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上海这条龙舞起来蛮优雅

2017-4-10 14:04  |  作者:明明

  图说:2017第六届上海民俗文化节开幕 新民晚报记者 肖茜颖 摄
  
  昨天,寒风瑟瑟,阴雨绵绵,而三林中学体育馆内的一场“龙狮争霸”表演却使场内气氛变得火热。上海民俗文化节开幕日,国家级非遗项目“浦东绕龙灯”传承人陆大杰的工作室揭牌,这位三林“龙王”感慨地说,曾经屡摘世界桂冠的三林舞龙队当下有些沉寂,“让这支队伍‘重放光芒’,不仅是三林的目标,更是我的追求”。69岁的陆大杰深知拉扯一支舞龙队伍的不易,但他的心中仍有“龙狮梦”,他期盼有更多年轻人加入。
  
  图说:三林舞龙队在2017第六届上海民俗文化节开幕 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 摄
  
  曾经辉煌
  
  在全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舞龙,种类已多达上百种,为何三林的“浦东绕龙灯”能脱颖而出?回忆往昔,陆大杰说:“我曾带队去北方比赛,起先北方人看到我们的龙又轻又小,非常不服气”。可最终三林舞龙队还是用眼花缭乱的队形,集舞蹈、武术、杂技、戏曲等于一体的编排“艳惊四座”,于是他们服了:“开始以为上海的龙只是一条虫,可舞起来马上就有了龙样,太优雅了,好看!”
  
  从2000年起,陆大杰带领三林舞龙队访德、访法,为申博出力,并多次获得国际比赛金牌。2009年,他的团队在第四届世界龙狮锦标赛上获得三金二银、全能第一的佳绩,成为“世界第一龙”。
  
  图说:三林舞龙队 官网图
  
  经历阵痛
  
  这支曾让其他队伍刮目相看的舞龙队,近年来却有些沉寂。去年11月,在第九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上,三林舞龙队与国内28支队伍竞逐,屈居亚军。“这在过去,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种种原因一度离开这支队伍的陆大杰有些痛心,“舞龙队特别需要年轻人,想培养一支优秀的比赛队伍,很需要30岁以下的小伙子”。2015年3月,上海三林塘官方微信发布了“三林舞龙人”的“招募令”,可即使将年龄放宽到了35岁,应聘者也寥寥,发布2个月,只有七八个人应声。
  
  对此,陆大杰分析说:“如今完全靠舞龙谋生已不太可能。上海为数不多的几支营利性舞龙队生存情况并不好,有些慢慢就散了。所以还是兼职或将舞龙作为兴趣爱好比较可行。不过舞龙队严格的训练,是只有真正喜欢舞龙并愿意付出的人才能坚持下来的。”因此,他认为这项非遗特别需要政府的扶持。
  
  图说:三林舞龙队 官网图
  
  期盼新生
  
  竞技型舞龙队的“消沉”令陆大杰感到痛心,而民间自娱自乐舞龙队的风生水起也让陆大杰感到兴奋。这些年,他更多地在幼儿园、中小学、高校以及部队、社区推广舞龙文化,“我要让老百姓第一眼就被台上的龙吸引,进而享受舞龙并愿意去学。”为了让三林绕龙灯吸引更多男女老少,他自制了不同大小的龙,设置了不同难度的演出节目,“幼儿园的孩子也可以跟着老师又舞又跑很开心;部队官兵的身体素质过硬,可以稍微提高些难度……”
  
  一直主张创新性传承的陆大杰在布龙、草龙、调龙、游花龙的基础上,又研制出了变色龙、喷烟龙、焰火龙。舞龙的动作从最初10多个发展到200多个。“要融合时尚元素,才能让舞龙更吸引人。”他强调说。
  
  图说:三林舞龙队在2017第六届上海民俗文化节开幕 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 摄
  
  工作室的成立让陆大杰很兴奋,“接下来除了带好三林舞龙队,我还要把在基层普及舞龙的心得整理成文字,供后人参考,方便更多对舞龙文化有兴趣的人自学”。
  
  三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负责人沈海英指出,今年,政府联手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组建了“上海市龙狮队”“浦东绕龙灯”国家级非遗文化传习基地,现在又成立了陆大杰工作室,“振兴三林舞龙是一个系统工程,目的是让大家不忘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新民晚报记者 肖茜颖)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