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银幕响起嘹亮《古田军号》

2019-9-6 16:15  |  作者:秦兰珺  |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银幕响起嘹亮《古田军号》
  
——兼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

  
电影《古田军号》剧照
  
  凡是看过《古田军号》这部电影的人,都充分肯定作品的创新性和艺术性。电影用一个小号手的特殊视角构建故事,又用其孙子的旁白作为历史与现实的串联,艺术地再现了古田会议前后的这段历史,准确表现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革命领导人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的思想交锋。
  
  这一段历史,绝不是老一代领导人在革命早期的个人性格之争,而是关乎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路线之争。电影用详实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早期的红军领袖们不论持何种看法,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探索中国劳苦大众求解放的真理,为人民和民族的解放寻找方向。
  
  在电影《古田军号》中,无论毛泽东、朱德、陈毅,还是红军的其他领导,他们对真理的探求、对革命的坚定和忠贞,都是催人泪下的。包括代表中央来到苏区的特派员刘安恭,他的令人气愤的表现,他奉行中央错误路线给革命造成的危害在作品中一次次令人愤怒,但即使这样一个人,在弹雨纷飞的战场上也同样冲锋在前,最后悲壮地牺牲在战场。这是政治路线错误的代价。古田会议前后,为什么被称为是寻找党的初心的重要时期?因为其在探索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起过极其关键的作用。
  
  《古田军号》这部电影之所以让人看了心潮澎湃、激情难抑,就是因为作品写出了真实的历史,切切实实让观众感到中国革命来之不易。比如,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之前,已经非常清醒地看到红军的基本队伍是由两部分人组成的,一是旧军队过来的,一是被逼上山的被压迫贫苦农民,而这样一支队伍要承担起解放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历史性任务,不彻底根除包括流寇思想、小农意识在内的一切旧的残余思想,不确立红军建军的根本方向、宗旨、性质,就根本无法承担起解放全中国的历史重任。又如,片中毛泽东看到他力主的诱敌深入的思想,在红军队伍中贯彻起来非常困难,为什么?因为诱敌深入的必然结果,是把敌人诱到了红军部分战士的家乡,这些战士不愿自己的家乡成为战场,所以抵触这样一个作战方针。面对这样一支农民意识极强的军队,如果不进行整顿、不统一思想,这支军队便很容易和打家劫舍的旧军队一样了。但是,在这样一些问题上,一些红军领导人远远不如毛泽东那样认识得清晰。再如,对贯彻中央打大城市的错误路线,很多领导人是表示坚决支持和赞同的,唯有毛泽东看到了这支军队的根本问题,看到了要建设一支怎样的军队的重要,所以他常常处于完全少数的地位。因此,在会议的争论中以及在实践的一次次证明中,我们可以看到,包括朱德、陈毅等领导人在内的红军领袖和部队,都是一步步认识到毛泽东的伟大决断和思想理论的正确的。
  
  在影片中,毛泽东和朱德为了党和红军的方向问题可以拍案而起,可以吵个天翻地覆,但是过后他们依然是手足战友和同志,依然互相关爱、互相体贴。这种关系,在这部影片中得到极其生动具体的展示。历史就是历史,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再现历史,是对整个党和红军历史负责的唯物主义态度。这样一种尊重历史的精神,对我们当下尤为重要。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当下党和人民迫切需要了解的一段历史,这是对我们党初心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寻找。可以说,这部电影为当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供了极为生动贴切的教材。
  
  当然,《古田军号》如何适应青年观众,还有需要研究提高的地方。此外,影片中对毛泽东的形象塑造也是有瑕疵的。毛泽东一出场就在会议上高调狂喊,这不是毛泽东的性格;毛泽东的那个披肩长发也略显夸张,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物形象。但是,并不影响这部影片作为一部历史大剧的感人效果。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这样一部富有思想内涵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为什么在不少地区出现冷场现象?到底哪个环节出问题了?这类影片做的不够好仅仅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一些照搬好莱坞模式的东西,已经改变了一些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面对这种情况,要有措施从源头管理,拒绝唯票房论英雄。针对那些影片内容有问题的、思想导向有重大偏差的,不管有多高的票房,都不是我们应该倡导的。
  
  年轻观众喜欢什么,有其合理性,但不一定是对的,对不成熟的年轻人是要引导的。如果认为年轻人喜欢什么就提供什么,那将来必定会出大问题。当然,这样也并不是说主旋律电影就无所作为了,这些作品确实面对一个研究当下观众需求的迫切问题,即怎样适应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怎样在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怎样在争取青年观众中取得更大主动?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毋庸置疑,有些影视剧编导总是认为自己的作品是高雅健康的,便在制作上往往不太讲究,放弃了高标准、严要求,简单地用思想性替代艺术性,如此做法同样会远离观众。
  
  总之,当前怎么才能把我们想做的这道文化大餐做得有更多人喜欢,这是时代给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主流文化出的一道难题,这也是在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我们主动出击的关键所在。把我们的文化产品做好,做出一流水平来,这是历史赋予文艺创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