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老汉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表演近万场

2017-5-30 08:39  |  作者:明明  |  来源:大渝新闻


  75岁老人黄华清(左二)和他的善书班。


  善书表演者说:善书弘扬的是善行美德,这么好的东西,我要让大家都知道。


  29日,75岁的“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善书代表性传承人”黄华清留在家里,对善书进行创编、收集和整理。除了进行传统表演外,闲暇时候,他便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创作,并且自费将所创作出来的善书装订成册。无论到哪里表演,他都要免费向群众进行发放。数十年来,他共送编、刻、印善书小册子40余万册,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路遇矛盾纠纷他唱《劝善文》化解


  每逢节假日、农闲时或是红白喜事现场,黄华清便会去到群众中间,用通俗易懂的俚语向大家宣传善行美德,不时还会打起莲萧边唱边跳,旁边帮腔的人一边应声附和,一边击打乐器,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煞是热闹。


  在黄华清的表演中,既有劝弟兄、劝邻居、劝妯娌的《三劝歌》,也有宣扬中华美德的《十要十不要》、《好与坏》,既有传统的《三字经》、《四言八句》,也有现代的《五讲四美》、《尊老爱幼》,内容风趣诙谐的词句、浓浓的乡土气息,让大家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美德的滋养。


  除了平时的义务表演,黄华清“劝善”举动无处不在。


  2014年5月16日,黄华清在从双槐镇坐车到另一个镇的途中,车上一名年轻女子和老年人因为座位的问题发生了争吵,他一边主动上前劝解,一边唱起了反映社会公德的《劝善文》,顿时化解了僵持的矛盾,全车人纷纷拍手称好。


  他是双槐善书第四代传承人


  双槐善书,流传于重庆合川区双槐镇,俗名劝世文、劝书文、劝善文,即奉劝世人做善事的文章。


  双槐镇的善书主要是向世人宣讲真、善、美,告诫人们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最初双槐善书只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庙会时说唱,后来逐渐成为人们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并可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茶楼酒肆以及寺庙内外宣讲,深受乡民的欢迎。


  黄华清祖祖辈辈均以务农为生,虽勤恳务农但仍不够养家糊口,故而其祖父黄志开自十多岁便拜师唐新增(清光绪年间的善书从业者),学习善书表演艺术,并由此作为一项改善家庭经济的手段。双槐善书由此传承了下来,黄华清为第四代传承人。


  表演近万场街头院坝都有他的身影


  在黄华清的大力传承以及当地政府的挖掘和保护下,2011年,双槐善书被正式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为进一步保护和发扬善书,在双槐镇党委政府的组织下,黄华清开办了培训班,免费对喜欢善书的群众进行培训。


  “善书弘扬的是善行美德,这么好的东西,我要让大家都知道。”数十年来,黄华清向群众表演善书近万场,惠及群众100000余人次。黄华清和他的善书班子的足迹遍布合川大小场镇,甚至辐射到周边华蓥、遂宁等地,庙宇前、街头上、院坝间,到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记者吴华江林祺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