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新生代在阅读中成长》
一一写在第28届世界读书日前夕
翁泽良/文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4月23日,我们又将迎来第28个“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每年的4月23日这一天,许多国家的人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自己的节日。
在西班牙,根据当地的风俗,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女人们会给丈夫或男友赠送一本书,象征知识和力量,男人们则会回赠玫瑰一朵以示骑士风度,像过情人节一样。
在书香浓厚的德国,这一天出版社会敞开大门,欢迎读者进来参观,参与“做客出版社”活动,出版商与读者面对面尽聊那些出版的事。不少地方,还有天台、啤酒和沙龙,使参观活动成为一年一度的图书节最具难忘、最放飞心情的一场身心愉悦的盛宴。
在英国,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最具色彩,场面也盛大。节日的当天,只要去图书馆的读者就能领到一个大礼包,礼包里是一张可在指定书店里使用的免费购书卡,一张图书馆藏书目录索引,和一张当年出版的新书目录单。当然,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孩子们更欢快了!这一天都会获赠一张面值1英镑的读书日的代金券,孩子们可凭券在读书日成员书店换购一本自己心仪的书,或用来抵扣有声书……
典籍里的中国
在东海之滨的上海,世界读书日的活动更盛大,更精彩,更空前。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和上海图书馆携手倾情打造的“典籍里的中国一一上图特展"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一号展厅持续展出。特展自2023年1月17日~4月30日,颇受中外友人关注。
“典籍里的中国”展,以古籍经典与场景复原的方式呈现典籍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的源起与传承。
在展厅,观众可以欣赏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之好逑。”……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篇的视频的诵读,感受中国诗三百,风雅颂,赋比兴的艺术之美。
在展厅,有“六上公车而不第”却成就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百余幅精美插图,及复原了宋应星举办农学堂的场景;
在展厅,有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刻本,及还原了司马迁的书房;
在展厅,也有我国首部地理学专著《徐霞客游记》,开创了近代地理学的新篇章,成为西方人看中国的一双眼睛;
兵学圣典一一《孙子兵法》;
万经之王一一巜道德经》;……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中的11部典籍珍品,如中华历史长河中永不消逝的灯火,迸发着中华民族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给后人以无尽的睿智和启迪,影响了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文化名人,也为第二十八届"世界读书日”的盛大前沿与持续华丽出彩。
位于上海徐汇区淮海中路1555号的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是一座大型综合性研究型的公共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跻身于中国十大图书馆单体建筑面积之首。
罗丹的青铜雕塑
每年桃红柳绿的季节,每逢“世界读书日”期间,缘于法国收藏家伊曼纽尔.伽弗戈曾于2004年向上海捐赠的一尊青铜雕塑,而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到此游览,驻足观赏。
这座青铜雕塑位于上海图书馆北大门西侧的草坪上,是《大思想者》一一奥古斯特.罗丹的作品。这尊青铜雕塑作品高1.8米,以2米高的白色大理石为基座,出现在最具文化色彩的上海图书馆门口,与上海市民天天见面。罗丹,以这尊雕塑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男子形象。在这部作品中,罗丹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为一体,不仅展现了人体的刚健之美,同时也蕴含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在罗丹的构思中,这位垂头沉思的思想者正是《神曲》的作者但丁,他坐在地狱之门前,思索着生命的难题和人类生存的意义……
打卡沪上网红图书馆
人间四月天,读书好时节。
在爱书之城的中国上海,世界读书日的这一周的双休日文化氛围特别浓,许多文艺青年都会打卡沪上高颜值的图书馆,或选择海派文化的2023年上海新地标一一徐家汇书院;或选择被戏称为“小故宫”的杨浦区图书馆;也有选择漂浮在夏阳湖上的“水上图书馆”一一青浦图书馆;更有前往位于上海中心52层的朵云书店,坐享云端空间上的阅读静心与愉悦……
爱书之城的上海人,爱阅读的风气蔚然成风。每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都因阅读而改变出行,因阅读而点燃心灵。
时值第28届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机,鄙人谨以草此小文,想对新生代的孩子们说:未来的路,从读书开始。愿你在阅读中成长,收获诗和远方,遇见未来更好的你!
对一个在校学生而言,多读名著,多走近名家,多思辨作品的思想和精神,不要被那些“口袋书”、花里胡哨的快餐文学迷住了眼睛,占据了宝贵的时间,虔诚地对待每一行每一个我们将在世界上留下的字迹……
一本好书,如同一道阳光,足以让人在阅读中感受灿烂;一首好诗,如同一杯美酒,足以让我们陶醉半晌;一个大师,就是一个精神的粮仓。手捧名著,幸福不已。
本文写于2023年4月16日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