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剧作家何兆华:一棵昂扬勃发的“小草”

2019-7-18 09:59  |  作者:孔鸿声  |  来源:上海文艺网


    “律动的岁月”专访之六:一棵昂扬勃发的“小草”
  
  ——访剧作家何兆华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这首名叫《小草》的流行歌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确实流行得十分红火,用“家喻户晓”来形容,可谓一点也不过分。直至今日,走进卡拉OK歌城,这首歌曲仍然是自娱自乐者们喜欢点击演唱频率颇高的歌曲之一。
  
  在初夏的一个上午,当笔者约好采访这首歌曲的词作者之一何兆华老师时,这位已年高78岁的何老师,竟已早早地从他居住的四楼走下来,在生活区的小道上等候着,这让笔者真正感受到这位老人的亲切和蔼之情。
  
  飘飘然,高考“走麦城”
  
  从读初中起,何兆华就热爱上了诗歌,学校的阅览室,是他课余时间最喜欢待的地方,全国各地的好多种文艺刊物,都能引起他阅读的兴趣。他曾立志要报考大学的新闻专业,做一名新闻记者。然而事与愿违,一次偶然的事情,使他与音乐结下了一生不解的缘分,并从此在这条道路上艰难跋涉,一直走到今天。
  
  何兆华忘不了中学里那一次改变他人生道路的合唱演出:“在一次演出之前,领唱的男同学突然声哑了,没法参加演出。带队老师就在合唱队的队员中选了三位同学试领唱,我是其中之一。通过试领唱,带队老师和其他队员们一致选中了我。演出结束后,我就在学校中小有名气了。“
  
  初中毕业前,经老师介绍,何兆华参加了由南京市团市委主办的“中学生合唱团”,开始学习多声部的合唱,这让他对音乐更加入迷了。进入南京八中读高中后,在高中老师的支持下,他继续参加“中学生合唱团”的活动。此时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合唱团开始了重新考试入团并分组,通过考试,何兆华被录取并分到了“独唱小组”。此时的合唱团,已经办得很规范了,合唱团组织“独唱小组”的队员到南京市师范学院的音乐系参加培训,其中,何兆华还享受到由教授级老师给予个别辅导的待遇。通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培训,何兆华的歌唱水准明显升华,高中毕业前,他在学校里已拥有了一批“粉丝”,同学们都已经称他为“歌唱家”,他自己也显得很得意。
  
  在报考大学时,何兆华先后参加了南京艺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央艺术学院的招生考试。他自我感觉参加这三个学院的考试得还可以,特别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的一位考官,在他考完后,还对他表示了一番赞赏,说是一定会录取他的,并让他不必再去其它学校考试。此时的何兆华,心中自认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已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他也就不再温习普通高校考试课程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知什么原因,在三个艺术学校的招生发榜名单中,均没有“何兆华”的名字,他落榜了。而给他发来录取通知书的竟然是“镇江汽车制造专科学校”,被他无情地拒绝了。
  
  何兆华立志从事歌唱的梦还在做,报考音乐学校的愿望仍在燃烧。高考落榜后他并不息气,全力以赴第二年的高考。他参加了好多音乐辅导讲座的听课,在家里自学声乐课程,专心致志的练唱《在那遥远的地方》,他的奋斗目标仍然是“解放军艺术学院”。在第二年高考前,何兆华找到了去年报考解放军艺术学校时曾夸赞过他的那位考官赵凯,向赵凯表明了再次报考“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愿望。可赵凯说他自己并不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的人,而是南京军区的,去年仅仅是为“解放军艺术学院”前来招生做一些行政方面的组织工作。赵凯告诉何兆华,今年“解放军艺术学院”不来南京招生了,但他知道何兆华的歌唱实力,可以推荐他去报考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问何兆华是否乐意?去部队的歌舞团多好啊!何兆华当然乐意了。没过几天,通知何兆华考试的信函就来了,当他赶到考场才得知,招考的并不是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而是南京军区“前线歌剧团”。什么叫歌剧?何兆华飘忽在云里雾里:“不管它了,考了再说,还不知能否考上呢。”谁知等他考完后,主考官——著名二胡演奏家、歌剧《红霞》的曲作者、南京军区“前线歌剧团”副团长张锐,即刻告知何兆华:“你被录取了!”
  
  用何兆华的话说:“张锐的这句话,奠定了我的军旅生涯,也奠定了我的歌剧终身。”此时是1961年,何兆华也年仅20岁,正是朝气蓬勃之时。
  
  喜孜孜,《芳草心》获奖
  
  成为“前线歌剧团”队员的前几年,何兆华主要是唱歌、下基层进行演出。后来提干后,逐步地开始参与创作,第一次参与大型作品创作的是1970年与另2位部队创作员一起创作了歌舞剧《百万雄师过大江》,因当时文化大革命运动还没有结束,所以作品出来后只演出了几场,就不了了之了。1973年,部队撤消了前几年合并的“宣传队”体制,又重新恢复了“文工团”的建制,此时的何兆华已经开始专心致志地创作歌词了。
  
  1982年的冬天,“前线歌剧团”团长和政委,把何兆华和王祖皆找去,要他们同去上海观摩并选择可供上演或改编的歌剧剧目,并邀请王祖皆的妻子、前线歌舞团的作曲家张卓娅一起前往。在前往上海之前,团领导要求未来的作品尽量不要与现有的“红”字头歌剧(即《红霞》、《红珊瑚》、《洪湖赤卫队》等)主题重复,要搞一个具有歌颂当代社会意义题材的歌剧。
  
  在上海期间,何兆华等三人先后观看了沪剧、越剧、淮剧、话剧、评弹等众多剧目,最终三人一致认为,评弹和话剧同名的《真情假意》最为适合改编。该剧题材主要表现的是:一对外貌相同、境界迥异的孪生姐妹,面对利益与道德的考验,分别选择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走出了截然相反的人生情操路径。该作品戏剧冲突明显,富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含义,很适合改编成歌剧。经领导讨论,同意了何兆华他们的改编意见,并很快地成立了创作小组,由创作室主任俞频(即张卓娅的母亲)为负责人,向彤、何兆华为编剧执笔并作词,由王祖皆、张卓娅作曲,苏驼任导演。
  
  向彤是何兆华十分敬重的一位恩师,在文艺创作上给予他很大的帮助,这次能与恩师一起创作,何兆华心中是非常高兴的。作品很快地就改编成功,定名为《芳草心》,并在1983年投入了数十场的试演。1984年春节前夕,国家文化部艺术司司长李刚和中国歌剧研究会执行主席、上海歌剧院资深导演张拓,观看了《芳草心》的演出,对剧本大加赞赏,认为是一部很有思想价值的好戏,同时也提出了两点修改意见:一是要增添一首优美的、适合于剧情的主题歌;二是要增添一两段深情的、有助于挖掘人物心灵感悟、特别是披露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咏叹调,并希望同年的夏季到北京参加演出。
  
  根据两位专家的意见,创作组在无锡的一个偏僻军营里,对作品进行了封闭式的修改。室外是白雪纷飞,室内是守灯苦思,向彤与何兆华俩人是彻夜不眠,一首主题歌就让他俩颇费了一番心思,既然作品叫《芳草心》,那么主题歌就离不开“草”字。俩人在房间里废寝忘食地进行构思创作,几经推敲,一首意蕴涵盖、精练生动的主题歌词就出来了,原本将主题歌名定为《芳草》,但经俩人权衡再三,还是觉得以不加任何美誉的《小草》为好。
  
  1984年夏季,《芳草心》在全国歌剧座谈会上进行了演出,受到极大的好评。而此时文化部正在北京举办“1984年全国话剧、戏曲、歌剧、现代戏观摩演出”活动,文化部临时通知歌剧《芳草心》参加演出。在演出过程中,观众们给予了几十次的掌声。而演出的结果更让整个剧组喜出望外:作品获得了编剧、作曲、演出、主角、配角的一等奖,同时还获得了音乐伴奏奖、舞美设计奖等共9个奖项,时任中央宣传部长的贺敬之在看了演出后说:“很好很好,还不是一般的好,有可能载入史册。”该剧还受邀进入中南海演出。
  
  剧组回到南京后,军区为两位编剧、俩位作曲、导演和女主角共6人,颁发了二等功军功章,女主演房新华还获得了国家级“梅花奖”的演员称号。中国剧协还颁发了“曹禺优秀剧本奖”,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门为《芳草心》拍摄了彩色歌剧电影。而主题歌《小草》,也迅速地在大江南北的街头巷尾里传唱开来,房新华还受邀在1985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了《小草》。
  
  乐呵呵,小草也昂扬
  
  1988年,何兆华从前线歌剧团转业到上海歌剧院,先在上海歌剧院创作室任编剧,1995年任上海歌剧院常务副院长,在他即将提拔为院长时,正逢上海文化系统的体制改革“拆二建一”,即撤销原上海歌剧舞剧院、上海乐团原有建制,成立上海歌剧院。上级领导要求何兆华策划组建,他整整花了三年的时间方把这三个单位合并成新的上海歌剧院,上级任命何兆华为新组建的上海歌剧院院长兼副书记。
  
  何兆华坦言道:“因受经费的制约,歌剧院要创作出大型歌剧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事在人为,在一些好朋友的经费支持下,我们也搞过了几个西洋歌剧,包括在八万人体育场演出的《阿依达》等。我们歌剧院自己也创作演出并有一定影响的《太阳鸟》。”
  
  值得一提的是,在何兆华主政期间,上海歌剧院曾将话剧《雷雨》改编成歌剧搬上了舞台。《雷雨》是经过精细的剧本论证和音乐打磨而改编成歌剧的,并以音乐会的形式在上海大剧院及大专院校演出,使之日趋成熟,为该剧后来的起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何兆华整天忙于行政工作,自己搞创作的时间越来越少,但他仍然忙里偷闲地创作了好多作品,如音乐剧《第十三棵悬铃木下》、轻歌剧《风流四季》、室内歌剧《那灯光就是我的家》等,而这些作品又大都是在病床上写出来的。 他还为许多电视剧创作了主题歌或插曲,如《有一个故事叫从前》(电视连续剧《小绍兴传奇》主题歌)、《七彩瓜瓜园》(百集少儿系列电视剧插曲)等。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上百首愉悦清新的短诗作品。2001年4月,何兆华从上海歌剧院退休了。
  
  退休后的何兆华,远离了繁杂的行政事务,属于他自己的创作时间也更充足了,他被上海词界的朋友们推举担任了“上海音乐文学学会”会长,率领上海词界上的朋友们纵横词坛。对何兆华来说,退休后成了他创作上的第二个青春期,他先后受邀为上海世博会、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的重大活动创作了歌词作品,还创作了一批合唱歌曲,如《祖国万岁》、《钟声》(与朱良镇合作)、《七月》(与陈念祖合作)等,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周年期间,创作了大型交响合唱《太阳•大地•人》,由上海歌剧院隆重推出。同时,很多单位也找上门来约他写歌剧,他先后为哈尔滨歌剧院创作了校园轻歌剧《太阳•汽球•流行色》,为浙江嘉兴文广局创作了音乐剧《五姑娘》,《五姑娘》演出后获得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文华大奖”。他还应邀为不少企业写了企业歌,他自我感觉比较满意的是为上海移动公司写的企业歌《天地在我手中》:“天地在我手中,世界随我移动,岁月再也没有盲点,人生一路畅通……。”由他的老战友印青作曲,王丽达演唱,此歌在网上还流行得十分活跃。
  
  近年来,何兆华的歌词创作还涉及到一个新的领域——佛教界。他先后应邀为上海玉佛寺、江苏佛教学会等写了许多“僧歌”。他2004年应邀创作的一组《灵山梵音》,由江苏佛教音乐团在江苏佛教界进行巡回现出;2005年11月,他应邀为江苏省佛教学会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海峡两岸佛教赞颂和平晚会”写了“僧歌”。他还为中国佛教协会举办的“第四届世界论坛”开幕式,撰写了主题歌《同愿同行》,由廖昌永、刘恋演唱。
  
  何兆华所从事的法定工作退休了,但他的业余创作并没有退休,他的作品仍然层层不断地涌现出来,在艺术品质上更加显得成熟和完美。正如著名作曲家、原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军区文化部长、前线歌舞团团长沈亚威所言:“他是在不断精益求精,从不止步于原有的成就。”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在与何兆华的言谈和他的作品中,笔者仿佛体会到了那种昂扬勃发的“小草”精神!
  
  采访于2019年5月24日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