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虚假数据伤了文艺作品元气

2017-3-7 13:11  |  来源:光明网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曹可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虚假的数据已经严重影响人们对一部好作品的评价,虚假的票房、点击率、收视率等,这些建立在造假基础上的大数据,损害了人们对一部好作品的评判。因此,今年两会上,他将提交书面建议,建议相关部门建立一个公平客观的文艺评价体系。

  如今,收视率、点击率、票房乃至网站评分,无一不可作假,且乱象已存在多年。早在2012年,就有影视公司董事长爆料,“1年投5000万元就可以进收视率十强”;2016年,电影《叶问3》因票房作假被处罚,查明有3200万元的虚假票房,并有发行方5600万元自行认购的票房,其最终票房多少至今难以说清;今年年初,电视剧《孤芳不自赏》疑因为未支付网站评分的“水军”工资,遭到“水军”大规模网上讨薪,其真相也同样扑朔迷离。

  “造假”在业内大概已不算什么新闻,相反,渐渐有从潜规则升格为明规则的趋势。有业内人士指出,如今的文艺作品是“10部里面9部刷”。可以预想的是,此风气长期蔓延,必然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效果:坚持操守或是匀不出经费造假的,渐渐被边缘化乃至驱逐出市场;同时,那些质量低劣的,反而可以指望造假来“妙手回春”。

  遏制造假,要靠立法,这也是曹可凡作为人大代表提出这个议案的意义所在。近日,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确“偷漏瞒报票房”的惩戒措施,加大了惩处力度,情节特别严重的,将吊销影院执照,且5年内不得从事该项业务。新规是否能遏制住票房作假,还有待观察。据统计,2016年中国电视剧市场规模已达882亿元,电影票房达457亿元。市场规模巨大,造假手段也让人眼花缭乱,这需要法律条文的细化及执行力的落地,以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

  遏制数据造假的另一方面,是要丰富评价渠道,运用社会力量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这正如影响较大的影视作品评价网站豆瓣,其多年来不断修改评价规则,不断强化监督机制,如今已成为较有公信力的评分网站。包括豆瓣在内的一些评分网站启示我们,在文艺作品百舸争流的同时,评价机制也应当百花齐放,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可以交叉验证的评价体系。

  磨刀石本身不能切东西,却能使铁器锋利。票房、收视率、点击率、评分等数据,就是影视产业发展的磨刀石,它们坏了,产业看起来再红火,也不过是镜花水月的幻象。因此,治理数据造假,当提到和制造影视作品本身同等重要的高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