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叶榭·舞草龙

2021-8-29 12:02

  什么是“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就是具有某一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民间文化艺术,并在上海产生较大影响的特定区域。目前,全市共有40个地区被评为2021-2023年度“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中,松江区有四个镇入选,分别是叶榭镇、泗泾镇、车墩镇、新浜镇。
  
  今天带大家走进以舞草龙闻名的叶榭镇。

▲点击观看
  
舞草龙的由来
  

  
  相传,“草龙”的出现源自唐代的一场旱灾,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是松江叶榭镇人,为解家乡旱灾,召来东海“青龙”,普降大雨,使得叶榭镇盐铁塘两岸久旱禾苗喜逢甘霖。
  
  叶榭百姓为报韩湘子“吹箫召龙”的恩德,便将盐铁塘更名为“龙泉港”(唐贞元年间,公元790年)并沿用至今。
  

  
  以后每年乡民都用金黄色的稻草扎成四丈四节的“草龙”,集牛头、虎口、鹿角、蛇身、鹰爪、凤尾于一身,祈求风调雨顺。从此,制扎草龙成为叶榭民间的一种习俗。
  

  
  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衍生出各类龙灯舞,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滚灯舞、水族舞。其中草龙舞最具代表性。
  

  
  2008年,叶榭舞草龙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个、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个、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个。
  
龙舞表演形式
  

  
  草龙舞整体表演分为“祷告”“行云”“求雨”“滚龙”“翻尾”“取水”“返宫”七个段式。
  

  
  要求舞龙之人充分运用手(甩、摆、翻)、眼(望、顾、盼)、身(转、仰、扭)、步(踩、蹲、蹉)四法,全队配合,箫龙合一,将表演推向高潮。
  

  

  
  演到“降雨”段式时,八名村姑边跳欢快的丰收舞步,边将手中盆、桶所盛之水不断泼向观众,意谓“泼龙水”,泼到“龙水”即为吉利,故而民众纷纷争着让村姑泼水,将草龙舞的表演推至高潮。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近年来舞草龙在还原祭祀仪式、创新舞蹈形式方面进行了新的拓展,已成为本地民俗文化、体育健身的重要部分,具有显著的叶榭特色。
  

  
传统祭祀仪式
    

  
  舞草龙的祭祀仪式选在田间的开阔地举行,为了便于迎请,地点一般选在供奉“神箫”和“青龙王”牌位的庙宇附近。
  
  首先布置神坛:两张八仙桌,一大一小,三只木制祭盘中盛着供鸡、猪头、鱼,三只瓷碗中盛着稻谷、麦、豆,三个果盘中盛着西瓜、黄金瓜、浜瓜。
  

  
  参与祭祀人员包括司仪一位,为六十岁左右乡民,身着长衫;主祭为八十岁左右的村中长老。四位上供者,两人抬猪头,另两人分别托着盛鸡和鱼的祭盘。六位村姑头扎蓝底白花方头巾,穿粉红斜襟衣衫裤及蓝色绣花彩球鞋,腰系黑绿色镶边围裙,稻谷、瓜、豆等农产品,均来自叶榭本地。
  
  祭祀仪式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当地举行“关帝庙会”时准时开始。当天,还会在两张并排的八仙桌前设长条祭桌,上有两盆清水,作为神龙降下的“圣水”,留作泼洒之用。
  
大家可以前往
叶榭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
体验舞草龙的历史文脉
感受慢工细活中的工匠之心
  

  

  
  地址:叶榭镇竹亭路141号
  开放时间:二、四9:30-16:00(试运行阶段)
  联系方式:57882282
  
  温馨提示:出游前请确认是否需提前预约,游玩时务必做好防疫措施,正确佩戴口罩,出示健康码绿码,配合现场工作人员体温检测,保持社交距离,避免人群聚集。
  
  疫情防控“三件套、五还要”:
  三件套:戴口罩;保持1米社交;做好个人卫生。
  五还要:口罩还要继续戴;社交距离还要留;
  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