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来上海第一个家,茅盾在这里成名,聚拢四面八方的文化人,虹口这个弄堂有啥魔力

2019-11-2 12:02  |  作者:施晨露  |  来源:上观新闻


  虹口区有条横浜路,横浜路上有个景云里。这条弯弯曲曲延伸,与多伦路相通的小弄堂,里头是坐北朝南三排三层的砖木结构石库门。无论在八九十年前还是今天,这都是上海不起眼的一条平常里弄。上世纪20年代后期,一批来上海谋求发展的中国现代文学代表人物,从祖国各地,甚至海外归来,不约而同选择这里,走进景云里,让这条平常弄堂成为文化名人云集的大本营。景云里何以成为景云里?这里发生的故事对日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什么样的影响?90后作者朱曦的新著《拷问文学》从全新视角切入进行解读。10月30日,《拷问文学》在虹口北外滩的建投书局举办新书首发分享会,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与读者分享“景云里遗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柔石等一大批文化人在景云里相邻而居,从事创作、编刊等文学活动。在这个方寸之地,鲁迅创作了大量杂文;茅盾写出了满城争读的《蚀》三部曲;叶圣陶创作了他的扛鼎之作《倪焕之》;柔石写成《二月》……景云里,不仅成为文化名人的聚集地,更是进步文化的策源地。
  


  鲁迅来上海最初住的就是景云里23号。1927年,鲁迅辞去广州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职务,与夫人许广平来上海。在三弟周建人的帮助下,10月3日抵沪的鲁迅8日就住进了景云里23号。由于住所周围不太安宁,1928年,鲁迅移居到同排18号和周建人一家同住。1929年2月,景云里17号空出,鲁迅喜欢它朝南又兼朝东,又从18号迁入17号新居。
  
  在鲁迅搬来之前,茅盾、叶圣陶已是景云里的住客。叶圣陶是1927年5月迁来景云里11号的,他在这里写下名作《倪焕之》,还编了整整24期《小说月报》。巴金《灭亡》、丁玲《梦珂》《莎菲女士日记》、戴望舒《雨巷》、施蛰存《绢子姑娘》和沈从文、朱自清、王统照、鲁彦等人的作品都经叶圣陶之手,先后在《小说月报》发表。同年8月,茅盾躲避通缉,秘密住进景云里11号甲。他足不出户,蛰居10个多月,在苦闷和彷徨中创作了《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部中篇。就是在这里,他开始用茅盾作为自己的笔名。1928年2月,经陈望道建议,茅盾离开景云里东渡日本,他住过的房间住进了冯雪峰。而在鲁迅迁出23号后,柔石来到景云里,经鲁迅介绍搬入23号,《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作品也在景云里诞生。
  
  为什么文学家、文学青年们不约而同选择景云里?葛剑雄认为,要从当时上海历史地理的角度去理解。当年,景云里这块地方既不是租界,也不是一般的华界,属于越界筑路地区,鲁迅曾称其为“半租界”,安全性和基本条件比一般华界要好。“半租界”的特殊政治生态,为革命者提供了隐蔽和庇护的空间。1925年1月,中共四大就在距景云里一箭之遥的东宝兴路石库门弄堂里召开。1931年顾顺章叛变,党组织遭到破坏后,周恩来也曾在景云里近旁的永安里二伯父家隐蔽半年之久。
  


  与租界相比,景云里一带的房租比较便宜;同时离火车站近,交通方便。当时上海最主要的对外交通工具是火车,从宝山路的北火车站可以步行到横浜路,不远的天通庵路上也有个火车站。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商务印书馆就在青云路、天通庵路,写作、出书极其方便,景云里本身就住着不少商务印书馆的职工。
  
  近期,虹口区推出“鲁迅小路”,景云里是其中一站。葛剑雄说,将曾经的文学地标恢复,组成一条可以实地探访的路线,是很有意义的做法。哪怕原本的建筑面貌已经发生变化,人们也能通过沿途探访,感受当年的历史氛围,理解文学家们的选择。“走一走,探一探,再来阅读《拷问文学》这本书,就有了更好的基础。”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