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画作《万水千山总是情》,是江西著名画家汪天行倾情之作,是上海疫情爆发后,多地驰援,同心抗疫的艺术展现。
记者张志萍近日对画作者汪天行先生进行了一个隔空采访。下面请一起欣赏这幅抗疫主题山水画,并了解画家创作的背景和理念。
守望相助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20年初武汉暴发新冠疫情,上海在年三十晚上第一时间派出医疗队前往援助,体现了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大爱精神。江西作为上海的近邻,多年来得到过上海许许多多的支持和帮助。
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面对疫情,全国人民都在关注、关心。老区人民心向上海人民,上海不是在孤军奋战,江西人民一定要在这个时候与上海携手,同心同德、共同抗疫!”汪天行先生这样说。
尽管山重水复,江西省还是在第一时间迅速支援上海——先是派出了1100多名医护人员,援助上海做核酸检测。继而省里及各市都积极调运各类物资驰援上海。尤其是井冈山革命老区所在地的吉安市党政领导亲自到一线组织协调,组织了几十辆大货车、冷链车满载着井冈儿女的深情厚谊,支援上海。装车的时候早就分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包装,便于直接分发到户。江西援沪车队千里迢迢星夜兼程。
“只要是支援上海,没有一个人愿意落后。这和当年老区人民送郎当红军、送子当红军一样。江西人民以她的奉献和大爱,竭尽全力援助上海。这样一种精神,一种职责,一种情怀,应该歌颂、弘扬。这就是主旋律!这就是正能量!”汪天行铿锵有力的告诉记者。“上海一定能战胜疫情,重振雄风,再创辉煌”。
倾情创作
一周前,上海市地方志学会会长、上海市文联原党组副书记、一级巡视员王依群先生策划并组织了抗疫书画作品的征集活动。他很快就邀请身处江西南昌的老朋友、著名山水画家汪天行先生参加。汪先生当即表示:一定完成任务!
怎样创作好这幅表现上海抗疫主题的作品?本次作品征集,诗书画均可。若是作一首诗或者是写一幅书法,那是很快可以完成的。但追求唯美的汪天行不想“应付”,而是自我加压,选择了用国画山水画的表现形式,来完成这次特殊的创作任务。
“一幅作品,至少要在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方面起到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汪天行一直在思考如何构思构图。他说,没想好之前,就不轻易动笔。胡乱画一张应景之作,那是不负责任。因为自己这次是为了上海的“以艺抗疫”。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1928年,毛泽东同志在《西江月·井冈山》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艰苦卓绝,勇于胜利。”这就是井冈山革命精神!
“我的构思和构图以井冈山为主景,近景点以杜鹃花(江西省花)代表江西,主峰耸立之黄洋界,代表井冈山(老区人民);左上方为浦江两岸(陆家嘴“三件套”系上海新地标);左上方与右下方中间云雾缭绕之留白,代表沪赣两地,远隔千山万水。虽然沪赣两地间山重水复,但亲如一家的情怀延棉不绝。因而顿时有了灵感:画名就叫《万水千山总是情》。一般创作是先有画后有画名,而这幅是先有画名而后有画。画面近景是满载着江西人民援助上海的物资车队,翻山越岭、不辞辛劳、星夜兼程,把最急需的抗疫救援物资送往上海。这既是江西支援上海的一个行动,同时也是全国驰援上海的一个缩影。由此烘托出作品的主题:全国人民与上海人民患难与共、同心抗疫。上海一定能够战胜疫情、重振雄风、再创辉煌!这是我们对上海的期望,也是全国人民对上海的期望。我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个主题。”
汪天行定下了《万水千山总是情》的创作思路和主基调后,立即投入创作。
这幅主题创作作品,连头带尾,至24日凌晨1时,汪天行鏖战了两天两夜,终于完稿!
挚爱艺术
汪天行,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祖籍湖南的汪天行在江西南昌出生、成长。受其家庭、特别是他父亲的影响,汪天行从小就兴趣广泛,爱好众多,在文学艺术多个方面尤为突出。虽然大学学的是财经专业,但在大学期间,他就发表了200余万字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刊载于《萌芽》《青春》《文学时代》《星火》等全国众多权威文学杂志上。与此同时,他始终还涉猎诗词、书法、摄影、音乐等多个艺术门类并均有建树。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汪天行遇到了他美术创作上的“贵人”——“江西十老”之一的著名中国山水画大家杨石朗先生。杨石朗系海派著名大家吴湖帆、贺天健先生的学生,在山水画领域有很深的功底。那时,专业从事国画创作的杨石朗刚从上海调至江西日报担任美术编辑。在江西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担任领导的汪天行的父亲发现了这么一个人才,并将杨石朗调至江西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专业创作。如此“天时地利人和”,汪天行有幸拜他为师学习国画。
大学毕业后,汪天行先后在省经委(后经贸委、工信委)南昌市政府、景德镇市政府担任领导。虽数次变换工作岗位辗转多地,但他无论走到哪里,始终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美术创作。
2006年,汪天行在景德镇市副市长岗位任届期满,在省委换届征求个人意见时,汪天行提出,他虽然是财经专业出身,干了一辈子经济工作,但就他个人内心深处而言,他对文学艺术始终怀有很深的情结,希望本次换届时,能转到他挚爱的文化行业,实现他儿时的梦想。
幸运的汪天行遇到了爱才惜才知人善任的省委领导。换届时,汪天行被安排至省文化厅任党组副书记、第一副厅长。2012年7月,汪天行又被调至省文联担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从此,所有的业余爱好,都变成了专业工作。这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
师从杨石朗40余载,自己也是40余载如一日的坚持。
尽管爱好广泛,终因时间有限,而不得不选择性的取舍。早已是中国作协、美协、书协、摄协、音协、评协、民协等七个国家级协会会员及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的汪天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美术创作上。“各种展览活动包括奖项,省内的、全国的拿过不少,这对我既是激励,更是鞭策。从此,我的画笔再也停不下来了!”
红绿相映
作为一个“进口”的江西老表,汪天行对江西这块红土地有着很浓烈的情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主席亲手创立的第一个中国革命根据地。在全国红色省份里,江西是最绿的;在全国绿色省份里,江西是最红的。
一个红色,一个绿色。红色作为江西革命老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艺创作素材的一座富矿。绿色就是江西的生态环境。作为在全国排名前三的生态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是江西独特的优势。除此之外,还有金色、特色、古色,至少可以称之为“五彩江西”,可写、可画、可歌。
中国画的精髓和灵魂在于画面的点与线。点染皴擦、烘托渲染,层层堆积,作品方显苍茫厚重。杨石朗老师的“积墨法”独门绝技,在汪天行的画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幅好的作品,应该是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结合,这样的作品,才能起到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使观众看过之后有联想,联想之后有感动,感动之后有激动,激动之后有冲动,冲动之后有行动。如果能得到这样一种共鸣,这才是我想要收到的效果。一件有主题性、有思想性、有时代性、甚至有历史性的作品,可以转化为精神力量。我只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能够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来弘扬大爱无疆的中华美德和民族精神、唤醒人们对这场疫情应有的理性认识和必胜信心,也算是我为上海的抗疫奉献了一点微光,并因此而感到欣慰。”汪天行说。
抗疫主题画作《万水千山总是情》,既充满红的底色,又散发着绿的气息。
国画《万水千山总是情》
作者:汪天行
汪天行作画照
作品局部
01 右上,黄洋界、杜鹃花
02
03
04
05 右上,黄洋界、杜鹃花
06 右上,黄洋界
07 左上,浦江两岸
08 左上,浦江两岸
作者介绍
汪天行
汪天行,江西省文联原党组书记,现任国家文旅部所属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团委员、陶瓷专业委员会主席、国家艺术基金专家评委、江西省美协原名誉主席、江西省艺术家企业家联合会主席、赣南红色美术馆荣誉馆长。北京华夏珍宝博物馆签约画家。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客座教授。
2004年被《人民画报》社授予“江南才子”、“政坛艺术家”荣誉称号。2014年被《中国书画报》评为2014年中国书画十大年度人物。巨幅山水《井冈山》《革命圣地》等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北京京西宾馆、国务院国资委等收藏。《锦绣中华赋》《锦绣赣鄱赋》被列入中小学教辅材料作为范文学习。
张志萍
张志萍,《上海支部生活》主任编辑,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作品曾荣获第二十届上海新闻奖、上海市五一新闻奖,全国党刊优秀稿件一等奖。著有散文集《燕鸣集》《海上逐梦——张志萍人物访谈录》。作品刊载于《新华社上海频道》《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纪实》《上海支部生活》《新闻记者》等主流媒体。
文:张志萍
图源:汪天行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