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大讲堂第157讲:通州历史·漕运·运河文化

2017-4-11 11:48  |  作者:明明  |  来源: 首都发展研究院



  2017年4月8日,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市东城区教委联合举办的“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157讲在东城社区学院4楼报告厅开讲。北京物资学院教授陈喜波作题为“通州历史·漕运·运河文化”的专题讲座。
  
  陈喜波从大运河文化带讲起,向听众展示了北京运河文化带示意图,将通州运河文化置于北京的历史发展变迁和通州的区位优势之下分析,指出通州是扼守京城东大门的要塞,也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在中国漕运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活动现场
  
  接着,陈喜波结合大量史料,讲述了通州建制沿革和通州的建城史,他将通州的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始于公元前195年的边镇属县时代、始于公元1151年的畿辅重镇时代和进入21世纪后的城市副中心时代。他讲道,伴随着通州城的变迁,为了便利贸易运输,历代帝王都大力发展内河运输,通州的漕运拉开了序幕。随着漕运的发展,通州城池自明初以来也日益扩展和完善,通州在明清500余年中一直享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盛名。陈喜波通过研究明清两代文人和朝鲜、英国等使臣对通州城的记载,向学员们描绘了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岸漕运繁华的景象。
  
  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讲座中,陈喜波介绍了通州的运河文化以及遗存的为数不多的景观,他主要讲述了北运河沿线的运河文化遗产,包括古河道、闸坝、堤防、码头、仓厂、村镇、寺庙、桥梁、地名和风俗等。他指出,由于近代政府对运河文化的不重视,导致大部分的遗址没有得以保存,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关注。
  
  讲座的最后,陈喜波简单地介绍了通州的地方文化和通州与外界的关系。讲座结束后,部分学员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主讲人进行了讨论交流。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下一讲将于2017年4月22日开讲,具体讲座信息请关注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微信公众号或登录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网站和东城社区教育网查询。
  
  编辑:江南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