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界很大,路在脚下《向往美好的生活 ——与孩子们谈论36个话题》

2023-2-22 09:34  |  来源:上海文艺网

世界很大,路在脚下
  
孩子:上午好!
  
  转眼封闭在小区二个多月了,外面的世界春已过,夏已至。每年的春天都会有很多家庭出去踏春游玩,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与万物更新,你小的时候,我们这个季节经常去佘山,有些时候也去公园、绿地。上学后,你们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春游,春游前你往往还会激动的睡不着,想想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心里别提多开心。但今年也没有办法,特殊时期,支持防疫,我们都安心居家办公和上课。相信不久上海就将恢复正常生活,现在已经在逐步复工复产复商。上海市一座伟大的城市,历经百年沧桑,成就今天的繁华。上海人民也是见多识广,既能吃苦,也会享受。在疫情期间也是临危不乱,显示了国际大都市居民的定力与素养。与城市经历一样,人若见过大场面,也就有难得的定力,往往能处乱不惊,临危不乱。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之中所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人经历了事情的磨练,往往能增强定力,提升判断能力。人生需要开眼界,长见识,积累阅历,增长才干。古人常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了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
  
  孩子,这个世界很大,但未必都与我们都相关。我们一生接触的人毕竟有限,碰到的事业相对简单。这个世界很大,路在脚下,靠走。世界在大,停留在纸上,别人的嘴中,都不如在自己脚下,我们需要走一走,看一看,或者居住一段时间,亲身体验。这些亲身体验的世界与我们的身心密切相关,能很好地滋养我们的心田,促进我们的成长。我们在地图上看到的只是世界的符号,缺少真切的感悟,只有去吹吹当地的风,喝喝当地的水,见见当地的人,看看当地的天空,你才能真正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与社会文化,并在天地间更好的认识自我。所谓见天地,见众生,然后见自己,这才是亲身体验的意义,才是真实丰富的人生。人生就是这样,身心成长往往付出才有收获,认识自我却需要外物参照,才能感受自身的成长。人生过程有如一段旅程,有人急着赶路,专注某个目标;有人留连沿途的人与景,事与物,享受过程中的美好。虽然人生的旅行的起点不由我们选择,终点我们无法阻止,但过程却在我们脚下。用自己眼见、耳听、脑思、脚步丈量的才是自己的人生。人生如旅程,生活需要多历练,才能增长阅历,提升才干。人生增长阅历的办法很多,旅游即是休息也是锻炼。世界是本厚厚的书,我们需要一页一页读,有些人一生仅是翻开了几页,有些人阅懂了几章,有些人翻看了全部。孩子,世界的路,我已经行过万里;世界这本书,我已翻看多章,我积累的阅历成为宝贵的财富,不管是识人断事,都大有裨益。我曾经赤脚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田间小鸟在耳边欢唱,蜻蜓在眼前飞舞。清早踏着草尖的晨露,傍晚感受着大地的余温。我曾经穿着解放鞋,走出了村庄,走向了乡镇的学堂。慢慢的,脚上的鞋子变成了旅游鞋,变成了皮鞋,我也从乡村走向了城市,从小学走进了大学。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都会充满了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一种生命成长的感觉,是一种攀登向上的感觉。我的眼睛看过了燎原的野草,以及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象;看过大片的稻田,嗅过清风送来稻谷的清香;我看过遍野的油菜花田,阳光下金灿灿耀人眼。我的鼻子真切的嗅过四季泥土的气味,闻过各种无名野花的芳香。我用自己每寸皮肤感受过大地的严寒与炙热,用双手体验过老树小草的沧桑与枯槁。我的全身都融入过自然,包括思想。这些都是成长中难得体验,真实而深刻,既有无奈接受更有甘甜回味。正因为有这些深切的感受,我才能很好的领会描述自然的文字,看透拍摄自然的影像,读懂乡村百姓的人性。半生已过,我不但俯身大地,嗅过泥土的味道,我也在万米高空,俯瞰过山川河流。白云飘飘在脚下,骄阳似火在眼前。我曾经乘船就兴奋,喜欢看船边快速流过的河水;我曾经乘车很惬意,喜欢伸手在窗外希望抓住清风;我曾经乘飞机感觉骄傲,喜欢俯瞰机翼下的万家灯火。因为这些经历与感受,我大概懂得城市的管理,大概知道商业的秘密,基本看得懂所谓的繁华,品得出人生的百态。因为经历过,我有些时候可以很超脱,有些时候可以很直接。不幼稚,不圆滑;不功利,不迂腐;不需要刻意讨好被人,也没必要完全委屈自己。我有时可以依然享受过程,有时更关注目的目标。船再豪华、车再好、飞机再大,只是当做前行中的工具,不再兴奋过程,更关注目标。我身居中国最繁华的城市,到过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豪华落尽见真淳,更感动于一语天然万古新;我到过亚洲及欧美很多国家,领略过异域风光,见识过历史风情,不屑于崇洋媚外,更注重家国情怀。我品尝过各类美酒佳肴,也能够吃得下粗茶淡饭;我见识过各种艺术生态,登高雅之堂不自傲,出乡村民居不自卑。孩子,我虽然到过世界很多地方,了解各国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人文艺术,但世界依旧很大,去过的地方依然有限,我依然想去多看看,多体验。这种体验能激发生命的热情,唤醒沉睡的灵魂,引发深刻的思考。
  
  孩子,你远远超过我与你同龄时眼界和阅历,我二十多岁才坐过飞机,你在母亲肚子里时就体验过高空飞行,在襁褓之中已经在空中旅行。我在二十多岁才第一次出国,你四五岁时已经去过好几个国家。有一年带你去泰国,因为导游安排的行程太满,小小年龄经不住异国的劳顿,您在回来的前一天就发烧,我们在异国他乡买退烧药,又抱着你到机场候机。抱得时间太紧,手臂酸疼,最后走绿色通道上飞机时都感觉很吃力。孩子,父母把一生的拥抱都给了你,小时候每次出去游玩都是抱着回家。孩子,我小时候的玩具是纸飞机、铁圈和陀螺,甚至是泥沙树叶,你小时候的玩具就与国际接轨,有乐高和网游,逛迪士尼。这些都是时代的进步,你出生在更好的中国。你以后可以便利的全球飞行,我到过的国家只能算你的尾数,我见过的人只能算你的零头。但你不可能有我童年体验自然的真切,少年感悟人性的深刻,这些都是经历反思后形成阅历的结果。当代科技发展迅猛,曾经需亲身,现场感悟的很多东西,你们以后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获得。我们努力感受真实的世界,看重自然的真实,你们除了感受真实的世界,还会热衷于虚拟世界甚至人造电子世界,在这些世界中,甚至有超越现实感受的体验。孩子,我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想象的世界。我的真实世界客观存在,我的想象世界由我的智慧构造。你们的世界更丰富,你们除了现实世界,还有个人想象世界,除此之外,还有数字孪生世界、虚拟世界,众人构造的元宇宙世界,在这样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人生会更加丰富而多元,更会感受到时间的宝贵。这个时候,选择太多,难在选择。孩子,虽然你们未来的世界多种多样,但不管你去感受哪个世界,都是带着发现的眼睛去观察、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去总结与提炼、带着价值判断去分析与辨别、带着精神追求去体验与感悟。世界可能不是真的,但感受是真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不是旁观者,不是局外人,而是活生生的存在。
  
  孩子,世界很大,路在脚下,我们风雨兼程,但前路依然漫漫。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边学变实践,当人生学识与体验有一定积累后,也未必要每寸土地都用脚去丈量,也可以用眼去扫描,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感悟。有些路前人已经走过,有些路他人已经历,这时,我们可以间接体验,这时读书成为增长阅历的有效方法。虽然我们强调“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行万里路耗时费力,读万卷书相对轻松高效。当然,没有任何体验感悟的知识,纸上得来终是浅,还是要实践。读万卷书时也需要以一定的体验为基础,做到知行合一,勤于实践。有了相似体验后的阅读开卷有益,才能触类旁通。读书学习中,纯粹的看只能过眼,容易淡忘,很难过脑。只有加上思考,才能从眼入脑,留有较为深刻的印象,但还无法入心,缺少情感体验的深入。只有加上体验,知识才能入眼、入脑、入心,从而变成阅历与能力。当然,读书之前的体验未必需要与书本描绘的体验内容一致,很多的体验可以解构与重构,在阅读中形成新的感悟。若感悟过清风牧野,一样能体验书本中描绘清风吹过麦田的感觉;若体验过夏日骄阳炙烤,一样能体验书本描绘烈日普照大地的感觉。人的各类感觉,既可以是一个整体,也可以是一个个元素,可以通过间接感受重组获得较为真实的类似感受。当然,不管是生活中的直接体验,还是书面得来的间接体验,我们都要努力抒发与总结,用来唤醒情绪与感觉。不管是何种体验和阅历,都要延升和扩展,把难得的阅历变现为更加丰富人生,通过演讲、表述,实践来强化自我意识,影响他人,造福社会。

作者简介:
  
  黄暾炜,文化学者、美学专家、青年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书记、副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国际木偶联会会员、上海史志学会理事,上海评论家协会会员、文旅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学员、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全国微电影征集展播活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剧本组组长。
  
  长期从事艺术管理、艺术创作、艺术理论研究与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项目多次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在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艺术管理及研究系列论文。策划、制作、编导的京剧、昆剧、音乐剧、越剧、潮剧及话剧、歌舞剧、木偶剧、电影作品三十余项。策划制作的重要演出作品多次获中国国家艺术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项目资助,并获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剧艺术节、上海白玉兰评审等等国家级奖项。先后带队赴欧洲,美洲,亚洲国家讲学,考察,交流演出。
  
  为上海乃至全国高校、科研院所、艺术机构、国家重点院团,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组织策划活动及文化创意项目,开设《艺术美学》、《中国美学》、《戏曲美学》、《戏曲院团管理案例研究》、《剧目策划与制作》、《微电影鉴赏与剧本创作》、《美与美育》、《微电影剧本创作》、《艺术概论》、《民族艺术的美学追求》、《美与审美差异》、《中西方美学比较研究》、《民族审美意识的演变与现状》、《戏曲流派赏析》、《东方艺术赏析》、《文化自信三基色》、《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文化自信与民族审美》、《服装美学》、《建筑美学》、《文化自信与中国精神》、《气场与能量》、《中华艺术精神》、《中国企业家的人文追求》、《当代中国智慧》、《孙子兵法与中国智慧》等艺术讲座与主要课程。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