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东海岸边的词人 ——访词作家黄持一

2019-5-6 16:39  |  作者:孔鸿声  |  来源:上海文艺网


  在上海浦东,临近东海之滨的书院镇文化活动中心内,有一间近70平方米的房间,室内的书柜和桌子上,铺展着上千册各种期刊和书籍,还有众多的音盒、碟片等。雪白的墙面上,悬挂着多幅名家赠予的宝墨和中国词坛大家与室主人的合影照片。请读者不要误会,这不是某个人的收藏室和展览馆,而是上海市浦东新区书院镇政府,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词坛上勤奋创作而硕果累累的黄持一老师所建立的“黄持一歌词创作工作室”,这是上海至今唯一的、由政府出面为一位业余词作家所建立的、并对外公开展示的工作室。
  
  在阳春三月的一个上午,笔者驱车数十里第三次踏进这间工作室,与室主人黄持一畅聊了3个多小时。虽然笔者与黄持一相交已有40多年,而且在歌词创作上也有过合作,也为他的歌词作品写过评论文章,但对他是怎样走上创作之路,又如何获得满满的创作丰硕成果,还是通过这次专访所得知的。
  
  勤奋之树,结出累累硕果
  
  提起黄持一的歌词创作成就,可谓是收获颇丰。他从1974年踏入词坛至今,已经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歌词及歌词评论等作品2000多首(篇),出版了《长江浪》、《天女撒花》、《黄持一短诗歌诗选》、《歌词创作辅导资料》等专著4部,有200多首作品在全国及省市级获奖。
  
  作为一名业余的词作家,黄持一的歌词创作成就确实是让人刮目相看的,他的歌词作品在上海词坛上创造了多个令人赞叹的“第一”:如《种下1999棵团圆树》(罗斌作曲),是上海专业和业余词作家中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在歌词创作上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祖国好比金凤凰》(雅文作曲),是上海第一个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教唱的歌曲作品,并被团中央等6个单位定为向全国推荐的十首歌曲之首;《我从小城来》(谷建芬作曲);是上海第一个被中央电视台搬上春节联欢晚会舞台的曲目;《如今家乡山连山》(余隆禧作曲)等16首歌曲被选入国家教委、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数十种教材,其中有些歌曲已被选入教材长达30多年之久,这也创下了上海词坛之冠。
  
  据说,我国的各种公开与内部发行的相关报刊,每年刊发的歌词作品就有数万首之多,而能被作曲家们相中并为此插上音乐翅膀的歌词只占了很小的比例,能谱上曲调再被歌手们演唱或流传的歌词,其比例更是微乎其微。
  


  而黄持一算是词坛上的一名幸运者了,他所创作的歌词作品,不仅谱曲率很高,而且被众多的歌唱家们所尽情演唱。笔者翻阅了黄持一的众多作品并粗略地统计了一下,让笔者惊赞的是:曾为黄持一歌词作品谱过曲的著名作曲家就有20多位,其中有施光南、王洛宾、王锡仁、生茂、田光、唐诃、钱韵玲(冼星海夫人)、许镜清、吕其明、金凤浩、黄准、王西麟、羊鸣、姜春阳、孟庆云、马骏英、戴于吾、杨庶正、谷建芬、赵恕心、颂今等。有些著名作曲家对黄持一的歌词作品还情有独钟,如家喻户晓的歌剧《江姐》曲作者之一羊鸣,就特别喜欢黄持一的歌词,为他的歌词作品谱写了20多首曲子;又如原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辑戴于吾,对黄持一的歌词也是情之惟系,也为他的歌词谱写了20多首曲子,并积极地向歌唱家们推荐这些歌曲作品。正如著名作曲家、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解放军歌曲》主编田光老师在为黄持一花甲之年所出版的《歌词创作辅导资料》所写的序言中有过这样一段赞誉:“黄持一的名字,不仅音乐创作界知晓,而且在中国文坛的许多名家心中早有印象,这是他从事文艺、音乐创作四十多年所取得的知名度。”
  
  黄持一所创作的歌词作品,被上述这些著名作曲家插上音乐翅膀后,也受到了国内众多著名歌唱家们的青睐:如李谷一、蒋大为、张也、吕继宏、刘秉义、沈小岑、李丹阳、叶英、任雁、张暴默、佟铁鑫、吴国松、张越男、刘嫒嫒、钱曼华等,都先后演唱过由黄持一作词的音乐作品。
  
  黄持一在上海词坛上所栽培的创作之树,在他半个多世纪的勤奋呵护和精心滋养下,其结出的甜蜜之果,不仅滋润了他本人的心灵,还香甜了全国众多听众和观众的情感。
  
  弃财从文,走上创作之路
  
  黄持一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1943年9月出生于上海南汇县新港镇(现更名为书院镇)的农民家庭,大学就读于上海财经大学财经金融系本科,1967年大学毕业时正逢“文革”时期,被分配到上海日用五金厂任仓库保管员,因离家太远,经上级部门调整转换到上海刀片厂任政宣组科员,1975年又调到上海协昌缝纫机厂南汇分厂搞工会工作。1976年“文革”结束后落实政策,黄持一可以调回到财经系统从事他所学的金融专业,而此时他已踏上了歌词创作之路,正努力地在歌词创作上探索前行。所以,当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毅然放弃了回归财经系统从事所学专业的极佳机会,留在了工业企业从事政工宣传工作。这一决定,可能是上海的财经系统少了一位金融理财方面的行家里手,但在上海的词坛上,却多了一位歌词创作方面的优秀词家。
  
  说起走上文学创作之路,黄持一忘不了60多年前的一件事:那是在1957年读小学时,他的一位同村发小在《南汇报》上发表了一首小诗,在学校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让他震动很大。他心想,自己也喜欢文学,也要学写诗歌。从此,他热衷于诗歌的学习和创作,在读中学时,他的诗歌写作已经得到了语文老师的赞赏,成了学校语文课的范文。此时全社会正掀起大炼钢铁的热潮,他创作的有关大炼钢铁的诗歌,不仅被收入了学校编辑的诗歌集里,还被区文化馆书录张贴在南汇县城人流最热闹之处——“南汇十字街诗画廊”里展示。
  
  但要算得上是真儿八经发表的作品,那是他踏上工作岗位后所创作的一首新民歌《只因都是大寨种》,这是黄持一在正规的市级报纸上发表的第一首作品:“半坡金黄半坡红,玉米高粱接苍穹,十级台风吹不倒,只因都是大寨种。”这首新民歌被当时的《解放日报》副刊编辑谢潜铭相中后,刊发于1972年8月20日的《解放日报》副刊上,1974年被上海人民出版社收录进《上海新民歌选》出版。此时,黄持一方是真正踏上了业余诗歌创作的征途。1976年5月,黄持一的《一根银针驱病邪》新民歌作品,首次刊登上国家级刊物《诗刊》:“一根银针驱病邪,笑看弟弟不再哑,全家合唱《东方红》,嗓门最高就数他。”高涨的创作热情,使他的新民歌作品接二连三地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华日报》、《工人日报》以及《诗刊》、《杭州文艺》、《山东文学》等数十家报刊上发表。而当时的黄持一,与歌词创作还没有搭上边,还不知道歌词创作是怎么一回事。
  
  痴迷歌词,注重词性“入乐”
  
  黄持一痴迷歌词创作之举,要从1974年他暂借到上海人民出版社说起。
  
  当时的黄持一在上海刀片厂工作,所从事的政宣工作也比较轻松。有一天碰到了康铮才诗人,他既是黄持一的老乡,也是新民歌创作的诗友。此时的康铮才已被借调到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新民歌”,因工作量较大正缺少人手,因而向上海刀片厂商借暂调黄持一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编辑“新民歌”。
  
  虽然借调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只有3个月的时间,但在这3个月中,对黄持一来说却是文学创作上的一个大转变,也是他从新民歌创作向歌词创作的一个华丽转身。因为在这期间,他不仅认识了著名诗人姜金城等人,更是结识了《工农兵歌曲》、《红小兵歌曲》的编辑方立平、王牧群等人,在他们的指导下,黄持一创作了第一首歌词《我为祖国站岗》,经作曲家谱曲、发表后并演唱开了,这让黄持一很兴奋,原来“诗歌”用这样的格式写出来是可以唱的,它比新民歌的传播更加广泛普及了。由此开始,黄持一痴迷上了歌词创作。
  
  黄持一对歌词创作的“痴迷”,不仅仅是热情澎湃,关键是精心钻研。他同许多词作家一样,是从写诗转为写词的,那么写诗与写词又有什么不同呢?对于这一点,黄持一是有过深入研究、认真思考和多年实践的。他在1983年5月给一位学生的回信中这样写道:“把歌词等同于诗,或把诗等同于歌词,均是不科学的。因为诗也好,歌词也好,都有其自身的特长。不可否认,它们之间有着一些‘共性’,但是,它们的‘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什么是歌词自身的‘特殊点’呢?歌词的创作,从指导思想上看,是为作曲和演唱提供基础,因此,‘入乐’是它本能的要求,而不是为阅读和朗诵才写的,这就是有别于诗的‘特殊点’。歌词就是‘歌之词’,能唱是其‘特长’的体现。”(摘自黄持一《歌词创作辅导资料》——《在思考中写下的……》一文)。难怪黄持一的歌词谱曲率和演唱率这么高,关键是他在歌词创作中精确地把握了两个字——“入乐”。从“入乐”的角度去写词,能不引起作曲家的共鸣吗?
  
  如获得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的《种下1999棵团圆树》作品,是黄持一歌词创作至今获得的最高奖。在临近澳门回归祖国的前夕,他很想写一首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他试写过多种角度,但总感到不满意,后以种下1999棵“团圆树”、“纪念树”、“爱国树”来比喻1999年澳门回归这一难忘的日子,歌颂祖国大家庭的“欢乐”与“幸福”这一主题方为定稿。黄持一的歌词基本都以比喻句入手,这种带有民族特色和“乡土味”的比喻法歌词,很容易“入乐”,深受作曲家的喜爱。所以,《种下1999棵团圆树》歌词经贵阳歌舞团的作曲家罗斌谱曲后,在当地唱得很红火,后由贵州省上报中宣部获得了这一全国最高奖项。
  
  又如《绿叶赞》,是一首由戴于吾作曲、李谷一演唱、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绿叶奖”的作品。1979年,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代表大会”,这是被中国科学界称之为“科学的春天”的大会,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尊重科学、敬爱科学家的热潮。黄持一写了首歌颂某科学家的歌词寄给了戴于吾,但被戴于吾否定了,因为中国的科学家有千千万万个,还有很多是老百姓不知姓名的科学家,这种“挂一漏万”的歌词作品是唱不响的。黄持一接受了戴于吾的意见,重新寻找作品角度,他开始构思写首赞美那些尽心尽力为祖国的科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又默默无闻不计名利的“无名英雄”歌词,可思考了好几天仍然找不到一个“入乐”的角度。一天,他骑自行车经过每天上班必走的“桃林”,看见一朵朵粉红的桃花在春风中盛开,他陡然地想到:美丽的桃花会吸引自己的目光,为什么在桃树绿叶葱茏之时,自己从没有关注过呢?难道绿叶不美吗?常言道:“红花要靠绿叶扶”,那些无声无息地奋斗在科学发明和创造事业中的科学家,不就是一片片绿叶吗?他们是应该更值得赞美的人啊!当天,一首《绿叶赞》歌词就一挥而就。戴于吾对这首歌词钟爱有加,精心谱曲后推荐给李谷一首唱,受到了听众们的好评。1982年被收录进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谷一演唱歌曲选》,1983年又被收录进《鸟翅》音盒。
  
  用黄持一的话说,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是他歌词创作“入乐”和获奖的高峰期,因而也是他与众多的作曲家、歌唱家结下深厚情怀的友谊期,他很难忘那段使他在中国词坛上有一席之地的“占领期”,因此他也成为东海岸边的一位“知名人士”。
  
  大名入“志”,政府建工作室
  
  2006年,南汇县新港镇政府编写《新港镇志》,编辑们想到了黄持一:他可是新港镇的名人噢!为此,黄持一不仅是大名和简介入了“志”,而且还在“志”中介绍了他的9首歌词作品,占了“志”中的好几个页面,这在新港镇也成了一段美丽的佳话。
  
  2013年,此时已更名为书院镇的镇政府,为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开始建造“书院镇文化活动中心”,在活动中心即将落成进行内部文化项目编排时,镇领导又一次想到了黄持一。一位镇领导说:“黄持一是一位有着丰硕创作成果的歌词作家,不仅在浦东新区、书院镇是一位知名人士,在全市、全国都有很大的名气。”他建议在新落成的“书院镇文化活动中心”内,为黄持一建立一个“歌词创作工作室”,并打造成书院镇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这位镇领导的提议,得到了书院党政班子的极力赞成。
  
  现在,当人们走进“书院镇文化活动中心”,一进门就能看到“黄持一歌词创作工作室”的招牌高悬于墙面。前来参观并向黄持一学习歌词创作“取经”的人还真不少呢!市、区有关部门的领导还前来关心过问过,上海市音乐家协会音乐文学专业委员会在“黄持一歌词创作工作室”落成不久,还专门与书院镇政府在这儿联合召开了“黄持一歌词作品创作研讨会”。
  
  黄持一,今年已是七十有六的高龄老人了,但歌词创作的激情并没减退,“抒人民之情,唱人民心声,歌词要有魂,让旋律飞腾!”这是在笔者结束采访时他留下的心声!

责任编辑:黎指寒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