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表达与沉默
孩子:上午好!
转眼进入五月下旬,居家办公学习已经二个多月了。生活物资基本能保障,自由却受限制,好在疫情逐渐向好,不久将恢复正常生活。人对于自由的渴望正如裴多菲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对于生命、爱情与自由,中国人总体理性,会综合考量。但西方一些人确实也会为了自由宁愿置生命威胁于度外。人对自由的向往与渴望,还是源于人的天性与社会性,不管是原始时期还是当代社会,人类普遍群居,注重交流。甚至老子所说“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也是指邻国相望,国与国之间没有利益交往,至于本国人们还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其本国人们之间并非老死不相往来。哪怕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然与世隔,但听闻有渔人闯入,“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大家都来凑热闹,甚至都请渔人到家里做客,所谓“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见,人是有交往的本性欲望与社会性需求。人类交往的工具和手段很多,这些工具与手段都是服务于人际交往而研究发明出来。人类由口口相传,到文字传播,再到视听语言传播,传播的信息容量越来越多,准确程度越来越高。并且,传播的手段也是日新月异,先是声音的短距离传播,然后是文字的广泛传播,后来是声音、文字、图片、视频的即时快速传播和存储延迟传播等等,能够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多,传播的距离已经超音速达光速,甚至现在还在研究量子传播。人类在交流欲望的驱使下,科技进步服务于传播和交往的领域越来越多,各种交流传播渠道和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孩子,可能有人要质疑:表达还需要学习?但实际确实需要学习。当代的信息表达已经不是简单的口头表达,而是利用各种符号和交流工具的表达,这些表达确实需要学习。我们先了解一下语言的基本定义,语言是由于沟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统一编码解码标准的声音(图像)指令。实质定义语言是以声音/符号为物质外壳,以含义为内涵,由词汇和语法构成并能表达人类思想的指令系统。从定义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人类交流需要制定统一编码解码标准的声音、图像等信息符号,认知交流符号,理解其中的内涵,掌握词汇与语法构成都需要学习。当代语言传播还需要掌握传播工具的使用方法,比如我们买个手机,也要厚厚的说明书阐明使用方法。除了使用方法,甚至要了解相关信息技术等等。不但这些较为复杂的表达如此,即便只是简单的口头表达,也需要学习发音,字义,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以及其含义。表达真不是简单的事情,甚至还有很多无言的表达。如人的形象除了外观,更多的内容就是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所谓语言是人的第二张脸也确有道理。孩子,人类的信息表达除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外,实际也包括诸多行动。很多人的性格写在脸上,人品藏在眼中,生活方式体现在身材上,情绪的起伏表现在声音里;看穿衣戴帽知道品味;看穿鞋走路了解层次;在吃饭喝酒中懂得基本素质等等。你看,这么多的信息都藏在言行举止中,这些都是无言的表达。在生活中,我们要关注自身的信息符号,以及这些无言的表达,注意穿着,未必奢华,但一定整洁;注意举止,不必拘束,但随性有礼;注意表情,未必喜怒不形于色,但总体平和稳重。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传递着信息,表达着自我,比如我们的喜恶、表情、语气、穿着。对于这些,有些人善于捕捉,有些人善于表达。这些信息往往是从内到外,是更真实本质的自我表现,所以被很多人所重视。有些人未必相信别人所说,但会坚定认同自己观察到的以上信息。但也有人会假装出以上信息引人注意,达到自身意图。
孩子,表达的目的是信息与情感的交流或释放,或者传递给别人信息,促进交流;或者也有纯粹的发泄自身的情绪,释放多余的能量。有些人很不善于表达,我曾经看过有些人心里的意思表达不出来,即使顿首捶胸也难让人了解;有些人即使掏心掏肺也不能获得同情。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是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只能靠别人去领会,但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愿意或者有时间去领会了解一个人呢。慢说是陌生人,甚至亲人和朋友,相互之间因为不善表达,对方没兴趣深入了解,以致产生隔阂,引发矛盾的例子也很多。甚至父母与子女之间有代沟,夫妻之间相互不理解等等。人类的信息表达中,有一个漏斗效应,本来心里想的是100%,或者词穷,或者没有准确的表达符号和方式,导致只能表达出80%,这已经是比较理想了。但别人听到的内容,因为关注度不够或者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信息有所流失,对方能听到60%已经不错。听到以后,对方能懂得或者有共鸣的有40%也不错,然后他再去表述或者付诸行动,基本只剩20%。你看,本来要表达的意思,对方最后只能理解40%,完成20%。根据这个漏斗原理,我们在表达过程中就要追求详细而准确,尽量表达清晰。并且要注意表达的方式和手段,要引起对方足够的重视。至于最后对方有些内容没理解也很正常,这时就需要反复去表达和说明,几次下来对方能够了解更多。当然未必所有信息都需要对方详细了解,有很多人也没有兴趣和耐心去详细了解,这些都要理解。懂得这些你也能了解学习中专心、复习、重复的重要性。老师讲解的内容我们一次性能理解一半已经不错了,只有通过多次重复才能了解更多。至于到实践环节,更要多次实践,才能完成大概。人类在表达时,还受到各种情况、环境的影响,比如聚光灯效应。很多人平常或者非正规场合能滔滔不绝,但一到正式场合,或者当众演讲说话时,有如在聚光灯下,放大了自身的紧张,导致词穷、反映慢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表达更受影响,往往词不达意,吞吞吐吐,甚至有些人都没法说下去。这样的信息表达就很失败,往往需要反复训练,克服紧张心理,增强个人自信,降低期望值。
精准表达不但需要表意完整,还需要思维清晰。所谓表意完整就是话语清晰、语意准确、意思完整;清晰就是观点明确,不模棱两可;准确就是词语和语言精准;完整就是信息的完整性,不能讲一半留一半。做到这三点,表达意思会比较完整。但现实生活中,也有人为了某些目的故意表意不完整,这不属于我们这里讨论的范围。有意思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是嘴笨,而是思考不够,逻辑分析、条理性差。思维清晰主要表现在逻辑通顺与有理有据。如工作总结的阐述,有些人不善于表达,主要是逻辑性不强,主次不清晰。有人总结出STAR法则,既情境(situation)、任务(task)、行动(action)、结果(result)四项的缩写。按照这个逻辑去归类和总结,并通过些例子说明,就能很清晰的表达。情境就是事情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任务就是需要做什么?行动就是针对这这些情况分析,为了完成任务,采用了什么行动方式?结果就是行动下的结果怎样,收获了什么?这是使自己表达清晰、有条理的模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孩子,你回答老师的问题以及做一些较详细的阐述时,也可借鉴这些逻辑方法。其实相关的语言表达逻辑模式还有不少。如问题+原因+建议+结果模式,先说问题,然后是问题产生的原因,建议解决的办法,最后预期正或反的结果。
人类语言表达除了具有明显目的的信息情感交流需要外,也有纯粹情绪释放,讲废话的情况。甚至讲废话也是一种本能,很多人控制不住自身的情绪,比如发怒,说些懊恼丧气、后悔、孤独哀伤、发牢骚的话,传递负面的情绪。这些情绪释放不但得不到认同和同情,还往往有不好的效果。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烦恼,是用无奈的往事折磨自己;后悔,是用自身的过错摧残自己;忧虑,是用未知的风险惊吓自己;孤独,是用自制的牢房禁锢自己;自卑,是用别人的长处抵毁自己。这些负面情绪及表达出来的信息,往往取得负面的结果。如果经常讲废话传递无效、或者负面信息容易导致别人的误解,从而低看甚至小瞧。心理学把人类的高兴、愤怒、悲伤、恐惧等基础情绪称作儿童的自我状态,这些状态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会随着环境的变化相应地调整表现形式,成年人也会有这些情绪,但会进行情绪管理,其表达的方式与儿童有很大不同。说废话,表达负面情绪往往被看成无能,而说话精炼准确、表达积极情绪往往是能干的表现。人类的信息情感表达除了讲话、表情和肢体外,还可以借助外物来表达。如写文章、拍照片视频、用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来表达信息与情感,甚至送人礼物表情达意,给人信物表示恪守诚信。人类最主流的表达方式是口头表达,但当代文字、图片、影像表达也越来越重要。其实,人类的表达方法多种多样,每个人都有其擅长的方式。有些不擅长讲话的人或者擅长肢体表达,或者擅长借助外物表达,甚至成就了很多的画家和舞蹈家。表达方式与表达内容是两个概念,不同的表达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往往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所以可以根据表达内容、情境等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当代社会,人们的表达方式在时空上已有极大的变化,往往能借助信息技术快捷、迅速、集成式表达。孩子,你在语文学习中,老师们也会经常讲到文章的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讨论、描写、抒情,其中叙述、描写、说明用于反映客观物象,属于再现客观类;议论和抒情表现主观精神,属于表现主观类。五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孩子,人生除了要思路清晰,整理表达内容逻辑清晰、条理性强外,还要适时、适人、适地巧妙运用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准确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孩子,除了学会表达外,有些时候我们也要学会沉默。正如海明威所说:“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人们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孩子,有时沉默不是无言,也不是怯懦,恰恰是不屑于说的内心强大,或者看透看开的释怀与放下。人生中有很多说不出的话,成了心事;有很多没必要说的话,成了往事;有些不能说的话,成了秘密;有些不想说的话,纯粹多余,浪费精力。有些人花言巧语、喋喋不休,透支了智力,浪费了精力。人生偶尔也要学会沉默,是懂得取舍;学会沉默,因为无需伪装;要学会沉默,只是不想争辩。沉默,不是不说,而是心知肚明,多说无益。沉默,有时真是一种智慧。孩子,有时不但需要沉默,甚至要懂得拒绝,懂得拒绝也是一种智慧。
作者简介:
黄暾炜,文化学者、美学专家、青年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书记、副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国际木偶联会会员、上海史志学会理事,上海评论家协会会员、文旅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学员、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全国微电影征集展播活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剧本组组长。
长期从事艺术管理、艺术创作、艺术理论研究与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项目多次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在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艺术管理及研究系列论文。策划、制作、编导的京剧、昆剧、音乐剧、越剧、潮剧及话剧、歌舞剧、木偶剧、电影作品三十余项。策划制作的重要演出作品多次获中国国家艺术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项目资助,并获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剧艺术节、上海白玉兰评审等等国家级奖项。先后带队赴欧洲,美洲,亚洲国家讲学,考察,交流演出。
为上海乃至全国高校、科研院所、艺术机构、国家重点院团,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组织策划活动及文化创意项目,开设《艺术美学》、《中国美学》、《戏曲美学》、《戏曲院团管理案例研究》、《剧目策划与制作》、《微电影鉴赏与剧本创作》、《美与美育》、《微电影剧本创作》、《艺术概论》、《民族艺术的美学追求》、《美与审美差异》、《中西方美学比较研究》、《民族审美意识的演变与现状》、《戏曲流派赏析》、《东方艺术赏析》、《文化自信三基色》、《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文化自信与民族审美》、《服装美学》、《建筑美学》、《文化自信与中国精神》、《气场与能量》、《中华艺术精神》、《中国企业家的人文追求》、《当代中国智慧》、《孙子兵法与中国智慧》等艺术讲座与主要课程。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