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 客家古文

2017-5-10 10:12  |  作者:明明  |  来源:网络


客家古文是一种说唱艺术,“一人一台戏”,以方言为主,表演灵活方便,道具轻便简单,唱腔优美婉转,基本曲调结构多为四句体。常用曲牌有二、三十只,有用来叙事,抒情的“数板”,有表现悲愤、伤感的“悲调”,有表达活跃欢快的“喜调”,还有“欢板”“哭板”“慢板”等。另外吸收赣南客家民间歌谣,具有浓郁的地方客家色彩。演唱者借助面部表情、声调唱腔,真实细腻地描摹山川万物,抒发喜怒哀乐,渲染环境气氛,评述功过是非,使人们产生强烈共鸣。

客家古文因伴奏器乐不同其唱腔也各不相同。用木棒作伴奏演唱的,曲调比较单一,变化不多。老早的伴奏乐器主要是勾筒,它音质粗犷,音量很大。艺人广泛运用民间的提弓、滑奏、拨弦,以弓击筒及模仿自然音响等各种技巧,丰富其音乐形象。但现在都己改用二胡。客家古文的唱词,大部分是七字句,也有九字句、十字句、十三字句。

客家古文多为盲人,待遇要求不高,只需供饭再给少量的工钱就行了,几乎家家请得起,因此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据传在明代就己很盛行了。它的说唱,一是神话传说、二是宫庭故事、三是穷人中举、四是处世良言、五是悲欢爱情等等。其中更多的是励志奋斗,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克已奉公,恭谦礼让的内容。

经过几百年的砺炼,客家古文不但有上百部历史名篇,还有许多自己的唱腔曲调,最为突出的是融合了许多现代元素:橙琴、口琴、笛子、唢呐等乐器都已在古文说唱中得到应用,大大丰富了古文的表现力。客家古文在赣南各地是最为丰富的,赣南采茶调、山歌、道情、采莲曲等在古文中也常有表现。八十年代曾参加省、市汇演多次获奖。1983年《客家古文》被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