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感恩生命中遇见的每个人《向往美好的生活 ——与孩子们谈论36个话题》

2023-2-14 12:23  |  来源:上海文艺网

感恩生命中遇见的每个人
  
孩子:上午好!
  
  孩子,昨日理发,今日有所降温。还好已然夏日,再冷也可单衣。我刚刚写完一篇纪念演员秦怡的文章,这个人你估计没听过,也没看过她演出的电影,估计以后也未必会看。人生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他的使命,走完了生命的过程,就算完成了所谓的使命。上天没有规定人的使命,使命大都因人而设,有人规划自己的前程,有人规定别人的命运。孩子,你的一生,父母不会去规划你的前程,也无能为力,只能做些阶段性的指导。长大后,也不可能有人能规划你的前程,估计你也不愿意,父母也不容许,你规划自己前程的自由和能力都应该具备。人生最终还靠自己,这样的人生冷暖自知,得失自知,荣辱自知。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会碰到很多的人,有因事而聚的人,有先缘后事的人。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与相聚,总会有些事情发生,有大事,如共创辉煌;有小事,如擦肩点头而过。不管是忘年挚交,还是萍水相逢,我们总期望认识的人能赋能自身的成长,这种赋能可能是正向的帮助与协助,也有可能是逆向的激励。正向协助的人给你带来信息和资源,或者督促鼓励你前行,或者陪伴你克服困难等等,这些人或者是父母亲人,或者是老师,同学与朋友,也可能是不曾谋面的陌生人。给你逆向激励的人,他们可能是阻碍你成长,浪费你的时间与金钱,或者抢夺你的资源。这些人也是各色各样,甚至有些可能就是同学朋友。他们给你带来的是消极与障碍,但你克服这些消极障碍的过程就是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所以也算赋能。有些好事长远看,可能是坏事;有些坏事也能转化为好事,所谓事无好坏,诠释在人。有人说,人生相见,源于相欠,若无相欠,怎会遇见。只要我们认真去面对,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能教育我们成长,挖掘出信息和资源,只要你认为值得。社会是一本书,他人可能是书中的某一页,书上写什么未必重要,看书的你最重要,看到什么收获什么,关键在自己。
  
  你在人生中首先遇到的是父母,你成为了孩子,他们成了父母。这样父母的亲人也成为你的亲人,这些人你无法选择,从你成为他们孩子的那一天起,这些人就成为了你的亲人。中国人的家族观念重,亲戚间常有走动,你会慢慢的认识和接触到这些人。亲人中最重要的是父母,他们抚养、教育你成长,既是他们的责任,也是他们的幸福。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方式很多,每个家庭都有不同,因为每个人都不同。父母是人生中的恩人,也是贵人,他们可以无私奉献,只要你是他们的孩子。父母与自己良好的关系将增添相互的幸福感,所以父母在用心的与孩子相伴相知,或者鼓励或者鞭策,方式方法很多,未必都有效,或者孩子能理解。长大的孩子也要探索与父母相处之道,自己也不是完全的被动者,要积极为良好的父母与子女的和谐关系做贡献。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才能顺利发展。世间有很多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类型,都期望关系良好,但也有父母与孩子关系不好的例子,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交流,甚至对立。虽然,父母与子女关系多种多样,但若孩子积极进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会相对简单,因为孩子与父母目标一致,能够共同努力。若孩子不求上进,家庭矛盾就多,相互间的目标与期望都有差异。亲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往来有多有少,有些甚至不再来往。亲人间一般来说都能相互帮衬,但多只能帮些小忙,个人发展的关键还是要靠自己。且亲人之间也不适宜存在太多的金钱利益和道德绑架,金钱是把双刃剑,既能促进关系融洽,也常导致相互怨恨甚至关系破裂。
  
  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老师与同学,有些会交往较多,但很多是阶段性有联系。有些老师自己喜欢,有些也未必,但学习是自身成长的重要手段,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老师,知识并属于哪个老师,对于知识学习要喜欢,抓紧学习是正事,学习好了,师生间自然就会相互喜欢了,不必花太多的心思去琢磨。同学间的交往相对简单,或者因为住得近,在临近座位,或者因为有共同的爱好,所以慢慢交往起来。同学或因无聊而交往,相互打发无聊的时光;或因共同的兴趣理想走到一起,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人生的变化比较多,或因搬家、或因升学、或因换工作等等,有些朋友会失去联系,或者交了新朋友,有些老朋友会淡忘。总体而言,同学是同行道路上的伙伴,若哪天不再同行,就容易失去联系的理由和兴趣。高中以前的朋友,成年后往往联系少,紧张的高中阶段学习往往无暇顾及以前的友谊,且考上大学或者工作后,相互的帮助与合作比较少,也容易相互淡忘。同学也是志同道才和,志不同道不和就有差异。不同学校,老师与同学也不一样,校风与学风也有不同。在一个积极健康的集体中,容易齐头并进;若环境不好,往往影响前行。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很重要,特别是求学阶段,中考与高考决定很多人的命运,当然也非完全如此,但若想改变,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同学相处要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每个人都有长处,要吸收他人的长处,避免被别人的短处影响。懂得吸收别人长处的人容易成功,因为有一双向前看的眼睛。吸收每个人的优点,哪怕他的优点不多,但几个,几十个人的优点加在自己身上,就是极大的优势。当然,我们也要好分析他人的缺点,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同学与身边人之间,通常有竞争关系,这种良性竞争有利于相互促进。除了向同学学习外,其实,更应该每天超越自己,因为别人有些优点未必适合我们吸收,或者还不具备吸收条件,但对照自己的昨天,每天有所进步就清楚而简单得多。人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同学间也有投缘的,也有不投缘,不必花太多的精力思考这些问题,因为只要自己不断前进,落后的同学自然不在自己的下一阶段人生旅程中。只要学习不断,同学就能常有常新。与父母亲人不同,同学和老师都是努力选择的结果,你努力学习可能到这所学校,有这批同学,再努力可能到另一所学校,有另外的一批同学。特别是高中阶段,上海的中学自己都可以选择,如果能力强,成绩好,理论上是自己选学校而不是学校选自己,自己可以比较各个学校的优劣后作出选择。考大学也是如此,甚至选择的范围更广,全中国的高校都可以自由选择,全世界的高校都可自由选择,前提是自己足够优秀。
  
  朋友相识一般是因为某件事情聚在一起,事情完成后可能各奔东西。有些朋友比较投缘,以后能一直保持联系,甚至也会慢慢像亲人一样交往。有些朋友是通过别人的介绍,或者其它机缘认识,比如共同参加某项活动,在游戏中认识,在旅行中交往等等。朋友间相互认识的方式有很多,但不用刻意去交往休闲娱乐上的朋友,这类朋友之间往往是共同消磨时间、金钱和精力,聚散都很随意。要用心去交往在事业上能够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能提供信息与资源的朋友。当然,这种功利性交往往往以利益为纽带,所以相互的利益分配很重要,若利益分配相互不满意,也容易渐行渐远。优秀的人在事业发展中,往往能得到真心朋友的帮助支持,或者朋友一同参与到事业中而共同努力。一路前行,会有一路相知相伴的朋友,关键要行进在前行的道路上。当攀登到事业的一定高度后,行进的道路需要自己判断,攀登的保险绳索要抓在自己手中,因为攀登得越高,越有风险,竞争对手会越来越强,往往会越来越隐蔽而激烈,所以很多的成功人士低调做人,谨慎做事。朋友未必只限于自己的工作范围或者生活范围,多跨界交往,会有不同的信息和资源,这些信息资源也能给自己启示。并且跨界的发展,往往是新的领域,竞争者会相对较少。跨界是借鉴创新的重要方式,值得学习与尝试。
  
  每个人都是各种关系和事件的交互点,所以真正要想合作的朋友要用心去了解相关背景信息,这样能够资源互补,且行稳致远。朋友之间也要相互包容,着眼于相互成长。不要苛求朋友十全十美,相互取长补短才是真正稳固的团队。但合作的朋友不能有明显的缺陷,特别是在人品缺陷和不良嗜好方面,若有这样的人,不用说合作,甚至都没有交往的必要。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的人,有些会成为朋友,但大部分都是回归陌路。对于这些,不值得伤感,也不用去怀念。前行的过程中,会碰到更多的人和事,这些认识的新人或因事相聚的人,也能成为朋友。孩子,我半生走来,因为学习与工作的原因,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很多的同学和朋友已经没有联系。在前行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朋友,这些朋友大多是君子之交,没有什么利益关联。我是一名教师,职业性质还是强调个人的学习和努力,虽然也有团队合作,但相互之间无大多的利益瓜葛,故此关系相对简单。不同的职业特征,有不一样的同事和朋友,这些在你未来成长过程中会慢慢增强体会。
  
  愿你的人生每个阶段都能遇到良师益友,也能与朋友间有共同的事业,相互促进,相互成长。当然,不是朋友也依然能够合作交流,甚至陌生人之间,只要收契约,往往更利于合作。工作以后,你也能了解,同事之间很多都不能成为朋友,因为有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有着相互竞争的关系。人生要善待碰到的每个人,但未必每个人都要强求成为朋友,甚至有些人要避免成为朋友。朋友不是越多越好,有谈天喝茶的朋友,有旅游观光的朋友,也有共同工作或者共同创业的朋友,不要奢求朋友能给自己提供各方面的帮助。朋友不要太多,因为关系要维护,人没有太多的精力去花费,关键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在人际交往中要有自己的主见和选择,这样才是主动作为而不是被动接受。

作者简介:
  
  黄暾炜,文化学者、美学专家、青年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书记、副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国际木偶联会会员、上海史志学会理事,上海评论家协会会员、文旅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学员、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全国微电影征集展播活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剧本组组长。
  
  长期从事艺术管理、艺术创作、艺术理论研究与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项目多次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在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艺术管理及研究系列论文。策划、制作、编导的京剧、昆剧、音乐剧、越剧、潮剧及话剧、歌舞剧、木偶剧、电影作品三十余项。策划制作的重要演出作品多次获中国国家艺术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项目资助,并获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剧艺术节、上海白玉兰评审等等国家级奖项。先后带队赴欧洲,美洲,亚洲国家讲学,考察,交流演出。
  
  为上海乃至全国高校、科研院所、艺术机构、国家重点院团,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组织策划活动及文化创意项目,开设《艺术美学》、《中国美学》、《戏曲美学》、《戏曲院团管理案例研究》、《剧目策划与制作》、《微电影鉴赏与剧本创作》、《美与美育》、《微电影剧本创作》、《艺术概论》、《民族艺术的美学追求》、《美与审美差异》、《中西方美学比较研究》、《民族审美意识的演变与现状》、《戏曲流派赏析》、《东方艺术赏析》、《文化自信三基色》、《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文化自信与民族审美》、《服装美学》、《建筑美学》、《文化自信与中国精神》、《气场与能量》、《中华艺术精神》、《中国企业家的人文追求》、《当代中国智慧》、《孙子兵法与中国智慧》等艺术讲座与主要课程。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