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秋拍:李可染《丹霞秋色》2012.5万成交

2019-8-24 09:49  |  作者:陈小利  |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2018年12月7日晚,北京保利2018年秋拍“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在北京四季酒店举槌,本场共90件书画精品上拍。其中,李可染《丹霞秋色》1750万元落槌,加佣金最终以2012.5万元成交。(拍前估价:1800万-2200万元)

  

  李可染《丹霞秋色》1964年作 镜心 设色纸本  
  画67×46.5cm;诗堂
  
  本件《丹霞秋色》为李可染于1964年在北京所绘制。《丹霞秋色》绘制前一年,李可染曾创作《丹霞枫林》(1963年1月作),与《枫林》比较,画面构图、山峦江面布置,色彩处理等各方面均有极大的相似性。我们可以将这两幅画进行比照,连同此时期所绘制的其它重要画作,深入体会当年李可染绘制时的心路历程与思想轨迹,进而理解《丹霞秋色》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
  
  《丹霞秋色》画面的山石丘壑来自于粤南丹霞地貌,这与六十年代处李可染数次去从化的经历相关。1962至1964年,李可染三次南去北归,往返北京与岭南从化,作为画家长期跋涉、行脚生涯的憩息之地,也是他养精蓄锐、精神安顿升华的处所,那里有许多故知新交,附近丹霞山色亦成为他画笔下题材。在画家李可染的眼中,从化附近的丹霞地貌无疑是天然图画,厚重的红色砂岩与山石的结构层次,正是李可染在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创作过程中所孜孜探求的表现形式。1963年,李可染画《丹霞枫林》题曰“一九六三年一月,吾来岭南从化修养。三月,抱病随六七友人游粤北丹霞山,别传寺外西望得此一景。归后数月,草草写其意,并点缀枫林,改作秋色,虽与实况不尽相同,然符丹霞情趣,不让赤城霞也。”丹霞本无枫树,枫林与红叶则是北方秋季景致,李可染将来自岭南的丹霞地貌与北方的秋景枫林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采一炼十”是李可染山水创作一个核心特征,在李可染先生看来,是把“写生”看作面对大自然,去采集原生态矿石。把“创作”视为“百炼钢化绕指柔”,高度提炼、纯化的过程。1964年,李可染再画《丹霞秋色》,我们可以由此鉴赏和把握可染山水转型,变“写生”为“意构”,化“写境”为“造境”的具体契机。与《丹霞枫林》相比,《秋色》画面远景的层峦有所删减,画家移去了此前《枫林》的长题,使得全画的的视角更加开阔,气氛愈加明朗。虽然左侧仅题单行数字,却同样维护了画面的整体效果,而不减画面的通透效果,更能体现画家“采一炼十”的艺术追求。
  

  左:李可染《万山红遍》1964年
  李可染画作拍卖世界纪录 保利2012春拍 成交价:
 右:李可染《丹霞枫林》70×46cm 1963年作
  
  2011年秋拍 成交价
  
  《丹霞秋色》中所具备艺术元素,与《万山红遍》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万山红遍》系列诞生的前奏和序曲。李可染在1962年至1964年间共创作了七件《万山红遍》题材的作品,第一幅、第二幅均画于广东从化,时间是1962年、1963年,剩下五幅皆在1964年创作于北京西山。《丹霞秋色》色调偏暖赭,不似《万山红遍》采用朱砂那样如火如荼;它尝试“积墨法”、“积色法”——黑、红、赭三色交融交织。全画采取“S”形构图,江水由远及近,江面上一线鱼贯而行的小船和帆桅,占据了全图“画眼”的中心位置,画中江面的留白,与两岸厚重的山峦形成强烈的对比,与《万山红遍》画典型图式的“飞瀑直下,错落小屋”迥异,倒是与《漓江》初探“以大观小”的构图法同理同趣。
  
  陆俨少题诗堂
  
  《丹霞秋色》后由山水画家陆俨少题写诗堂,两位画家于现代中国画坛素有“南陆北李”之称,二人同画山水,风格迥异,又惺惺相惜,陆俨少称此件为“可染妙笔”,堪称艺坛之佳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