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要求,让‘城市大脑’运作得更高效。”
“区城运中心呼叫10号督察员!请报告你目前的位置。”
“10号督察员收到,我正在陆家嘴连廊巡防,这里人流平稳,城市运行一切正常。”
“收到!”
放下手中的对话机,浦东城市运行中心指挥员的眼睛还一直紧盯着面前的无缝屏幕。在这80多平方米的巨型屏幕上,刚刚与他对话的网格督察员,正拿出移动终端设备,熟练地进行着下一步的处置操作,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忙而不乱。
去年11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通过大屏幕了解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情况,这让城运中心上下为之振奋。尽管9个多月过去了,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王礌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总书记强调,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要求,让‘城市大脑’运作得更高效。”
如今,新版浦东“城市大脑”已运行启用。这个“大脑”实现了数据广归集,共接入109个单位341个系统、归集使用数据11.8PB,部署物联感知设备近4万个、与公安共享视频8000多路,让城市管理更加智能、更为精细。
与其他城市运行中心相比,浦东“城市大脑”的电子显示屏或许不是最大最炫的,但其背后的“硬实力”却让许多来访者感佩。如果把浦东比作一个人,观察这个人是否健康的所有生命体征都能在城市运行中心一览无遗。哪里的消防车道被堵占了?哪里缺了窨井盖?哪里的老人需要帮助?遍布全区的300万个物联感知设备,实时掌控着1200多平方公里浦东大地上发生的事情,一旦识别到信息异常,会在一秒钟内传达到“城市大脑”。
而要做到这点,其背后是亿万字节的大数据。在城市管理时,数据越整合,越精细,越共享,就越高效,浦东“城市大脑”以城运中心为载体,拆除系统数据围墙和部门管理围墙,以场景应用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打通系统数据通道。比如,危化品监管模块,打通了市公安局、区安监局、区城管执法局等部门的相关系统,在模块上共享了车辆运行、执法情况等信息,尤其是掌握了需要重点共享危化品车辆信息(车辆违规、驾驶员有违规记录、企业违规等),让执法部门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
以往的城市管理,更多的以部门职责为出发点,各部门根据分工、各自负责,是一种部门专业化的管理。如今,浦东城运中心目前入驻了区应急办、公安、120急救中心、城管执法、市容环保、市场管理、建设交通等城市管理一线部门,所有的政务信息都在一个平台共联共享。未来,入驻这里的部门将更多,信息汇集的数量将翻番,城市运行体征的监控指标将达到40多项。
“头脑”活跃,“四肢”也要发达有力。在浦东城运中心三级管理体系中,除了区级层面的设计外,街镇和村居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也在不断得以充实。如今,浦东36个街镇都建有城市运行分中心,这些分中心与“城市大脑”实现了“两两相望、互通有无、血肉相连”。“两两相望就是说不同指挥平台之间可以实现视频对话,可视化指挥协调;互通有无就是所有管理数据可以实时共享;血肉相连则意味着后台可以实现无缝切换,平时区城运中心负责日常巡查监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可以切换到特定功能模块,直接指挥相关街镇或委办局。”
与此同时,位于村居的一线管理者,在“城市大脑”的强大支援下,工作也将变得更加精准高效。浦东城运中心的大屏幕上,监控城市运行的数字不断闪烁更新,其中一幅浦东地图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无数的蓝色小点。这些小点是用来干什么的?乔诗云给出了答案,原来,这些小点都是现场管理人员,有些是村居的网格员,有些是委办局的现场督察员,利用手持移动设备,“城市大脑”可以随时与任何一名现场管理者进行视频对话,也可以查看每一名网格员的行动轨迹、任务清单、处置情况。一旦发生意外,指挥平台还可以将就近管理人员组成临时群组,统一指挥协调。
王礌说,新版“城市大脑”上线后,类似噪音扰民、公交线路优化、汽修摊位管理、渣土车运行、群租管理、防台防汛等60个多智能城市管理专业化模块相继推出,对所有城市管理者而言,“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变得更加可行。“根据总书记视察城运中心时提出的‘联合、即时、智能、协同’的重要指示要求,浦东‘城市大脑’还在不断迭代更新,很快更强大的城市运行中心又将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