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党员本色 坚守文化情怀

2019-9-6 09:49  |  作者:慈孝  |  来源:春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唐玉莲,1951年9月9日生,祖籍安徽徽州人,1969年3月26日奔赴黑龙江尾山农场。1971年7月入党,1976年北京二炮驻黑龙江北安80301部队学校任教。1980年调回上海,下过海经过商。1990年资助一名内蒙贫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数十载情系文化梦,志在“中国风”,她倾情打造一支扎根民间,传扬文化,歌唱和谐的中国风文化艺术团,历年来在重大节庆、展演中获奖。2010年获第六届“长三角”地区民族乐队展演“突出贡献奖”与“最佳演出奖”(由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永德颁发)
  



  2013年领衔成立上海闵行区春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先后创设了 “闵行社区文化助老惠民活动基地”(古美)、“军民携手创和谐共建基地”、“‘春和馨苑’拓展基地”(莘庄)为共建康乐和谐家园而奉献力量。
  


  获闵行区社会组织促进会颁发的“满怀慈善心 常举公益事”奖牌。2016年获闵行区社会组织先进会员单位奖。2017获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AAA。
  


  曾任联合国低碳生活与健康产业论坛外联部长,中国部长将军书协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联盟常务理事,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上海闵行区春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理事长,上海闵行区春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上海文艺网演艺中心团长。她四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曾被中国公益总会、中华人物书画院和中华人物网授予“最具爱心人物”奖“公益慈善形象大使”与《中华知名专家》殊荣。
  




  一  情缘黑土地
  
  年近古稀的她,是一位近50年党龄的老党员。当年在黑龙江农场跌打滚爬,埋头苦干了12年。身高只有1.63米的她,却是一個敢说敢干的“假小子”。在工作中她身先士卒,割麦脫谷的苦活累活,她不输于男劳力。特別在寒冬浸泡亚麻的活儿,须浸泡在冰冷的河里,把成捆的亞麻埋在河底淤泥中,次年开春,再取出洗净。每次都是她第一个跳进河里,带領大家奋力劳作。有一年冬天,临近锅炉房的女宿舍着火,而附近又沒有其他水源。挺身而出的她迅速拿起面盆,从锅炉里盛起滚烫的开水灭火,以致十个手指被重度烫伤。又經雨雪风霜冷冻,感染烂掉了六個指甲——小指甲烂掉了两次。1971年被评为学习毛泽东思想标兵,其《前进在毛主席革命路线上》(尾山农场党支部、革委会)的宣传册,被上海海湾园、上海知青博物馆收藏。
  
  从排长到连长,从吃苦耐劳练红心到努力学习管理五好团队,她在艰苦磨砺中逐渐成长,后因玩命工作多次昏倒在田头,被领导强行调到学校。在执教生涯中,她从零开始,刻苦学习,创造了独特的教育理念:首创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互助模式,让学生自立、自重、自爱、自强。她所带的学生有一个破天荒地考进了上海政法大学,在当地传为佳话。因成绩突出,她被调到北京二炮北安80301部队学校当老师、校长,敬岗爱业,刻苦钻研,兢兢业业,每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和特色标兵。她深感大家庭的温暖,理解人、包容人,甘于奉献,舍己为人,做什么事讲责任心,讲诚信;“做朋友时我最小,干事情时我最大,敢于付出,无私无畏”。她冬天下过冰水不皱眉,火灾面前舍命蹈火冲向前,她说:“帮人解难,助人为乐,做人象拉满弓箭,箭出去了,决不回头,这是家教从小给我的影响”。
  
  她曾两次放弃了离开农场的机遇。1973年她母亲退休,指名要她回沪頂替进工厂,因她放不下黑土情。第二次农场选拔优秀人才上大学,只有一个名額指定她去,又因在入党誓言中「在农场扎根一辈子」的承诺,她让给他人了。直到1980年大势所趋,她是最后一批的回城知青,至今她依旧怀恋那一段甘苦与共,受益终身的黑土地岁月。
  
  二.情系文化梦
  
  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她追梦之心反而越来越强烈执著,为了打造一个立足闵行,扎根上海,走向全国的民间文艺团队,打响一个集聚社会夕阳资源,焕发第二春的文化品牌,
  
  其实,她的文化梦,早在黑龙江农场时就已初具雏形。在当小学老师时她就感到一个团队的凝聚力至关重要,“进入一个团队就是付出,理解、包容、和谐,加上创新,要做就做好、做实”。她以对文艺事业的一腔热诚,四处发掘、聚集上海与知青中有音乐舞蹈细胞的人才,不遗余力地组织文艺小分队巡演于各地,赢来良好的口碑,她善解人意、包容他人、将心比心、无怨无悔换来了大家的认可与赞美。
  



  她数十年来呕心沥血,始终不渝,即使在屡遭外界质疑,家人、朋友不满的逆境下,她也毫不动摇,为了支撑这支没有政府经费扶持的艺术团队,多年来自己掏钱维持,为此不惜拿出百万购房款也无怨无悔,外人不可思议,说她“有病”,老伴和孩子也曾为其“傻子之举”大惑不解,不满、怨恨,以致“战火”頻出,最终在她无私宽广胸襟的感染下,成了她事业的支持者。
  



  从2011年迎接建党90周年上海庐江之行“红旗飘飘”,嘉定感恩文化回报展演的成功,到数次北上红色洗礼的文化追梦历程,她马不停蹄,不忘初心,做人低调,做事高调,用真情打动人心,用无私感化他人,帮天下儿女尽孝,给世上下父母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她赢得了有识人士、将军专家的称道,获取了华南军创坚定的信任,得到了《中国报道》、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的全力支持,感动了上海百老团、京、津、徐淮地区的书画家、企业家、专家、老年大学校长等,他们十分赞赏她红色之旅的精神,弘扬华夏文化,传承革命传统。在北京书法交流、徐州名流聚会上,在安徽淮北和萧县老年大学,在石家庄郭氏兄弟工作室,将军们挥毫时的老小孩似的天真,彭祖后代彭长国会长的笑容,雕塑大师刘开渠的弟子刘永君、苏东坡世孙苏肇平等文化名人的称道,让她激动不已,尤感重任在肩,能得到如此的信任与厚爱,她一路上的困苦、质疑与委屈均化为乌有了。
  

平阳敬老院

闵行区老年福利院

吴泾镇敬老院
  
  在闵行区文广旅游局、文联、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社会组织促进会、慈善基金会与老年基金会等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下,春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敬老院与广场等公益展演活动,5年来共120余场文化惠民活动,并纳入闵行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公益项目服务菜单,受益者近10000人次。
  

亲情安养院

福禄寿敬老院
  
  她一路走来坎坎坷坷,期间有过太多的风霜磨难,太多的酸辛苦辣。她满怀文化梦,以常人难以想象的热忱、坚毅,坚守当初的信念,不弃不离,逝水流年,风霜无情,带不走的是与生俱来的对文艺的挚爱,挡不住的是对文化梦的钟情与追求!9月9日出生的她,似乎命中注定与老龄事业有情缘,她动情地说:“敬老惠民,文艺关爱是我的使命,我选择的东西从不后悔!但我唯一对不起的是两个老母亲、爱人和儿子,传承中国民族文化我乐于奉献,我心甘情愿,我努力带领大家坚定愉快地走下去”。
  
  三.情洒公益路
  
  唐玉莲的忘我善爱的境界由来已久,在小学时就有一股见义勇为,保护同伴的冲动劲、正义感,扶弱抑强,爱打抱不平。当90年希望工程刚兴起时,她从儿子家长会上得知资助渠道,从第一笔200元始起,一直把一名内蒙贫困小学生资助到大学毕业,好几次寄钱还是丈夫提醒的。她还在社区资助过特困家庭的住院治疗。
  




  市慈善基金会、闵行区慈善基金会领导与春申代表向“中国好人”毕原鸿90岁生日送去祝福与文艺慰老(2019.8.14)
  


  她多次向自闭症儿童与“隐形的翅膀”公益组织捐款,2018年在她引领下,春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共有43人次向上海慈善基金会闵行区分会捐款2万8千5百元,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她时时处处帮助他人,忘我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她倾情慈爱,初心不改,文化惠民,追梦不已,令人刮目相看。上海科技报,上海老年报、上海社会组织网,上海文艺网等予以肯定与称道。
  




  牢记党的使命,不忘入党初衷,从1990年希望工程起步资助一名内蒙女学生,到打造扎根闵行,立足上海,面向全国中国风文化艺术团,从大手牵小手红旗飘飘的北上感恩之旅,到用汗水与智慧构建军创“流动党员俱乐部”,创建春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没有忘记党旗下的庄严宣誓,没有忘记退休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能褪色。2012年底决定身后把遗体捐献给红十字会,成为红十字会志愿者的一员,她把“忘我付出、志愿奉献,你快乐、我才快乐”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
  


  至今“春申”已在闵行区助老慰老,文化惠民领域颇具影响力与美誉度,当年的黑土情依在,不褪的文化梦犹浓,唐玉莲决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永葆党员本色,为助推敬老惠民与社区文化发展与时俱进,发光发热。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