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大包的故事》,获得第八届儿童文学“上海好作品”奖

2019-3-28 10:05  |  作者:施晨露  |  来源:上观新闻


  “爷爷上茶楼,孙子带头跑。这个小孙子,像只小饿猫。爷爷一上来,给他吃大包。鸡球包,叉烧包,莲蓉包,豆沙包。小孙子这只小饿猫,大口大口咬。几个包子吃下去,他的肚子饱又饱。……”近日揭晓的第八届2018年度儿童文学“上海好作品”奖上,96岁高龄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任溶溶以儿童诗《吃大包的故事》获奖。这首儿童诗发表于《好儿童画报》2018年第1期、第2期合刊,评委认为,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善于从平凡生活中挖掘细节,传递了祖孙之间的脉脉温情。

  

  究竟什么是吸引人的儿童文学?“曾经一段时间,有声音认为儿童文学就是小儿科,只是小狗小猫的文学。我并不赞同。”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锦江认为,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一味强调“儿童情趣”“儿童趣味”,是对儿童天性的狭隘理解,容易造成的现象就是,如今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对“娃娃腔”的摹拟,形成低下身子与孩子说话的幼稚模式。儿童文学不是长不大的文学,恰恰相反,儿童文学要站在真正对儿童理解、认同、平视的立场上,以任溶溶这首获奖的儿童诗为例,就建立在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趣味描摹之上,有童趣但并不“娃娃腔”。正如儿童文学家陈伯吹所说, 儿童文学是小孩子的大文学,作家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要怀着一颗童心,善于用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充分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在不少学者看来,儿童文学沦为“小儿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本土创作者缺乏对儿童“人的意识”的关注,对儿童的社会属性研究甚少,甚至几乎看不到。儿童文学作品,往往陶醉于描绘脱离社会实际的校园生活,或是过于凸显儿童自娱自乐的小天地,带来题材单一、视野孤立、形象雷同化、说教统一化等顽固弊病。反观不少世界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将主人公放在世界、生命、社会、群体的层面来表现的,比如美国作家鲍姆的《绿野仙踪》中,童话人物的社会属性非常广博;西班牙作家希梅内斯《我和小银》,通篇闪烁着一头银白色小毛驴的社会人性的光泽;《木偶奇遇记》《长袜子皮皮》关注儿童自我意识的提升蜕变;更不用说安徒生营造的童话世界,儿童的天性饱含着人的文化哲学意义。“我们的儿童文学缺乏对儿童之人的意识的关注,特别是今天市场经济环境下,人的道德的升华与人的创造性思维是重中之重,儿童文学要作这方面的努力,让孩子学会怎样成为人。”张锦江说。
  
  除了任溶溶的《吃大包的故事》,获得第八届儿童文学“上海好作品”奖的作品还包括韩丽君的幼儿文学《捉迷藏》、顾凌丽的幼儿文学《妈妈的爱》、戴达的儿童诗《致年少的你》、黄文军的儿童小说《落日·江湖》、霍聃的儿童小说《雪谷回音》、王肖雅的儿童散文《酸橙》、楼屹的儿童小说《拷贝不走样》。此外,儿童画画家何艳获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2019年度学会奖。
  
  获奖儿童文学“好作品”有哪些特点?发表于《看图说话》2018年增刊的《捉迷藏》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将传统游戏设计得活泼有趣,解析了当代社会的情感问题,为亲子互动提供了方法。这是孩子的愿望,更是学前教育领域里的需要。《酸橙》向孩子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生命属于自己,为自己而活,不要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就像故事中的男孩没有必要变成一只鸟,酸橙树没有必要为讨好别人而结出不属于自己的果实。这篇故事让孩子们懂得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尽情享受生命给予的一切美好。除了聚焦日常生活,也有作品传达科学精神。《妈妈的爱》发表于《十万个为什么》启蒙版2018年第12期,将一只玉带凤蝶的繁衍过程勾勒成渗透着情感和希望的科学童话。精美的写真手法,图文并茂引导孩子发现大自然的魅力,拓展了亲子阅读空间,也提升了科学童话绘本的感染力。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