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派诗人”陈梦家曾写过豫剧?朵云轩揭开《红日》剧本手稿面纱

2019-12-2 10:21  |  作者:钟菡  |  来源:上观新闻


  陈梦家写过一个豫剧剧本《红日》。两年前第一次从朋友那里听说这个消息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直言“不可能”。提起陈梦家这个名字,人们会想到新月派诗人、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还会想到他搜集流散在欧美的商周青铜器资料,却难以将他和豫剧联系起来。陈梦家的《红日》剧本是如何写就的,又为何进入拍卖市场?在11月29日的朵云轩相关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红日》剧本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展开探讨,也揭开了陈梦家不为人知的一面。
  


  陈梦家
  
  《红日》是现当代作家吴强所创作的长篇小说,1957年7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在当时广为流传。陈梦家的《红日》剧本写于1959年,当时他被下放河南农村劳动,期间创作了豫剧剧本《红日》。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是用了三十六个‘半工’写成的”——“半工”的说法,表明是得到允许,用一半的劳动时间来做这件事。陈梦家是浙江人,在南京长大,看似和豫剧没有什么关系,但《红日》的手稿非常完整,从编写说明到目录,每场都特别仔细。“看上去像一个非常内行的豫剧编剧写的。”张新颖评价。
  
  陈梦家对豫剧的喜爱其实有章可循,他的妻子赵萝蕤在《忆梦家》里说,“他喜欢看戏(各种形式的),喜欢写这方面的评论文章和泛论文艺的小文”。他的看戏随笔,也有几篇谈豫剧的文章,如《看豫剧“樊戏”》中介绍他到西安特地拜访的“樊戏”剧团,文章开头说:“几年前在北京吉祥戏院看曲周萧、素卿演《三拂袖》,觉得好听好看而且情节有趣,从此看上了河南梆子。”


  “安徽蚌埠、山东枣庄、河南郑州中间这一带的语言非常有特点,陈梦家的这一剧本,也为研究地方方言提供了重要资料。”学者郑重认为,通过豫剧《红日》剧本提纲可知,改编这个剧本是为了“农村中的业余剧团”演出用的,陈梦家作为语言学家,在剧中所使用的很多特殊唱腔和道白押韵都有研究价值。
  
  “陈梦家的豫剧剧本手稿在文物上具有唯一性,也让我们了解到陈梦家在诗人、学者、评论家之外的另一面。”复旦大学出版社学术总监陈麦青认为,通过整理和研究这部文献,可以让人们更加全面了解和评说陈梦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成就,也为研究特殊历史时期的现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史料。
  
  此次朵云轩征来的手稿,附有一封陈梦家的信,从中可知《红日》剧本手稿由陈梦家送给了他的朋友王国华。王国华为学者王献唐之子。王国华去世后,手稿一直由其子王福来收藏。王福来还记得父亲对这份手稿的珍视以及保存的不易,“陈梦家在农场中写作这一剧本,也有练笔的目的,可见他不管什么时候都没有放弃他的学术。我们守护和继承了这份手稿,此次拿给朵云轩,是想要继续弘扬陈梦家的精神。”
  


  《红日》手稿
  
  豫剧《红日》未曾公演,但在改编时,陈梦家是处处想着它是“可用”的,《提纲》最后甚至设想,这个“初次试编的”剧本,“稍加修改以后,也可以作为话剧演出”。上海朵云轩集团总经理朱旗表示,朵云轩已就豫剧《红日》舞台剧演出等相关工作做了一系列计划布局,未来将继续跟进。记者从朵云轩获悉,这份手稿将亮相于朵云轩12月18日的秋拍,此次秋拍还包括近现代书画专场、海派精品专场、古籍版本专场等,张大千、潘天寿、齐白石、李可染、吴昌硕等名家作品将亮相。
  


  《红日》手稿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