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网(翁泽良)正是魔都袅袅秋风丹染枫叶的时节,2021年上海第七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暨“建筑可阅读"画信展开幕了!
出发
是日,午时,我骑捷安特山地车上了路,直抵邬达克旧居。
大约5分钟的时间,我蹬着山地车进入到两侧林立着法国梧桐树的新华路上了。
遥看,白云悠悠,丽日在天;前看,车来人往,井然有序;而新华路最为动人眼球的当是遮天蔽日的梧桐树;两旁毗连着砖红色的小洋房;还有飘落在地的梧桐树叶:这些树叶有的像大手掌,有的像蝴蝶,有的像降落伞,有的像蛋卷……一天一地的彩色世界,宛若重彩的油画,美得令人心悸。
新华路,曾是外宾进入上海市区的“国宾道",而在新华路的上海影城处,有一条横跨长宁和徐汇两区,呈南北方向却不到2km的小马路,这是上海最有名的小马路之一,原名“哥伦比亚路”,1932年才更名为“番禺路",沿用至今。
邬达克纪念馆(旧居),就在番禺路129号。
今天,能在我从小出生并长大的上海家门口,再次前往参加第七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活动,甚感荣幸。因为,一个历经花甲的我,虽然与邬达克并非一个年代,但儿时的我,看到武康大楼,路过国际饭店,大光明大戏院,走过“绿房子",穿过“外国弄堂",徜徉在番禺路129号的邬达克旧居时……我总会驻足良久,总会被这些历史建筑产生惊目与好奇。
转角,邬达克纪念馆到了!心情,别样!
走入
走入邬达克底层的纪念馆,邬达克雕塑迎面而来,雕塑的背景是保持了半个世纪的“上海的高度”、曾经是“远东第一高楼”的上海国际饭店。
右转进入纪念馆底层时,需登记、测温。游览时还应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
本届活动由邬达克纪念馆、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办,上海钧祺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承办。
邬达克纪念馆灯火通明,馆内珍藏着邬达克建筑历史和邬达克历史,共二大部分。纪念馆的底层正中央是3D摄影视频展示,内容包括邬达克的六个典型历史建筑,绿房子、爱神花园、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孙科别墅、邬达克旧居、息焉堂。
岁月如梭,当诗歌与传说都已缄默,只有建筑还在说话。
拉斯洛·邬达克,1893年出生于拜斯泰采巴尼亚(今斯洛伐克境内的班斯卡一一比斯特里察)的一个建筑世家,毕业于匈牙利皇家圣约瑟夫理工大学建筑系。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被俄军俘虏。曾是奥匈军队的一名中尉。
玻璃柜里的文字手迹、照片、复制品等,尽管年代久远,照片有的已经泛黄,甚至漫失,但以其无声的图文史实,向您复述着这位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的一代建筑设计巨擘的感人肺腑的故事;虽然没有太多的人物影像,但建筑所承载的精神却隽永丰满,穿越时空历历在目,打动人心。
从战俘营潜逃流亡到上海
1918年,这位年轻人着一条腿,冒着西伯利亚的凄风暴雪,跨过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的河岸,从沙俄的战俘营潜逃流亡到上海。
1918年11月28日,邬达克抵达上海滩。
当年的他,只有25岁。
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孤形单影,身无分文,举目无亲的那一刻,是上海收留了他,给了他安身立命的家园。作为回报,这个天涯孤人也把他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和最美妙的设计,都留给了上海。
29年124件独具上海气质的作品
1924年4月,邬达克设计的何东别墅在西摩路(今陕西北路)拔地而起,随即,邬达克在上海建筑圈声名鹊起。之后,他的建筑设计作品如“雨后春笋”,一发而不可收。有目共睹的是;邬达克为上海留下了多达124件独具上海气质的建筑作品,有不少在很长时间里成为上海的地标。比如: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百乐门歌舞厅、花旗总会、武康大楼、中西女塾景莲堂、蓝华德堂、华东医院1号楼、红房子医院、联合大楼、沐恩堂、刘吉生住宅、孙科住宅、邬达克旧居等等。这些优秀历史建筑,具有世界上最摩登的建筑风格,风韵各异,不朽立于上海。
从1918年到1947年,邬达克在上海前后29年。期间,他接手并建成的项目不下50个,单体建筑超过100幢,其中25个项目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这些建筑已成为上海城市面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上海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的重要文化名片。
建筑是人的想象力驾驭材料和技术的凯歌,邬达克是建筑凯歌的造物主。
让我们从邬达克的故事中,撷取其成就背后的几个片页,来回看这位造物主当年是怎样敬业与好学的。
事无巨细 亲历所为
纪念馆的一角陈列着邬达克当年亲历建筑工地的一张复制品的黑白照,引无数人前来敬仰。照片上,邬达克头戴安全帽,着一身工作服,出现在建筑工地上,他视建筑信誉质量为生命,事无巨细,亲历亲为,又有谁能看得出:他曾经在战俘营里摔伤了腿,左腿一直比右腿短一截!
此张照摄于1919年,背景是:在建中的“盘滕住宅",Beudin's House 位于汾阳路150号,是邬达克早年在克利洋行设计的作品。1946年因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居住过而名噪海上。上海人称这幢楼叫“白宫馆"。
笃实好学 才华横溢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之一。邬达克在沙俄的战俘营里的危难之时,学会了俄语、波兰语。来到上海后,他在克利洋行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他深知在中国工作,学好汉语和英语特别重要。因为“一战”刚刚结束,“德国风格”像瘟疫一样让人避之不及,而要在建筑圈“抢滩上海”、有立足之地,须具备二个条件:一是语言关,二是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而学好汉语、母语上海话首当其冲。于是,他抽空学习汉语,很快就能同中国人流畅地交流。
一个外国人,能讲七八种语言,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多见!也正因邬达克流畅的多种语言,再凭着他那张“外国人"的脸,他拿下了美丰大楼的第一张设计订单。几年后,他从克利洋行的起跑线,开始脱茧成蝶,之后,硬是凭藉其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穷日落月,兢兢业业,创下了上海滩建筑历史的传奇。
连当年联手缔造了上海法租界建筑繁华的“赉安三杰”,也为之刮目相看。
这是1929年6月一份上海报纸关于邬达克的报道。居中是宏恩医院(今华东医院一号楼),是邬达克成立自己的洋行以后设计建成的第一个公共项目。
右上方是当年35岁的邬达克。
守护上海城市文脉 保护传承勇于担当
从纪念馆的底楼拾级而上,那便是展馆的二楼,一个观展“您寄给邬达克画信”的天地,立马呈现在您眼前了。
近年来,随着“邬达克与上海”、“上海与邬达克”纪念活动的深入,不少观客在参观之后,都以不同致敬致谢的方式,将自己的画信作品,通过“寄给邬达克的画信”邮箱,参与其中。
这些作品来自品读的感悟。入选的作品有油画、水彩画、水墨画、水粉画、钢笔风景速写、数字手绘画等……入围者的年龄大到古稀老人,小到六岁儿童,还有部分作品来自特殊群体。这些作品的特点是:动感水墨,时现谜影,清新洒脱;油画作品色彩丰畗,色调柔和,对比强烈;风景速写,线条刚柔相济,空间层次分明,活灵活现……这些作品用美术去阅读,讲述着上海老建筑的轶事,呈现出历史的细节与沉淀,折射出老上海时代文化的特征。相信观展者通过入展画信作品的色彩和线条,也一定能品读到当代上海人,对上海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珍爱和保护传承的担当。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第七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活动,将于2021年12月26日在上海邬达克纪念馆降下帷幕。而自2015年首届开幕以来,留给中外观众朋友们更多的是视觉之外的感慨:
有人说:“邬达克是匈牙利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也有人道:“建筑是文化,邬达克是大师。”
有人睹物思人:“感谢您邬达克留下的一切!”
也有人慨乎言之:“上海是世界的,每一个为此曾付出和献身的人物,都应被纪念。”......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人类没有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人类的全部思想,在这本大书和它的纪念碑上都有其光辉的一页。”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维克多.雨果,如是说。
一百多年过去了,可邬达克与邬达克建筑,将永远镌刻在了魔都“石头的史书”上,并为后人品读而永念。
责任编辑:沈彤 杨博
新闻热线: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