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里,昔日“红色热土”今建新住宅楼,保留历史原名只为传承一份独特城市记忆

2019-11-20 10:45  |  作者:栾吟之  |  来源:上观新闻


  普陀区苏州河畔的锦绣里,是一片孕育了几代人的“红色热土”,历史文脉深厚。这里曾有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开办的一所工人学校“半日学校”,也是沪西工友俱乐部的前身;后来,这个地块居住着七百余户居民,老旧的设施和逼仄的环境越来越不适宜居住……
  
  保留了历史原名“锦绣里”的新住宅楼如今拔地而起,前几天,“锦绣里光影馆暨生活品鉴中心”亮相,展示了地块变迁历程和新的海派生活美学,把这份独特的城市记忆传承下去。
  


  曾是红色根据地
  
  上世纪20年代中期,沪西地区成为产业工人聚集之地。上海近80万工人中有20余万是纺织工人,而全市58家纺织工厂中有近20家设在沪西。外国资本家对中国工人的榨取和摧残早已引发公愤。人们渴望改变什么,但还无力改变什么。
  
  有一位湖南青年的到来,让这一切有所改变。1920年秋,曾在北京参加过五四运动、又在上海加入共产主义小组的李启汉,受党组织委托来到沪西,在小沙渡地区开展组织工人的活动。李启汉在锦绣里一座日式二层楼房内开设学校。根据工人们做工的时间,分早晚两班上课,故称“半日学校”。
  


  上海工人半日学校旧址纪念标识
  
  这就是我党历史上最早开办的一所工人学校,也是沪西工友俱乐部的前身。锦绣里的具体地址在如今的安远路62弄第3支弄178-180号,这条路在当时叫槟榔路。
  
  李启汉为了和沪西的工人打成一片,学会了流利的上海话,在教室里布置留声机、放唱片,和工友聊天、玩球,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也在这样拉家常的场景中,质朴而自然地传播真理,推动上海早期工人运动的发展。直到1922年6月李启汉被捕入狱,“半日学校”才被迫停办。
  


  沪西工人半日学校
  
  但故事还没有完结。当时21岁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嵇直延续了这项任务。他先在一家杂货铺旁摆了一个帮人代写书信的摊位,不久后就开始向熟客宣传认字的好处,久而久之,在他身边集聚起一群有志学习的工人,小型工人补习班又开张了。
  
  不久,嵇直的同学徐玮在劳勃生路(今长寿路)又办了一个工人补习班,1924年,两个补习班合并成为规模较大的工人补习学校。后来成为瞿秋白妻子的杨之华,当时打扮成纺织女工和女工打成一片,鼓励女工也走进工人补习班。
  
  一度不那么宜居
  
  岁月不断流逝,锦绣里的红色历史渐渐远去,这里成了颇为拥挤的居民区。这些年来,锦绣里被列为二级旧里,共有居民730户,居民中困难群体多、老年人多、外来人员也多,小区里违法搭建、群租杂居现象比比皆是,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居民们越来越感受到居住条件的欠缺。
  


  挤挨逼仄的弄堂小道,斑驳发霉的楼房外墙,日益老旧的室内设施……每一天,清晨洗漱、淘米拣菜、修理物件、裁缝理发,一家子紧挨一家子的弄堂承载了这些居民所有的生活内容。有位在这里土生土长的老居民说,当时他家的矮平房房屋倾斜、砖瓦松动,赶上普陀区政府兴建成批改善用房,原拆原建换了套新公房。但随着时间迁移,这里人口过度集中、房屋老旧、电线老化,公共卫生设施落后,生活环境已经无法满足居民正常的居住需求。
  



  前几年,这个地块终于被纳入旧改征收。2014年12月30日,居民们以100%赞成率高票通过了第一轮改建意愿征询;2015年6月28日,第二轮征询当日生效,首日签约率高达97.18%,7月2日凌晨地块签约率达到100%。
  
  当时,锦绣里地块还是普陀区第一个设“动迁楼盘展示厅”的旧改基地。居民们的动迁安置房主要在普陀区桃浦地区,因为安置房还在建造,居民无法看到小区全貌,安置房建造单位便在动迁基地上设立展示厅,并且制作楼盘模型,让居民了解住房建设和周边设施的全貌。这种方法,当时有效推动了旧改进程。
  
  “创造记忆中的未来”
  
  如今,锦绣里地块完全改变了容貌。新的商品房项目依旧沿用“锦绣里”这个名字,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米,主要由4幢22-25层的现代幕墙高层和6幢4层仿石库门叠墅组成,共384套住房。
  
  锦绣里由普陀区国资企业普陀城投投资,其下属上海泰利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于2017年11月19日开工,目前即将开盘销售。最近位于项目基地的“锦绣里光影馆暨生活品鉴中心”亮相,展示了地块变迁历程和新的海派生活美学。
  


  普陀区城投公司在区域城市更新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把城市记忆与功能结合,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城投公司负责人觉得,城市更新不仅是对建筑物等硬件设施进行改造,也是对各种软环境的有机再造。锦绣里以“人的需求”为核心,以“创造记忆中的未来”为建造理念,传递海派生活的品质与情怀。“当居住在这里的孩子长大了,即便到了别的地方,还能够想起这里的生活,成为童年难忘的记忆。”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