于“借助于景物的自然色彩加以夸张、变形,用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如作品《康定老街》、《美人走过的地方》等等,可谓举不胜举。
  
  特色之二:意象描叙、精妙精彩。著名诗人艾青先生在他所著的《诗论》一书中,对“意象”是这样解释的:“意象是纯感官,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所以说,作者在进行歌词创作时,一旦捕捉住“意象”,就会将意象以真实、鲜明的情节呈现于读者或听者面前。《词刊》曾在2007年第9期上,发表了刘希涛所创作的歌词《乌镇》:
  
  小桥流水/斑驳苔痕/乌镇是一支横笛/吹出悠悠的古韵//
  
  青石长街/黑漆大门/乌镇是一本厚书/读出历史的幽深//
  
  哦,乌镇,乌镇/茅盾先生的故居/江南的一颗明珠/多的是厚重/少的是脂粉//
  
  乌镇,一座坐落在浙江桐乡的小镇,肯定有不少人朋友们去游览过。然而,能以一首短小、精致的歌词,用短短的几句描述和比喻,将这座江南小镇的古典、幽深、厚重、神韵,传神般地描绘出来,确是需要有很深的创作功底和丰富的意象造诣才能写得出来。而刘希涛老师做到了!我们来听听著名歌词评论家吴广川先生对这首《乌镇》的赞誉:“把乌镇比作一支横笛,一本厚书,这两个意象准确、生动而形象。这首带有古典韵味的词,若配以带有江南特色的音乐,可能会成为一首极富有特色的水乡歌曲,给人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
  
  在刘希涛老师的歌词作品中,以充满准确、生动而形象的意象描叙,能给人感受到对高雅艺术作品的享受,可谓不知凡几,如《初夏的风》、《致祖国》、《心事泡在雨天里》等等。慢慢地欣赏、细细地品味,认真地琢磨刘希涛老师歌词作品中的意象描叙手法,对学习歌词创作的人来说,一定会事半功倍、得益匪浅的。
  
  特色之三:作品画面,感染力强。众所知晓:电影、电视可以运用特写镜头,戏剧、舞蹈可以借以舞台布景,曲艺、小品可以通过肢体表演等,将作品的主题内容直白地表现出来,给观众以清晰、美观、一目了然的画面感。而歌词作品却很难运用这些技术或技巧来表现和反映作品的内容及主题,因此,如何运用原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词汇,创造出符合歌词主题的画面感来增强作品对读者或听者的感染力,这是歌词创作中应该引起注重的一个课题。
  
  刘希涛老师的歌词作品,因为词汇情感色彩优美、意象表现力精彩,所以在阅读他的歌词作品时,往往就会使读者在脑海中产生出一幅幅活灵活现、楚楚动人的精彩画面,而这种画面又不断地随着作品内容和词汇描叙的变化而时时地更新,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善于遐想的感觉和亲和力。请欣赏刘希涛老师的歌词《海望》:
  
  暮色,幽蓝幽蓝/她款款地走向海湾/一身洁白的衣裙/飘起一角海的蔚蓝//
  
  她在一块礁石上坐下/抱住双膝、极目海天/海风衔走她的思念/海浪拨动她的心弦/那藏在沙巢里的小蟹/在她的脚下,钳来惆怅一片//
  
  暮色,幽蓝幽蓝/她遥望远处的归帆/脚下,潮声喧响/天边,月儿圆圆//
  
  当我们在阅读这首歌词时,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就会展现出“暮色中的海湾、身穿白色衣裙的姑娘、沙滩中爬行的小蟹”等等带有动感的画面,这就是作品中优美词汇、精彩意象所赋予读者的自然想象力,阅读这样能拨动心弦的歌词作品,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任卫新先生对歌词创作曾经总结过16个字,即“短而不短,浅而不浅,白而不白,满而不满。”笔者认为这是经典之语。在阅读刘希涛老师的歌词作品时,也能感受到有这16个字的自如运用和亮丽体现。
  
  而今,刘希涛老师已迈入古稀之年,但仍然是风华不老、笔耕不缀、涛声依旧,对歌词创作的热情胜似当年,正如他在2009年发表的一首歌词中写道的那样:“情,依然滚烫/爱,依然年轻。——《爱,依然年轻》”。盼望刘希涛老师能有更多、更美的歌词呈现于词坛,我们会《细细读你》。

本文编辑:黎指寒  沈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