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著名笛子演奏家许国屏:竹笛声声吐真情

2019-10-8 13:58  |  作者:孔鸿声  |  来源:上海文艺网

 
文/孔鸿声

       “律动的岁月”之七:访著名笛子演奏家许国屏:竹笛声声吐真情

  笛子,是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具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据媒体报道:1986年5月,在我国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的历史。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的竹子,人们开始以竹子为材料制成笛子。据《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笛子,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一是竹子比鸟禽的肢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是竹子便于加工,可以大批制作。可以说,骨笛也就是竹笛的“老祖宗”了。
  
  8000余年后的今天,在中国民族乐器队伍中,笛子仍是举足轻重的吹管乐器,被当作民族吹管乐的代表。因种种因素,目前民族乐器在群众业余生活中的普及率有所减退,走进社区民居,能听到笛子的欢鸣声也是为数不多了。然而,用毕生的精力宣传、推广、传教这一中国民族乐器的还是大有人在。他——就是我国“国家文化传承人物”、著名笛子演奏家许国屏先生。在八月酷暑、骄阳似火的一日上午,笔者在许国屏的寓所聆听他叙述了有关他与笛子的故事。
  
  吹笛:师从陆春龄,服务工农兵
  
  即将跨进杖朝之高龄的许国屏,在上海演艺界还是名声显赫的。他1940年出生在上海嵩山路的“大同乐会”,这里是一个古乐团体的聚会场所,因许国屏的父亲许光毅——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就是这个“大同乐会”的成员之一,在上海解放后被陈毅市长亲自任命为中国第一个专业民族乐团的团长。所以说,许国屏是出生在一个中国民族音乐世家。
  
  在许国屏9岁那年,他师从“中国魔笛”陆春龄大师学习吹笛,至今已有70个年头了,但他仍然是笛不离手,曲不离口。七十年的演奏生涯,他的笛声震撼过光彩炫耀、掌声雷动的室内舞台,也回响在工厂、学校、农村、部队、医院、社区的蓝天之下。把笛声献给广大的工农兵,是许国屏最乐意做的事情。如1997年,许国屏参加去内蒙古解放军部队慰问演出时,听说有一位坚守在满洲里边境的解放军战士未能看到演出,他心里感到不好受。特地赶到那里,为这名战士表演笛子独奏,当《我是一个兵》的笛声响起时,一股激动的泪水从这位战士的双眼中滚滚而落……
  
  许国屏还多次到“老少边区”进行慰问演出,仅大别山就去过5次。他告诉笔者:有一年去内地的“小三线”慰问演出,就是乘坐一辆大巴士和一辆大卡车前去。卡车三面的档板是活动的,放下来就是一个小舞台,而他们慰问队就是在这个“卡车舞台”上连续演出了87天。
  
  许国屏,以他那时而清脆、时而婉转、时而悠扬的笛声,赢得了祖国的称赞和人民的喜爱,成为国家一级演奏员,荣获了国务院颁发的“文化艺术突出贡献奖”,上海市首届“六一”育苗奖、第二届“宝钢”高雅艺术奖、上海市自学成材奖等多种奖项。他以高尚和优秀的人品与艺品,被光荣地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家等一系列称号,曾受到过江泽民、胡锦涛、李鹏、吴邦国、朱镕基、温家宝、黄菊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7年,年仅17岁的许国屏,加入了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工作,曾担任过该剧院的艺术教育部主任。宋庆龄在世时,他曾4次赴宋庆龄的寓所,为宋庆龄招待各国贵宾而演奏笛子,深受宋庆龄和贵宾们的喜欢。
  
  在他七十年的演奏生涯中,他除了在各种音乐会上担任独奏外,还在许多经典儿童剧,如《马兰花》、《海石花》、《宝船》、《刘胡兰》、《长发姑娘》、《黄鹤的故事》等中,留下了精湛的表演艺术。他还曾在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现代京剧《龙江颂》的音乐伴奏中担任独奏。
  
  许国屏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艺家,他不仅用竹笛热情地为广大群众演奏,同时还为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公演的《临时收购站》、《黄鹤的故事》、《向阳花》、《小桔灯》等儿童剧作曲。1991年,上海音乐家协会儿童音乐专业委员会、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以及黄浦区少年宫,联合为他举办了“许国屏儿童音乐作品演奏会”。
  
  令人惊叹的是,许国屏除了作曲之外,他还结合自己七十年的竹笛演奏经验,编写、出版了20多部笛子演奏方面的专著和教材,总发行量超过100万册。他所编写的专著和教材,在全国获得了“六个第一”:即全国第一本走进教室的民族乐器教课书《直吹笛十八课》;全国第一套盲文民族乐器教材;全国第一本面向少儿的实用民乐读物《儿童民族乐队实用手册》;全国第一盘《儿童竖笛电视教学录像片》;全国第一套《儿童民族乐器作品演奏音带》;全国第一本《盲文笛子简明课程》(共三册)。
  
  说起《盲文笛子简明课程》,许国屏还给笔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十岁左右名叫黄慎的小男孩,因眼睛失明形成厌世心态,曾经6次自杀,其父母亲痛苦万分。许国屏听说此事后,就与这位小男孩交上了“朋友”,用笛声教育他如何面对人生。黄慎在许国屏的帮助下,慢慢地缓解了厌世的心态,并认真地学习吹笛,并于1996年与许国屏一起在上海电视台拍摄了“共度好时光”专题片。许国屏还以此事例为创作素材,精心地为盲童们创作了一首笛子独奏曲《心灵之光》,成为了他的笛子独奏代表作之一。
  
  制笛:改进传统笛,一笛多功能
  
  用许国屏的话说,他是个喜欢“动脑子”的人,而事实证明他确实是个善于动脑子的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采用竹子做成乐器的民族还为数不少,除了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外,还有竖笛、弓笛、口笛、直箫、弯箫、排箫以及笙等乐器。有些用竹制成的乐器,因构造简单而容易学习,如竖笛。能否将一些造型相似的竹子乐器,通过简易的变化合成,形成一种新的乐器,吹奏出不同的音色和音调呢?特别是竖笛,能否加以改造后让更多的人便于学习和吹奏呢?许国屏产生了这种奇特的妙想。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许国屏拉开了这种奇特妙想的试验序幕。刚初,许国屏运用横笛发音的原理,发明了一种既适合启蒙教学、又可集体吹奏的两用笛。在此基础上,他不断地进行实践、总结经验,反反复复地琢磨改进,经过20多年的细心探索,终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成功地创造出一种简便易学的“多功能笛”,并正式获得了国家专利,开始规模性地推向社会使用。
  
  这种正式命名为“多功能组合民族管乐器”的“多功能笛”,它的管头和管身是可以拆离的,并通过不同管头与管身的重新组合,使之组成不同的乐器效果,实现了“一管多用”的功能:可以吹奏出竖笛、横笛、箫、巴乌、喉管、葫芦丝、学生笛七种音色音乐。此种“多功能笛”,吹奏方便,一教即会,学习者上口即响,特别深受初学者的喜欢,极大地方便了对我国这一民族吹奏乐器的推广和普及。其次,对众多已会使用这一乐器的专业和业余演员来说,在吹奏表演上更加方便灵活,可以任意地发挥自己的吹奏技巧,深层次地演绎出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的深度与广度,从而使听众享受到作品中丰富而饱满的情感世界。
  
  这根“世界上功能最多的笛子”,以它丰富多彩、变幻多姿的音乐曲调,很快地在舞台上展现出它迷人、精彩的魅力,深受观众的欢迎。而在舞台外,更吸引起专家们对它的青睐,各种桂冠迎面扑来:1994年,“多功能笛”荣获了“当代优秀新专利传媒展和首届中国金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金奖”;1996年创下了大世界基尼斯记录;1998年中,它又先后荣获了“首届美国爱因斯坦国际发明金奖”、“1998世界华人发明博览会银奖”、“全国第十一届《星火杯》创造发明一等奖”等,以及“上海市优秀发明一等奖”、“文化部科技进步发明二等奖”等多种殊荣。
  
  面对如此诸多的荣誉和奖项,许国屏坦然地说:“这些奖项对我来说都是次要的,我不是为了这些奖项而发明‘多功能笛’。我的发明初心是让‘多功能笛’能普及民乐,让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由摆弄,随意吹奏出自己喜欢的声音。而‘多功能笛’实现了我的这一心愿。”
  
  更重要的是,许国屏在全国各地已经建立起几十个“多功能笛”的教学实验基地,已经培训出2万多名音乐教师。如今,成千上万的学生、白领职员、社区居民、草原牧民、人民警察、公务员、农民工等众多群体在学习和吹奏“多功能笛”,在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笛规模。令人高兴的是,当年参加许国屏创办的那些“笛鼓队”、“民乐队”、“儿童弹拨乐队”中学习的一些学生,如今也学有成效、人才辈出,有担任文艺团体的团长、专家;连获得国际、国内音乐大奖的都大有人在。
  
  “想想也蛮开心的。当年我一个人做的事情,如今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自己数十年的心血没有白费。”面对庞大的学笛队伍,许国屏对目前笛子在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发展趋势还是感到很满意的。
  
  教笛:心系社会情,乐于“接地气”
  
  作为一名民族器乐的演奏家,除了要把隐藏在民族之中的音乐精华发掘、展现出来,还需要让它普及到民众之中去,使民族器乐更加发扬光大。许国屏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他说:“在自然界,有一个保持生态平衡的问题。在音乐界,同样也存在着一个保持‘生态平衡’的问题。一些民族音乐已经越来越被边缘化的现象,不就是破坏了民族音乐的生态平衡吗?”许国屏深深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他开始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行为为民族音乐的平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许国屏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战术”开始拯救民族器乐的生存。他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到上海郊区的一个学校,悄悄地组织了一个“儿童笛鼓队”,又到郊区的另一个学校,偷偷地组建了一个“学生民乐队”,再后来又跑到了浙江农村,义务办了个“音乐教师培训班”。其实,这些行为都是为社会做好事、做实事,但又为什么要“悄悄地”、“偷偷地”干呢?因为那还在“文革”期间的年代,许国屏是被“革命派”排斥在外的人,是难以“名正言顺”地做事的。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形势开始好转,许国屏又把他的“民乐普及”扩大到边远地区。他只身买了硬座火车票深入到大草原,又坐着马车啃着烧饼来到牧民区,动员和组织牧区的音乐教师、学生、牧民们跟着他学吹笛子。除此之外,他风尘仆仆地爬山涉水上井冈、下海南,五攀大别山、三赴内蒙古,前后行程加起来有20多万公里路,人们把他的这种奉献行为赞扬为“音乐长征”之举。
  
  1996年夏天,许国屏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在额温克旗第一中学举办竖笛培训班,有一位达翰尔族的女护士也参加了培训班。当他看到许国屏为上课而嗓子嘶哑了、眼睛充血了,心里十分感动。一天放学后,她走到许国屏面前深深地一鞠躬后,递上了三样东西:一瓶止咳药水、一块手绢和一封信。信中写道:“您来到我们美丽的呼伦贝尔盟,为我们这里的孩子普及音乐知识,我们衷心感谢您。这小小的手绢送给老师擦擦汗。送上一瓶止咳药水,愿您早日康复。”看到学员们这样关心他,许国屏也深受感动。
  
  许国屏有一个“笛子普及大本营”——上海市静安区华山路街道老妈妈“童心”笛子队。在这儿参加过“老年童心乐队”活动过的队员已达上千人,队员的年龄都是在花甲以上,最大的已有82岁。别看他们都年事已高,可“童心”犹存、异常活跃,其学习吹笛的劲头热烈而高涨,他们各自安排好家务事,每星期一次集中参加活动,学习笛子的吹奏技巧。他们认真地记谱子、练指法,在家里也挤时间反复练习吹奏。如今,这些“老年童心乐队”队员的笛子吹奏水平,都已经达到了能独自演奏的水准。二十多年过去了,“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乐队的队长换了好几轮,队员们的脸庞也时有变化,但教授他们的老师却始终没有变——他就是许国屏!
  
  上海某小区有一位80多岁的杨老太,退休后曾一度迷上了打麻将,每个月的退休工资,有一半都扔在了麻将桌上,为此而与家人们的关系搞得很僵。许国屏得知此事后,上门动员她学习吹笛子,以此来丰富退休生活。然而杨老太不识乐谱,几次中途退却,但许国屏不厌其烦地上门热情为她开“小灶”。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杨老太吹奏起笛子来已是流畅自如,并成为该小区民乐队的骨干队员了。
  
  要说许国屏的教笛故事,那实在是举不胜举,在他赠送给笔者的一本《许国屏和吹笛老人的故事》的书中,就记载了很多感人动听的事例。许国屏对笔者说:“我患有癌症十多年了,已经是一个生命倒计时的人了。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而且是难以把控的。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地把控它向宽度发展。我现在是一天在做二、三天的事情,每晚睡觉前就想好了明天要做哪些事,而且尽力地多做一些。在我的有生之年,要尽力地为民族器乐的普及和发展多作一份贡献。”笔者深深地被许国屏这种顽强的与疾病作抗争、与生命争空间的精神所感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讲好中国笛子的故事。”这是许国屏在笔者结束采访之时留给笔者的赠言。其实,这也是他至今仍然奔忙在民族乐坛的铿锵心声!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