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觉醒年代》全国校园行第一站走进同济校园

2022-1-12 17:36  |  来源:解放日报

  “来到上海,来到同济,就像到家了。”1月11日,凭借电视剧《觉醒年代》获得第27届白玉兰最佳编剧奖的龙平平,携新出版的同名长篇历史小说回到同济校园,以“续写觉醒篇章 对话时代新人”为主题与师生分享创作心路历程。这也是长篇历史小说《觉醒年代》全国校园行的第一站。

  分享会上,龙平平说得最多的是“没想到”与“感谢”:没想到《觉醒年代》成为2021年年度网络热词,感谢广大青年对《觉醒年代》的喜爱以及上海这座城市对《觉醒年代》的厚爱。

  “我尤其要感谢《解放日报》。去年10月开始,《解放日报》就给小说《觉醒年代》作了两个多月的连载。广大读者的肯定、反馈让我有了更大的动力和信心。”

  小说《觉醒年代》是龙平平历时数月,在电视剧基础上进行重大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龙平平坦言,电视剧有电视剧的创作规律,而小说可以更为细腻地再现先进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如歌岁月,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以及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觉醒年代》中有许多英雄,比如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邓中夏、蔡和森,当然更包括李大钊,他们个个都是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的精英,为了追求真理,为了拯救中国,不惜慷慨赴死、从容就义。他们理应成为今天青年的偶像。”龙平平说:“我感到自己有责任把这些革命青年的选择、奋斗、牺牲告诉今天的中国青年,让大家知道这些革命先驱百年前的选择、奋斗、牺牲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着紧密关系。”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认为,党史著作通常给人以严肃的印象,而《觉醒年代》之所以成为一部通俗、亲民的现象级作品,主要原因在于它在好看、感人的基础上给人以启迪,“看了之后,会把自己融进去,产生‘强国复兴有我’的责任感。”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徐光寿则认为,《觉醒年代》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有大情怀,还有小情感。

  “《觉醒年代》这部剧不说教,能让我们跟着剧中人物一起思考那个年代中国应该有怎样的出路,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伟人形象更加鲜活、更像人,能让我们跟着一起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对我们学生的触动很大。”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马腾说,“作为《觉醒年代》忠实剧迷,我非常乐于与身边的同学们分享这部同名长篇小说。”

  “在《觉醒年代》的感召下,来龙华烈士纪念馆参观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还有很多外地青年通过书信、互联网打卡等方式与龙华英烈互动、对话。”龙华烈士纪念馆党委书记左大鹏介绍,纪念馆将继续用好“觉醒年代”品牌,讲好红色故事,夯实英烈研究,创新传播方式,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新时代青年赓续红色血脉、弘扬英烈精神。


责任编辑:沈彤        杨博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