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着力加大海派文化传承、研究和创新发展力度,围绕“文化三地”打响文化品牌!

2019-3-21 17:10  |  来源:东方网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虹口首创案例展”在上海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66层举行。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各种不同创新案例在此集中呈现,展示了虹口始终不移的首创精神,以及持续坚定改革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东方网推出“改革开放40年看虹口”系列报道,追昔抚今,讲述这些案例背后一个又一个改革创新的故事。
  
  以四川北路为中轴,从南部武进路至北部鲁迅公园,涵盖两侧支马路和旧里弄,有着红色文化遗址旧址57处。虹口把四川北路沿线两公里的线路串起来,做成红色经典旅游线路,打造“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向所有市民推广,现在就可以体验!这仅仅是虹口区围绕“文化三地”打响文化品牌的众多举措之一。

  

  打造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
  
  虹口被评价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文化强区建设是虹口围绕全市大局主动作为的战略选择,是虹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精神引领为先,红色与海派兼容
  
  虹口是上海“党的诞生地”的重要区域,拥有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中共四大纪念馆原址于上世纪30年代在日军侵华战争中已被炮火夷为平地。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四大会址遗址的查找工作一波三折,在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后,最终上海虹口区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8号被确定为中共四大会址遗址。2011年虹口区委、区府在市委、市府的支持下,择址四川北路1468号筹建中共“四大”纪念馆,2012年9月7日正式开馆。中共四大见证了当年由全国994名党员组成的中共队伍在随后的工农群众运动中迅猛壮大,终于形成了领导中国革命的最强大力量。

  

  中共四大纪念馆
  
  同时,虹口也是海派文化发源地,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开放的区域之一,有许多外来文化在这里开花结果。尤其是二战期间,四万犹太难民辗转来到上海避难,而光是提篮桥地区,就生活了约两万犹太难民。在此期间,犹太难民不仅受到上海人民的友好对待,与本地居民之间也没有发生过一次冲突,这就体现了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精髓。已经成立的海派文化中心,定期展示报告研究发展最新动态,推动上海城市精神在新时代更好的发扬光大。

  

  海派文化中心
  
  上海市虹口区提出,着力加大海派文化传承、研究和创新发展力度,到2021年建成开放多元的海派文化传承发展区,扎实推进“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和红色文化建设,努力实现城市精神凝聚力更强、文化创新创造力更强、公共文化服务力更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更强、国际文化影响力更强。
  
  虹口区有关文件将“坚持正确导向,彰显文化引领”放在首位。未来将加强互联网阵地建设,研究设立虹口网络文化协会,搭建网络管理自治平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将传承建设红色文化,创新发展海派文化,推出一批核心项目和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以全面提升人的素质为目标,打造“幸福家园工程”“市民修身工程”“爱心工程”“彩虹工程”等四大工程,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区。
  
  打造“两轴多圈”,优化空间布局
  
  根据去年初出台的文化强区建设“27条”,虹口将全力打造“两轴多圈”,优化虹口文化发展空间布局。其中,“北外滩文化发展轴”包括:加快推进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扩建、上实艺术中心、北外滩露天剧场等地标性文化项目;积极引入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实体书店、画廊以及艺术品拍卖机构等文化设施;定期举办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绿色技术银行高峰论坛等高层次论坛活动;加快“海上方舟”文博功能区开发和河口文化圈建设,形成综合性高端文化体验区。

  

  上实艺术中心效果图
  
  “四川北路文化发展轴”包括:加快推进“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建设,重点推进中共四大纪念馆展陈优化、“左联”会址纪念馆修缮、上海文学博物馆、四川北路剧场群以及多伦路、甜爱路特色街区建设等项目;充实提升海派文化中心、多伦现代美术馆、朱屺瞻艺术馆等场馆内容建设,加强场馆联动。继续深化“党的红色文艺之源”发掘利用,繁荣红色文艺创作和展演,开发红色旅游项目,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早期城市斗争史和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发展史。
  


  张家禾给革命后代讲“左联”故事
  
  “多圈”指的是特色多元的创意文化圈。虹口区将提升音乐谷地区的音乐产业集聚融合效应,打造全国一流的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围绕环上大地区,推进与上海电影学院的合作,形成以影视创制为特色的创意文化圈;深化广纪路创意片区更新,完善数字出版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加快集装箱创客走廊等项目建设,形成大柏树地区以数字出版为特色的创意文化圈;围绕精武体育总会、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甜爱路等区域,促进文商旅体融合联动,形成体验式消费为特色的创意时尚文化圈。

  

  虹口足球场举办演唱会
  
  此外,虹口区将针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建立虹口历史文化遗产数据库,建成“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实现虹口红色场馆的全媒体阅读;科学保护利用历史建筑资源,高标准推进成片保护和改造试点;完善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创新保护利用历史名人资源。重点打造音乐、数字、影视产业高地,支持时尚设计、体育赛事、演艺产业发展,借力“互联网+”新动能,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改造升级。力争到2021年挂牌上市的文创企业达到40家、到2021年文创产业区级税收占全区区级税收比重至15%。
  
  盘活名人旧居,传承历史文脉
  
  想用最短的时间重温旧上海的人文风情,走一趟多伦路就可以了。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鲁迅、郭沫若、茅盾、瞿秋白、丁玲、夏衍、叶圣陶等三十多位左翼文化巨匠的文学活动,共同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历史地位。名家、名人、名居汇聚,积淀形成了多伦路浓厚的文化气息。
  
  1999年,虹口建成上海首条以文化名人街命名的街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经过20年的经营,在曲尺型的街道上,颇具特色的旧书摊,怀旧文物古玩小店,咖啡馆有增无已,渐渐增添了现实的生活元素。
  
  虹口去年举办首届全国“鲁迅文化周”主题纪念活动,以追忆、共读、品味、感知和实践五个单元为主题的9大类活动,期间举行公众祭扫活动,并举办“文化名人与城市精神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十余个城市,网上网下近百万人次网友参与,远超主办方预期。

  

  为鲁迅墓进献民族魂旗帜
  
  围绕鲁迅、茅盾在虹口的生活工作轨迹,虹口区规划设计“鲁迅小道”和“茅盾小道”,串联起这两位文化名人的生活轨迹,让市民能真实感受到他们生活的情景。
  


  建立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实现虹口红色场馆的全媒体阅读
  
  一如既往,虹口特别强调传承历史文脉,活化文化资源。将系统梳理历史文化遗产,推进“虹口记忆”工程,探索建立虹口历史文化遗产数据库,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建成“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实现虹口红色场馆的全媒体阅读;科学保护利用历史建筑资源,将运用先进理念延续历史建筑使用价值,高标准推进成片保护和改造试点;完善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创新保护利用历史名人资源,将继续深入挖掘名人故事,重点关注曾经在虹口工作生活的历史文化名人,分批次推进景云里鲁迅等文化名人故居群、公平路聂耳旧居、海伦路沈尹默故居、大陆新村茅盾旧居、溧阳路郭沫若旧居等保护性利用和开发。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