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的三“面”,体面,场面,情面

2019-4-1 13:32  |  作者:施晨露  |  来源:松江报

 

  “上海文化,离不开体面、场面和情面,不信大家悟悟看。”以上海历史人文挖掘为特点的行知读书会迎来新一期嘉宾,上海民俗学会会长仲富兰。从上海形成的历史讲起,仲富兰为读者解析上海人的性格特点和人际交往模式——在包容、理性、契约精神之外,上海人也讲究场面、体面和情面。
  
  要谈论上海人的性格,离不开上海是如何形成的。仲富兰说,上海是个移民城市,历史上的移民潮流主要来自三股,其一是太平天国时期,因为战事,大批江南的财东携金银细软来上海租界避难;其二是上世纪20年代,工厂在上海兴起,需要大量劳动力和技术工人,带来一股移民潮;力度最大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上海城市发展,城市人口也急剧增加。
  


  基于移民城市的特点,上海人形成了灵活的人际交往模式,通俗地说,很有头脑、很会做人。“外来人口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首先是求安全,稳定下来。上海人说螺丝壳里做道场,地方再小,也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其次是包容,上海包罗万象,各地方来的人都有,即便本地的人也同化不了外来的,这样造成的城市特点与传统城镇很不一样。传统的小镇是熟人社会,都是世交,上海是陌生人社会,互相不认识、不知道对方的底细。同化不了他人,就要包容,这是上海的天性,不包容也没办法。对中国其他地方的人来说,上海人的身份认同是比较另类的,因为它融合了太多东西方文化,结合传统和现代、各地习俗,所以海派文化是复杂的共同体,不能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不是海派文化,海派文化就是杂。”
  
  在仲富兰看来,上海人崇洋但不媚外,“上海领受西方风气很早,所以上海人很早就不把洋人看作是妖孽。上海人喜欢洋气的东西,但不媚外,因为见多了也没什么了不起的。长期在上海哈同花园当画师的李恩绩,他是绍兴人,父亲带他来上海学徒,当时就就告诫他,到上海看到外国人不能说人家洋鬼子,这说明当时的上海人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包容西方文化的。上海人称呼老外,没有贬也没有褒,是相当宽泛的人文观念,这反映了上海人的态度。”
  


  上海人在马路上很少吵架,上海人习惯排队,仲富兰说,人际交往需要互相沟通、相互妥协,上海人很少有不惜代价完全压倒对手的情况,情愿放低姿态主动退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大家都不受损失。上海人谈事情,讲究大小生意都要做,讲究烟火气,什么事情都要落地,上海文化在本质上是商业文化,商业的本质是交易,交易就是要价值平等,因此,上海人有公共头脑,理性宽容,一般不太指责别人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保持在适当的温度,客客气气,日积月累,因为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想保护自己就不要侵犯别人。你看,上海马路上要是需要排队,马上会有热心人出来主动维持秩序,紧俏的商品,手上写个号,总有先来后到的秩序,不是完全凭力气的。
  
  上海人的体面就是宽容,场面就是排场,上海人也重视排场,讲究面子,情面就是私人之间的面子,凡事给别人情面就是给自己留点余地。仲富兰说,脸面、场面、情面,其实也反映了上海文化的包容性。同时,上海人有理性头脑,追求经济价值。在上海,人们求进取、求自由、求新求变,“你有什么东西,我就从新的角度或从新的方式切入,帮你做得更好。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海派文化的一些缺陷,有些东西来得快去得快,造成了文化的即时性和短暂性。”上海人的文明习惯是在近百年西方法纪的约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下逐渐形成的,上海女孩对女性魅力和自身价值有清醒的自觉,上海人重视秩序规则,重视健康,重视家庭观念和子女教育,比较温和宽容,讲究生活质量,乐意接受新事物。“其他地方的人会觉得和上海人打交道不太容易,但谈下去以后成功率很高。上海人有契约头脑,追求平等规范的观念。什么是契约精神?爱岗敬业就是一种基本的契约,讲秩序、守规矩,这是这座城市的理性来源。”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