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序《松江历史名人五部曲》

2022-3-2 13:16  |  来源:松江文联

  编者按:由陆军主编的《人文松江创作文库》首卷《松江历史名人五部曲》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入由肖留、陆军创作的《陆机》《陶宗仪》《徐阶》《董其昌》《侯绍裘》等五部话剧作品,除《陆机》将于今年下半年搬上舞台以外,其他四部作品均已正式公演,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现将《松江历史名人五部曲》序言全文推出,以飨读者。
  

  
  我的家乡松江,旧称“华亭”,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作为名符其实的“上海之根”,提到这块地方,人们首先想到的,除了九峰三泖、“衣被天下”,一定是一连串震烁古今的名字:陆机、陆云、张翰、杨维桢、陶宗仪、徐阶、董其昌、陈继儒、陈子龙、夏完淳、张照、侯绍裘……这个名单还可以列出很多,而且其中大多数人,人们或许早在小说、散文、影视剧以及其他的文字载体中领略过其风采了。不过,搬上戏剧舞台,以话剧的形式展现他们举手投足的神采风姿,一颦一笑的伊人当年,恐怕还是第一次。
  
  因为命运老人的安排,我大约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与戏剧创作沾上了一点边,后来又有幸进入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接受正规的学院派戏剧教育,毕业至今,一直与戏剧为业。在从事戏剧辅导、戏剧教学与戏剧研究的同时,也一直坚持业余戏剧创作,并以家乡的风土人情为题材,先后创作了《定心丸》《瓜园曲》《竹园曲》《女儿大了,桃花开了》(一名《桃园曲》)《母亲》《夏天的记忆》等几十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剧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从政的朋友建议我,能否写写松江的历史名人。这当然是个好主意,但我自知读书甚少,历史知识浅薄,显然难以担当这样的重任。思来想去,决定邀请一位懂历史、懂戏剧的朋友来合作。我选择了肖留教授。肖留原先是儿童文学作家,在我近二十年前组织的一次戏剧征稿活动中相识,当时就深为其丰富的想象力与把握文字节奏的能力所折服,遂推荐她拜著名戏曲学者宋光祖教授为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肖留就读期间,光祖教授为了让他的弟子在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上都有所建树,嘱咐我与肖留一起切磋戏剧创作的要义,这样说来,肖留也算是我的“半个学生”了。肖留虽是“半路出家”,但她极有慧根,很快就克服了从“外行”到“内行”的种种障碍,努力尝试着摆脱固有的文学思维,并始终保持着谦逊好学的创作姿态。在一次又一次的创作实践中,她的戏剧思维日益完善,但也时时会有“逾矩”之处,好在这种逾矩最终收伏在戏剧叙事的大框架之下,化作文本内的历史哲思,以及在形式上对戏剧创作定势的突破,久而久之,成为了其创作上的一大特色。
  
  说到历史哲思与形式创新,这正是我作为一个编剧学的老师、一个剧坛的老兵对学院派戏剧的探索初心。当然,形式创新与历史哲思必须互为表里,没有形式创新,历史哲思难以焕发新意;没有后者,形式创新则有新无根,显得轻浮且哗众取宠。而本书所选的剧本,事实上就是践习这一创作原则的些许收获,在此不妨一一道出创作过程中的若干思索。或许对愿意阅读这些剧本的朋友能提供一些参考。
  

  
  《陆机》力图书写才华之士在封建专制下的历史困境,陆机陆机,何者为“机”?人生有限而机遇难得,倘若生非其时,是隐逸终老呢,还是迎着不可知的命运毅然前行?倘若与命运的碰撞最终一事无成、声名俱毁,这种徒劳无功的选择究竟值得还是不值得,又或者是别无选择呢……我们多么希望伟大的诗人能停下他的脚步啊!然而,当他真正停下时,我们又会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又会感到失望!为了表达这一哲思,剧作文本中增加了能够预知未来一黑一白两只仙鹤,它们像观众一样殷殷切嘱,希望所喜爱的诗人能化险为夷、抽身而退、珍重人生,而陆机们却“执迷不悟”地迎着人生走上前去,因为,一个有志家国的知识分子,谁也不甘心仅仅是“独善其身”!更何况命运安排的前程看上去如此诱人呢?!
  

  
  比陆机晚了一千年、生活在元末明初的陶宗仪,面临的则是另一种挑战:他甘心隐逸,以教书授徒为人生的目标。可是,一心要网罗天下人材,为政酷虐的明太祖朱元璋,却坚持要他应召作官。陶宗仪时年已近七十,人生来日无多,而且他的老友刘基、宋濂,夫人的表哥王蒙,皆因这样或那样“过错”,或被贬、或抄家、或下狱而死,在这种情况下,陶宗仪该应召还是该逃遁,看起来是不难做出选择的事。然而,陶宗仪不光是个隐士,他也是个师者,负有“传道”“解惑”的人生使命。“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道德哲学,没有经过社会的“毒打”历练,毕竟是空洞、虚无的,所以,这位仁者没有逃遁,而是选择了应召,勇敢地到社会上去实现自己的道德哲学。这部作品我们没有追求太多的形式创新,更多遵循了时空集中的三幕剧形式,以体现封闭式结构给人物带来的情境压迫。
  

  
  徐阶这一人物生活在大明由盛转衰之时。他的前半生斗严嵩、拯朝政,大半时间活得谨小慎微,鸿图稍一大展,即告老还乡,可谓是明哲保身的高手了。难得的是,他在百难之中培养了张居正这样的改革派,替倾颓大明增加了一缕希望。然而,告老还乡之后,徐阶的声名却被儿子的贪横不法毁于一旦,重蹈了政敌严嵩的覆辙。这种结局颇令人的反思,也愈发唤起人们为对法治世界的渴望——如果海瑞们能早一些依法把徐阶之子绳之以法,又何必等到抄家流放呢?在剧作形式上,这部作品采用了一种“叙述”的结构,将历史上有过交集的人物同置一台,“鬼魂”的出场超脱了历史真人的桎梏,叙述话语的存在有助于时空的转变、情节的描述,形成一种流转自如、松驰有度、集中与开放一体的艺术空间。
  

  
  董其昌生活的年代又比徐阶更晚一些,是以上诸人中最长寿的。在看到了徐阶、张居正等人家破人亡、人亡政息的结局,见识了明末党争、宫廷内斗的腥风血雨之后,这位香光居士寄情于翰墨之间,生活得颇为优游自得、进退从容;可他晚年却闹出“民抄董宦”的丑闻,致使声名扫地——看来,这位香光居士到底未能逃脱命运的扣弄。我们写作董其昌,在刻画他在世事上精益求精之时,并不否认历史对他的两面评价,同时,这种评价的认知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要深入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民”是“饥民”和“流民”,这正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士大夫沉浸于个人世界、不问世事间接造成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蝴蝶效应之下,董其昌们放弃了对社会对人民应有的“教化”一职,也就等于将自己人生置于不可控的命运之中。“民抄董宦”是对所有想要抽离世事、独善其身的知识阶层的严重警告,对于今天的人们如何认知艺术家的艺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应该也有些启迪意义。剧作在形式上采取以董其昌的视角观察世象,勾连关系,将其的意识流叠现在舞台上,正是为了回应人们对他的多重认知,给予人物剖析自我、发展认知的机会。
  

  
  收录本书的最后一个剧本是《侯绍裘》。侯绍裘牺牲的时候只有三十一岁,是以上诸人当中生命最短的,按今天的标准,完完全全是个青年,一颗遽然而逝的流星。既然是青年,他的处世便不会像前面所述的人士那般瞻前顾后、三思而行。而且他所生活的1896至1927,正是中国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新青年们呼喊着打倒旧有的传统,可旧有的传统影响依旧很深,新的世界只是个遥不可及的诱人幻影。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充斥着他们的耳目,亲人的劝慰,师长的诱导,同伴的激励……究竟何去何从?从旧文化中耳濡目染过来的侯绍裘面临的困惑可想而知。所幸他是一往无前的青年,有兼听则明的虚怀若谷,以及并不“人云亦云”的独立思考,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道路,成为松江最早的一批共产党人。对于这部作品,为了更多建立与时代的联系,唤起“为什么读书”的思考与共鸣,采用了叙述层与故事层并行的结构模式,在叙述层中,侯绍裘穿梭在2021与1927年之间,展示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的腥风血雨,人们在2021对烈士的质询与回应,而在故事层中,讲述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上下求索,走向共产主义的历程,以及从事工人运动的实践。
  
  必须承认,在三万字左右的篇幅内,去写尽历史人物的一生,是极为困难和富有挑战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严肃地对待每个历史人物,给予他们足够的尊敬,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去了解他们的一生,去理解他们历史选择的前因后果,而不是移花就木、妄加揣测,更不可因为历史人物的个别缺点,就因噎废食、因人废言。“人非完人,孰能无过”,如果必先对人物做“完美鉴定”然后写作,恐怕历史上可写之人将少之又少,恐怕也没有哪个部门做此类“完美鉴定”。人们喜爱、尊敬历史人物的,正是他们的瑕不掩瑜的优点,给予后代启迪的历史主要功绩,而不是他们身上某些不可取的缺点与过失。如果要求所写人物必须是“完人”,那是一种庸俗且肤浅的文艺观,这种“题材决定论”“人物决定论”极其危险和狭隘,也脱离了艺术批评的范畴,这是必须要严加摒弃的。
  
  从陆机、陶宗仪、徐阶、董其昌等传统知识分子,再到共产党人侯绍裘,人物的政治理想和价值取向或有所不同,但出发点却是一样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在松江这块土地上,人们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情怀从来没有消退过,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也一直存在着,这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脊梁所在!
  

  
  最后,必须要说明一下的是,作为松江历史名人题材系列戏剧的阶段性成果,这本集子里的每一部剧作,都由肖留教授执笔完成,我仅仅是在选题策划、构思讨论、剧本审读与修饰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则不会因为我这个猪队友而拖慢进度,二则有助于保持剧作行文风格的一致。而剧中那些历经磨难、矢志不渝的人物能一一走上舞台与观众见面,则要归功于我家乡的父母官,归功于“科创、人文、生态”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松江建设的伟大事业!
  

  
  陆军(作者为《松江人文大辞典》〈8卷〉主编,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戏剧文学分支主编,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戏曲学会会长,松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上海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沈彤        杨博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