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 东河戏

2017-5-10 10:08  |  作者:明明  |  来源:网络

  东河戏,发源于江西赣江源头章、贡二水交汇处的赣县东河流域,故而得名。
  
  大约于明代中叶,赣东北的弋阳腔传至赣南农村,出现清唱弋阳腔高腔的坐堂班。清初产生了演弋阳腔连台大戏为主的高腔玉合班,清康熙兴国县令张尚媛《六言诗》注曰:“里人演剧,十日或十二日一本者为大戏。”大戏者,当即指此。
  
  清顺治十一年,又由赣县商贾带回的苏州艺人组建了家族昆腔班,取名凝秀班。康熙二十四年,游客钟元弦于赣州域里看了《邯郸记》,并写下《客邸招饮观黄粱剧》诗句记叙。明末清初,高昆两班活跃于赣县、兴国各地。
  
  清康、乾间,邻地的宜黄腔和北方秦腔、梆子乱弹腔开始传入赣南,继有西皮调从广西传进,至此,一个兼唱高腔、昆腔和皮黄乱弹诸腔的地方剧种便逐渐成熟而最后定型。
  
  东河戏的剧目,高腔至今保存了明代弋阳腔连台大戏《目连戏》等27本、单折戏46本;昆腔剧本有《双熊梦》等整本五种,单折80出,而且皆标工尺曲谱。弹腔剧目有191个正本,208出单折,大都是蟒袍大戏。
  
  东河戏舞台艺术集高、昆、乱声腔之大全。高、昆曲牌多达229首。连台大戏古朴雄浑,气氛热烈,保持了弋阳腔锣鼓伴奏,人声帮腔的特点。传统剧目又有青阳、四平两腔的委婉转折,一唱三叹。高腔曲牌,笙簧同奏,细腻典丽,世称赣昆;乱弹腔,板式多变,繁音急弦,与高、昆二腔竞相媲美。在表演技艺上,以钉耙长索、耍牙转眼和《五台会兄》十八罗汉桩的造型最为精彩。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