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 那些追诗的人

2019-11-29 09:27  |  作者:北友

  当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呼唤成了各类楼盘的宣传语,当舒婷、席慕容、余光中、北岛的诗篇很难激起年轻一代的热情,我们还会像食指那样“相信未来”吗?会的,关注诗歌,热爱生命,诗人就在我们的城市——
  
  天津文化纷繁多承。天津诗人作为中国诗坛一个活跃的群体,一直都存在,而且似乎比中国其他省市更活跃,由老诗人乔富源倡导并由天津市作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天津诗歌节”,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诗歌活动之一,朵渔等诗人倡导的“纳吧诗人沙龙”,徐江、李伟、君儿等诗人定期举办的“葵论坛”,由诗人罗广才创办的的《天津诗人》诗刊,胡元祥等诗人依托天津鲁黎研究会出版的天津双年度诗选,以及《天津文学》、《天津日报》、《滨海时报》、《天津工人报》等报刊开设的诗歌专版专栏,还有冯景元、白金、唐绍忠、朵渔、王向峰、段光安、徐江、李伟、君儿、刘功业、许向诚、扈其震、深耕、红杏、金学钧、杜康、王玉梅、惠儿、阿蒙、大可、陈丽伟、李向钊、汤文、付诚学、马国语、刘槐伤、探花、刘萍、周童、张彤、王志刚(中华民工)、常英华、启林、左文艺 、孟海英、安扬等老中青三代诗人的个性写作,天津诗人一直在努力,他们的名字与天津的文化建设同在,与天津这座海滨城市同在。
  
  “天津”一词源于诗朝发轫于天津兮
  
  任教于天津南开大学的著名评论家罗振亚先生认为,天津近海多沽,深得水的灵性,所以建城六百余年来诗脉始终不绝如缕。作为中国诗歌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诗歌一直绽放着耀眼的光芒。近年来,天津诗歌队伍的崛起尤其令人瞩目,一大批青年诗人涌现,“天津诗群”越来越凸显出个性、品质。上世纪80到90年代,天津诗歌开始进入创作活跃期。文学社团较多,以海风文学社、七月诗社为代表,出现了刘功业、康弘、张仲宪、宋曙光、张俊兰、王树强、张新宇、宋志伟、许向诚、任启之、张翼、段光安、深耕、包宏纶、王晓满、萧沉、苏志坚、马国语、张晏、简宁、石冰(已故)、张彤等实力诗人,支撑起天津诗歌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
  
  进入新世纪前后的天津,涌现出一批重要的青年诗人。天津目前大大小小的诗歌圈子有10多个。我们在越来越辽阔的大地上,听到他们发出的多声部合唱,那是具有重金属质地的歌唱,那是具有独立品质的抒情,那是天津诗人们努力用诗歌营建天津文化的展示平台,几代诗人汇聚一堂,交相辉映,抒情阵营煞是壮观;《天津诗人》《葵》《天津诗人网》等诗歌刊物、论坛的推波助澜,为天津诗坛增加了无限的活力和生气,天津诗歌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其实,“天津”一词就源于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楚国著名诗人屈原的诗歌中,他在《离骚》中写下了“朝发轫于天津兮”这一昂扬的诗句。
  
  天津位于海河下游,地跨海河两岸,境内有海河、子牙新河、独流减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和蓟运河等穿流入海。自古就是京师门户,畿辅重镇。天津又是连接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些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天津诗人的创作。
  
  “天津诗人群”守护诗歌默默潜行
  
  “天津诗人群”,这应该是对当下这个城市写诗的人最概括的命名。近年来,天津诗人的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朵渔、罗广才、徐江、刘功业等一大批诗人活跃在国内诗坛。天津本地诗坛更是人才济济,诗人们创作热情高涨,把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用分行的文字为社会的发展鼓与呼。很多天津诗人更是靠自己的影响力或者推介天津诗歌或者频频邀请国内外知名诗人来天津交流讲座,得到诗歌界的广泛认可。
  
  毫无疑问,天津诗人的创作通过传承与创新,已逐步走向成熟,但是,也不可否认,有些诗人在创作中与生活脱节,导致作品缺少了“灵气”,与社会脱节,导致作品缺少了“地气”。正是基于这一点认识,一大批天津诗人发出了天津诗人要发展就必须走出“小我”的倡议,倡导诗人多一点“士大夫”的忧患意识,少一些无聊的诗会,对社会多一点担当精神,诗人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先知先觉者,诗歌应该是一面时代的镜子,一个时代的善与恶、美与丑都应该在这面镜子中得到呈现。当然,这只是一种主张,绝对不是拉帮结派、树旗帜。天津新诗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旗帜招展,却还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山峰。
  
  在天津,只说一个圈子的活动是不能代表天津诗歌和天津诗人的。他们或老或少,或男或女,或坚守或回归或新锐,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诗歌从中心到边缘的整体流变中,依然怀抱诗歌,守护诗歌,默默潜行,以自身的实践把自然、文化与生命渗透到诗歌的每个字、每组词中,使其具备应有的质地和光泽,并日趋形成自己的风格,集结成一个向外突围的地域性诗歌群体。
  
  这几年天津诗歌活动众多,这既得益于天津的文学气候,更得益于一大批诗人为了诗歌忘我地付出,他们在自己创作不停的同时,通过诗歌论坛、讲座、聚会等各种方式培育青年人,为天津诗歌的兴盛播下种子。他们是天津诗歌追梦的旗手,正是因为这些旗手的努力,一批又一批爱好诗歌的人投入创作,他们对诗歌虔诚、热情,结集诗社,举办沙龙,编印诗刊,执着追求,默默创作,从多方面锤炼自己,曾经形成了天津诗歌创作的多基点格局。这一批诗人走走停停,又停停走走,有的一直坚守,有的停了又回归。这些名字很多,至少有几十人。至于在网络诗歌兴起后,活跃在网络上的天津诗人就更多了,形成天津诗歌“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创作态势。
  
   诗人如水润泽城市丰盈生活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力量,也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名片。诗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发展催生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召唤文化滋养。这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与文化相互影响、协调推进、持续发展的真理,而诗歌创作是这个真理的核心。
  
  有位朋友说:“一个城市不能没有诗,没有诗的城市是真正的钢筋水泥的囚笼,是一辆钢铁铸就的冷冰冰的战车。生活在这样城市的人是可悲的,他们只是囚徒,或是机枪手,忙碌焦躁麻木苍白地活着,把自己活成一群庸庸碌碌的可怜蚂蚁。”所以,一个城市不能没有诗人,没有诗人的城市就缺少了灵性,缺少了创造力,当然,更缺少了浪漫。这样的城市的骨骼会早早僵化,思维早早凋敝。诗人如水,润泽着我们的城市,丰盈着我们的生活,为一个个平凡的日子,融进奇思,加进异彩。天津该属于这样的城市。
  
  一个城市为什么需要诗歌呢?也许每个人的答案不同,但在天津,以诗为纽带,彰显一个城市的文化容颜却是天津诗人的共识。天津是一个人口集中、人的情感和欲望集散的海滨城市。诗歌在天津产生、出现、传播,是一种客观必然,因为诗歌是宣泄情感的很好途径。同时,诗歌是倡导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一种绝佳载体,虽与“快餐文化”相比,它对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影响不会在短期内便显现出来,但就长期而言,诗歌对于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塑造有着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很多城市闻名于世,是与许多诗歌密切相关的,这也是我们想起某首诗歌就回想起某座城市的最根本原因之所在。天津诗人就是在努力想让诗歌成为人们了解天津的平台,这不是靠一两个诗人就可以做到的。
  
  今天,作为一个爱好诗歌的人,我们有幸生活在日益发展的天津,我们不但要为它的繁荣和变化感到庆幸,更应该为之付出自己的一份汗水和努力。用诗歌塑造出城市精神的脊梁,为天津这个城市的容颜装点上一些颜色。
  
  诗歌塑造精神脊梁为城市装点颜色
  
  天津是一个充满文化修养的城市,诗歌是这个城市的集体记忆。如果说文明是一曲幸福之歌,那诗歌文化则是其中一段美妙的乐章。文明,浸润天津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成为这座城市幸福的底色;诗歌文化,渗透进天津的每一寸肌理,成为天津的城市之根、城市之脉、城市之魂。
  
  说实话,天津的文化图景五彩斑斓;创新,让天津的文化表情丰富多元;创新,让天津的文化建设不断“进化”。因为创新,天津诗人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不仅努力打造蜚声海内外的文化品牌,也让天津成为很多诗人向往的地方。
  
  我们渴望诗意生活,如果把诗作为维系一个城市与市民之间的精神纽带的话,那这首诗就不仅仅是千古不灭的经典,还包括这个城市所拥有的诗意栖居的优雅与包容。天津,对于一座充溢着诗意文化的城市,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幸福的,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快乐的,生活在这里的人是诗意的,生活在这里的人是文化的。
  
  纵观天津的诗坛,虽然有不少创作潜力很大的诗人,也有大批的诗歌爱好者,但相较一些因为诗歌而声名鹊起的城市,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和诗作还不多。
  
  如今,诗意已成长为天津诗人共同的文化心灵。“天津诗人群”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正唤起人们对天津的文化认同。当然,“天津诗人群”目前还不是一个流派,它没有自己自觉的理论主张、美学特征及其他方法论。在中国的诗歌版图,还没有产生强势的影响。但天津诗人已经沿着心灵的道路,坚守、集结和突围,具有明晰的整体性和共融性。
  
  天津诗人,正努力为生活的这座城市用文字记录历史,为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留下绵长、温暖的诗歌记忆。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