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草龙的由来
相传,“草龙”的出现源自唐代的一场旱灾,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是松江叶榭镇人,为解家乡旱灾,召来东海“青龙”,普降大雨,使得叶榭镇盐铁塘两岸久旱禾苗喜逢甘霖。
叶榭百姓为报韩湘子“吹箫召龙”的恩德,便将盐铁塘更名为“龙泉港”(唐贞元年间,公元790年)并沿用至今。
以后每年乡民都用金黄色的稻草扎成四丈四节的“草龙”,集牛头、虎口、鹿角、蛇身、鹰爪、凤尾于一身,祈求风调雨顺。从此,制扎草龙成为叶榭民间的一种习俗。
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衍生出各类龙灯舞,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滚灯舞、水族舞。其中草龙舞最具代表性。
2008年,叶榭舞草龙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个、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个、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个。
龙舞表演形式
草龙舞整体表演分为“祷告”“行云”“求雨”“滚龙”“翻尾”“取水”“返宫”七个段式。
要求舞龙之人充分运用手(甩、摆、翻)、眼(望、顾、盼)、身(转、仰、扭)、步(踩、蹲、蹉)四法,全队配合,箫龙合一,将表演推向高潮。
演到“降雨”段式时,八名村姑边跳欢快的丰收舞步,边将手中盆、桶所盛之水不断泼向观众,意谓“泼龙水”,泼到“龙水”即为吉利,故而民众纷纷争着让村姑泼水,将草龙舞的表演推至高潮。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近年来舞草龙在还原祭祀仪式、创新舞蹈形式方面进行了新的拓展,已成为本地民俗文化、体育健身的重要部分,具有显著的叶榭特色。
传统祭祀仪式
舞草龙的祭祀仪式选在田间的开阔地举行,为了便于迎请,地点一般选在供奉“神箫”和“青龙王”牌位的庙宇附近。
首先布置神坛:两张八仙桌,一大一小,三只木制祭盘中盛着供鸡、猪头、鱼,三只瓷碗中盛着稻谷、麦、豆,三个果盘中盛着西瓜、黄金瓜、浜瓜。
参与祭祀人员包括司仪一位,为六十岁左右乡民,身着长衫;主祭为八十岁左右的村中长老。四位上供者,两人抬猪头,另两人分别托着盛鸡和鱼的祭盘。六位村姑头扎蓝底白花方头巾,穿粉红斜襟衣衫裤及蓝色绣花彩球鞋,腰系黑绿色镶边围裙,稻谷、瓜、豆等农产品,均来自叶榭本地。
祭祀仪式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当地举行“关帝庙会”时准时开始。当天,还会在两张并排的八仙桌前设长条祭桌,上有两盆清水,作为神龙降下的“圣水”,留作泼洒之用。
大家可以前往
叶榭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
体验舞草龙的历史文脉
感受慢工细活中的工匠之心
地址:叶榭镇竹亭路141号
开放时间:二、四9:30-16:00(试运行阶段)
联系方式:57882282
温馨提示:出游前请确认是否需提前预约,游玩时务必做好防疫措施,正确佩戴口罩,出示健康码绿码,配合现场工作人员体温检测,保持社交距离,避免人群聚集。
疫情防控“三件套、五还要”:
三件套:戴口罩;保持1米社交;做好个人卫生。
五还要:口罩还要继续戴;社交距离还要留;
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