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非遗保护让文化遗产持续脉动

2017-4-11 11:50  |  作者:明明



  薛玉龙 张宇华 熊 敏
  
  江苏省镇江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拓展阵地建设,注重激励引导,创新保护形式,让非遗活态流变,持续脉动。
  
  拓展阵地建设
  
  夯实非遗传承保护基础
  
  阵地建设是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基础,是“活”传承的重要支撑。为此,镇江历来重视非遗传承阵地建设,以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为依托,集中专业非遗保护人才,开展一系列非遗保护、传承、交流工作,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免费为群众提供非遗展览、文化活动、资料查阅等服务。
  
  镇江近年建成了镇江香醋博物馆、句容秦淮花灯文化研发中心、镇江市梅庵琴派古琴艺术馆等传习所或传承基地。同时,带动民间、教育等多方力量,发展孙阿英谷娃艺术团、镇江康盛剧社、香江花城小学等十余个非物质遗产传承点,成为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向社会宣传展示的重要平台。
  
  注重扶持引导
  
  激发传承人传承保护活力
  
  2016年6月12日,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馆长周明磊在镇江非遗江苏大学传承研修班开班仪式上说:“今天举行集中‘拜师仪式’,是希望能增添师徒情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他介绍,集中拜师改变了以往非遗传承“一对一”模式,这40名拜师学员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人为核心。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生命之源。镇江积极发掘传承人,壮大传承人队伍。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命名和资助机制,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全市已有国家级、省级传承人21人。
  
  创造条件,激发活力。扶持本地各类民间艺术家300余人,在国内外进行传习、交流、参赛等活动,其中10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及“一级民间工艺家”。
  
  打牢经济基础,拉动持续力。带动传承人(民间艺术家)走产业发展之路,先后建立“月新竹编艺术研究所”“钱学兰竹编艺术研究所”等,现已实现年销售额几百万。成功引进4名民间艺术家在西津渡开设个人工作室,打造镇江民俗文化一条街。
  
  创新保护形式
  
  实现非遗传承 “活态发展”
  
  “按照传统的传授方法,‘口传心记’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文本资料。镇江市文广新局出于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与我合作,由专业人士进行整理,交出版社并协助出版社做最后的校对和定稿,这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八窍珠》。”非遗传承人黄俊章老人在2016年9月28日举行的《八窍珠》出版发行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对非遗保护,镇江倡导合理利用多方资源,将文化阵地和传承人有效融合,以多种形式实现“活态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研究、挖掘工作中,采用录音、录像、拍照、出版、刻入光盘等方式,整理出版非遗书籍和音像资料,《八窍珠》即是其中之一。借助多媒体力量,开通镇江非遗网,联结媒体平台,开展非遗活动展示、宣传、报道。挖掘传承空间,以项目再生赋予其多重生命力,如以“白蛇传”为主题创作编排音乐剧《水漫金山》,生产“白蛇传文化月饼”、创意白蛇传邮票镇纸、益智游戏救许仙等。积极组织开展非遗活动,举办“镇江市民俗文化周”“第二届梅庵琴荟”系列活动、非遗“我们的节日”及“三进”活动等,让非遗成为一道靓丽的文化惠民风景线。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