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珂宜来自新加坡,4岁开始学琴,目前就读于南洋艺术学院(NAFA)青年才俊学院(SYT)弦乐系,随殷柯老师学习。
她曾获得2017年第24届意大利Andrea Postacchini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2017年第二届珠海国际莫扎特青年音乐比赛12岁及以下组第三名。
《咖啡馆1930》是皮亚佐拉的代表作之一,速度稍慢,多出了几分罗曼蒂克的浪漫情调,和弦新颖独特,创新性地融合了古典乐和爵士乐。小提琴和竖琴的完美配合,交相呼应,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将曲中淡淡的忧伤演绎得恰到好处,似有若无的情调正是探戈的魅力所在,让人回味无穷……
新加坡小提琴神童蔡珂宜 维瓦尔第的《四季》冬季协奏曲
蔡珂宜 梅纽因大赛第二轮 皮亚佐拉
梅纽因小提琴冠军蔡珂宜父母是人生的调音师
(2018-11-18 11:16:05)
11岁的蔡珂宜是今年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初级组冠军之一。她两岁半学钢琴,四岁开始拉小提琴。从事音乐教育的母亲林英丽说,当初让女儿学音乐只为培养她发现美的能力。蔡珂宜每天习琴五小时,父母看到她的音乐天赋,但不解她小小年纪对音乐的执着与痴迷。
抱持相同信仰与理念的父母,分工督导女儿,一个开拓她的音乐认知,另一个则着重培养她健全的身心灵与世界观,与其说他们在栽培音乐家,不如说他们是女儿人生的调音师。
2018年4月20日晚,瑞士日内瓦。维多利亚音乐厅里传来优美动人的旋律,这是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四季》协奏曲的《冬》,深沉而悠扬,绵延的乐章在小提琴弓与弦的交错中铺展开来。这古典的旋律出自一名11岁的新加坡小女孩之手,她的名字叫做——蔡珂宜(Chloe Chua)。
在此上演的并不是普通的音乐会,而是世界范围内小提琴比赛的最高殿堂——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Yehudi Menuhin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当晚是初级组决赛,开放给16岁以下的孩子。参赛的共有22人,历时四个月,过关斩将,层层选拨,他们是各个国家地区的高手,在弦与弓的拉锯中一较高下。
梅纽因小提琴冠军蔡珂宜父母是人生的调音师梅纽因比赛现场,蔡珂宜的演出给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访者提供)
后台,蔡珂宜的妈妈林英丽双手合十,不住地祈祷。虽已陪伴女儿走过无数场比赛,在无数个后台为她揪着一颗心,但这一次很不一样,他们面临的是一场大考。
此时远在英国的父亲蔡岁池,透过直播观看着女儿的一举一动。他用“提心吊胆”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一方面期许着女儿可以取得好成绩,一方面回想起整个过程,感觉好像做梦一样,不知不觉竟然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现在是最后一搏。
然而,当所有目光聚焦在蔡珂宜身上,只见她穿着一套金色小礼服,梳着整齐的马尾,手里拿着那把心爱的小提琴,带着满脸灿烂真挚的笑容,欢快地入场。在这个11岁小女孩的身上似乎看不到一丝紧张,她甜美的笑融化了凝结的空气。当联合早报记者问她站在台上那一刻的感受时,她笑笑说:“我没有紧张,我一直在想要怎样更好地表达音乐,我想把美的东西分享给大家。”
之后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了。那一晚,蔡珂宜和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华裔男孩李映衡并列小提琴比赛初级组冠军。这也是时隔17年后,梅纽因舞台上走出的第二名来自新加坡的小提琴家。
培养孩子感受美的能力
从小父母亲就发现蔡珂宜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母亲林英丽是一名钢琴老师,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她在家辅导学生弹钢琴,下课后女儿悄悄告诉她:“妈咪,你的学生刚才弹错音。”
当时蔡珂宜还没有经过正规的音乐训练。在妈妈辅导学生练习期间会反复弹奏一首曲子,一来二去女儿的耳朵像小录音机一样早已将旋律熟记于心。再加上有天生的绝对音感,对于音准的识别度很高。因此母亲决定让她从小接触音乐,两岁半学习钢琴,四岁开始拉小提琴。
梅纽因小提琴冠军蔡珂宜父母是人生的调音师蔡珂宜两岁半开始学习钢琴,四岁学小提琴。后来选择专攻小提琴,她说自己和小提琴沟通得比较好。
对于古典乐的热爱好像是从小流淌在蔡珂宜的血液里。在采访的过程中,她对于著名音乐家及他们的作品如数家珍。妈妈回忆小时候放流行音乐给她听,她不要,坚决要换回古典乐。
两个月前,蔡珂宜接受中国江苏卫视邀请录制儿童节目《了不起的孩子》。当女主持人听到蔡珂宜是从新加坡来的,立马兴奋地喊出孙燕姿和林俊杰的名字,然后问蔡珂宜是否认识他们,当时她一脸迷茫地说:“啊?不认识。”主持人自嘲应该是代沟很深,之后又问在她心目中谁才是大明星,她兴奋地脱口而出:“文格洛夫!”(俄罗斯小提琴家)三名主持人面面相觑,场面十分搞笑。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林英丽让女儿学习音乐的初衷不为别的,只是单纯地去培养一种发现美的能力。她说:“我的教育理念中有四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要学习一门艺术,要参加一项运动,要有一个信仰,要有可以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因为这些都不是短期的,而是可以陪伴孩子到老的东西。最初让她学艺术只是作为生活上的点缀,让她知道什么是美。只有当一个人会欣赏美的时候,他的生活才是富足的。”
记得今年7月份第一次采访蔡珂宜时,问她为何这么热爱音乐。她笑笑说:“因为音乐很美呀。就是让人听了很开心,很舒服,有时候会起鸡皮疙瘩,有时候又觉得暖暖的,像喝了一杯温水那样很舒服。”
11岁的孩子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去形容什么,她只是很直接地说出对音乐的感受,更多难以言喻的,她通过自己的音乐表达出来。
女儿在音乐上的天赋父母看在眼里,但小小年纪对于音乐的那种热爱和痴迷却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第一次跟蔡珂宜见面是在梅纽因比赛结束后,记者来到南洋艺术学院采访她的小提琴老师殷柯。从四岁开始教蔡珂宜拉琴,一路陪伴她参加各种比赛。殷柯说,她是一个十分用功的孩子,自我要求很高,做不好的地方会不断练习,直到拉好为止,对音乐十分敏感又非常热爱。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
一家三口对音乐的执着
问到关于拉琴的辛苦与挑战,妈妈林英丽都会落脚在同一句话:“这是她的选择”。她的选择意味着坚持不懈,不断付出,意味着哪怕面对再大的困难都要勇往直前。
去年开始,面对接踵而来的比赛和演出,妈妈发现珂宜睡觉时间不够,决定让她休学一段时间,通过上补习班的方式,更灵活地进行文理科目的学习。
专心备战期间,每天平均练习5个小时,蔡珂宜左边的脖颈上留着拉琴磨出的伤疤,深深浅浅的,总也好不了。皮肤敏感时,偶尔会沁出血迹。对此她也没太在意,只是笑笑说:“梅纽因比赛之前,大的疤里面长了一个小疤,然后大疤就脱了皮,小疤就长出来了。”
对于女儿的执着和一如既往,林妈妈也感到好奇。采访当天就出现了这样一段母女间的对话。
妈妈:“你既然选择了音乐,以后不管面临再大的困难都坚持不放弃吗?”
女儿用力地点点头,坚定兴奋地说:“Yes! Yes! Yes!”
妈妈:“为什么在台上拉琴可以让你这么兴奋?”
女儿:“因为我想在台上表达音乐,让观众感受到我的心情和想要表达的东西。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就是要拉琴。”
妈妈:“演出完是什么感受?”
女儿:“拉完就很满足!”
妈妈:“有一天你拉完琴台下没有反应,没有掌声你会怎样?”
女儿:“我还是会继续拉,拉我准备好的曲子。不管有没有掌声,可以拉琴就很快乐!”
父母也不清楚女儿从小就有的那份对小提琴的笃定从何而来,但他们选择尊重和支持,让孩子可以尽量发挥自己的专长。蔡爸爸说:“发现女儿有音乐方面的天赋是一件好事,至于将来要走怎样的路,我不会规定她要做这个或那个,就让她的才能和恩赐来带领她吧。只要是做正确的事情,有一技之长,可以供给自己的生活。若是做她喜爱的东西,又能成为她的工作,那是个非常大的福气。”
对音乐的执着来自父母
在女儿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分工明确,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爸爸蔡岁池在餐饮业打拼十多年,作为家庭的经济后盾,在工作之余,喜欢花时间陪伴女儿运动玩耍,带她去旅行看世界。
妈妈林英丽主要负责培养女儿的音乐才能,平日里的小提琴课她都会陪着一起上。认真记下老师强调的重点,回家陪着女儿一遍遍练习。还经常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把乐曲中所要传递的情感编成孩子熟悉的故事讲给她听。林妈妈说:“我有时会自创歌词放进她要拉的曲子里面。有些画面感比较强的,我就跳给她看。讲故事的话比如在拉《冬》中高潮刺激的部分,我就跟她讲猫追老鼠的故事,让她感觉到那种紧张。有时讲一个很有趣的东西,两个人就笑翻在地上,这样的过程很享受,很好玩。”
梅纽因小提琴冠军蔡珂宜父母是人生的调音师蔡珂宜和妈妈林英丽喜欢在家玩音乐。
话说有其母必有其女,也许蔡珂宜对于音乐的执着与热爱的缘由,一部分体现在父母身上。母女俩私下透露爸爸蔡岁池年轻时曾参加过教会诗班,对声乐很感兴趣。由于他是理科背景出身,更在意音高有没有达到,对于音乐的准确度有很高的要求。 妈妈林英丽来自马国新山,七岁接触钢琴,但并没有很用功练习。直到高中一年级,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电视里看到新加坡钢琴家萧奕庆在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瞬间被吸引,她回忆说:“当时我就被他弹奏的旋律震撼到了,从来没想过钢琴可以发出这么美妙的声音。从那时起就好像忽然间开窍一样,非常努力地练琴。到高三独中统考前,我妈妈会来阻止我说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弹琴,要专心准备考试。”
她当时就立志要考进音乐学院。经过一番刻苦与努力,最终如愿以偿到英国学习音乐,也就是在同一座城市,她认识了蔡爸爸。
立本为先 才干是扩音器
因为有着相同的信仰,夫妻二人在孩子的教育上秉承着相同的理念。采访中,蔡爸爸一直强调的一句话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身、心、灵、个性方面都要很健康。一个人哪怕再有才干,身心灵的健康是本,才干能力是扩音器。如果你的本不好,你的才干再好只会把恶的东西放大。若是本性好,才能借助才干把好的价值观传达出去。所以本一定要对。”
生活中,蔡岁池是个既严又慈的父亲。他说为人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成为榜样。如果要孩子看书,那么自己也要看。你看了,他自然也会看。还有就是要为孩子立界限,教他们做人的分寸。太纵容,孩子就会没有节制。太严厉,有时会起反作用。尤其在网络时代,要懂得如何控制他们对于手机的使用。分享自己的把控方式,他说:“主要是看需要。看她一天的表现,如果任务都完成了,在休息的时候可以给她玩一下。”
采访间隙,女儿会不时跑过来请示:“爸爸我可以玩一下手机吗?”“爸爸我可以看一下YouTube吗?”。只有听到爸爸说出“可以”的回复后,她才敢行动。
界限是个爱的圈圈,只要不越界,只要是做对的事情,孩子可以在这个范围内自由地玩耍。作为孩子的好玩伴,这一面的蔡爸爸放下严父的深沉,享受着父女间的游戏时光。妈妈说:“通常珂宜练完琴,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就把她交给爸爸说你带她下去玩吧。”
梅纽因小提琴冠军蔡珂宜父母是人生的调音师爸爸蔡岁池是女儿的玩伴。
游泳、呼啦圈、骑脚踏车是他们的日常项目,陪伴女儿玩耍也是蔡岁池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当问及父亲如何表达对女儿的爱时,这位看似典型的东方父亲,方式却很直接很有爱。他腼腆地笑笑说:“我是会把爱说出口的父亲,我会抱着她跟她说爸爸爱你。有时晚上她都睡觉了,我会到她床边,在她耳边说daddy love you。”女儿也时常跑过来跟他撒娇,抱着他然后调皮地说:“你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敬爱的daddy!”
虽然是家里的独生女,但父母对珂宜从不娇惯,从小教导她凡事亲力亲为。有爱心,懂礼貌,谦卑是父母格外重视的品德。林妈妈说,好的音乐家要有一颗很敏锐的心,对别人的感受可以感同身受,这样的音乐才是有感情的。
“感受力来自生活,如果感受不到就不能深刻表达音乐。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之外,情感方面,有关EQ情商的教育也很重要。”林妈妈说着,从包里拿出一本书,书名是《犹太人给孩子的忠告》。书本里夹着书签,翻到一页,关于教导孩子独立品格的故事,她说:“平时看到书中有好的内容,我会让珂宜读。读完我不会多说什么,让她自己去想去思考。”
梅纽因小提琴冠军蔡珂宜父母是人生的调音师父母从小培养蔡珂宜做家务,希望她成为独立的孩子。
作为一名小音乐家,站在舞台上,聚焦镁光灯下,父母格外注意的是培养孩子谦虚的品格。林妈妈说:“小孩子本身单纯,不知不觉如果周围掌声太多,关注太高,她的心态会有一种虚浮。很渴望掌声和赞美,这样是不好的。她必须认清楚自己是在纯粹的做音乐,这些掌声只是附加的,是因为你做得好别人才给你的。但得到掌声和赞誉,不可以是你在音乐上追求更大进步的动力。动力必须是来自你心底的渴望,要做好音乐,要好好发挥这种被赋予的才能。”
也许外人听到的只是音乐,妈妈却能从旋律中听到女儿的心。她说:“做事情的动机非常重要,你的出发点是什么,直接影响到你未来的成果。这个心思结出的果子可能要到十几二十年后才能看到,但一切的果效都是由心发出的,所以一开始就要调对。她在台上拉琴,我能感受到她的心到底是跟音乐在一起呢,还是在观察外界。当她没有用心拉的时候,我可以立马感受到,所以每次上台前,会不断提醒她要投入在音乐里面,享受音乐。”
摘得梅纽因的桂冠后,妈妈以平静的心态告诉女儿要谦卑。虽然拿了大奖,但这并不代表其他小朋友不优秀。也许刚刚好当时自己的状态比别人好一点,也可能还有很多优秀的人刚巧没来参加比赛,所以自己是幸运中奖,要保持谦卑,不断跟周围的人学习。她说:“古语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一个人会反省自己,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才能够成长。心灵的骄傲只会阻挡一个人前进,但如果一个人谦卑的话,心地会很宽,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梅纽因小提琴冠军蔡珂宜父母是人生的调音师蔡珂宜和哈莉玛总统见面。梅纽因比赛夺冠后,哈莉玛总统第一时间在面簿转载获奖消息。(受访者提供)
从小跟着父母看世界
梅纽因小提琴冠军蔡珂宜父母是人生的调音师父母从小带蔡珂宜看世界。(受访者提供)
梅纽因小提琴冠军蔡珂宜父母是人生的调音师父母希望可以扩展蔡珂宜的眼界,提升对美的感知力。(受访者提供)
在爸爸蔡岁池看来,一个人不但要有宽广的胸怀,也要有开阔的眼界。作为家里的假日向导,他喜欢策划各种旅行。旅途中,一边欣赏大自然美丽的创造,一边教导孩子要感恩,要热爱生活。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小珂宜总是特别开心,有种放飞的感觉。妈妈说女儿现在最喜欢的旅行方式不是购物,而是自驾游,趴在车窗边兴奋地看外面的风景。
话语间,林妈妈从包里拿出最近收集的旅行资讯,很多是中国的线路。问她为什么喜欢带女儿去中国,她说:“我想让她接触多一点中华文化。要是没有这一块,作为华人来说就少了一部分。学习小提琴,她以后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是很多的,但中华文化可能不会这么多。我们能做一点是一点吧。”
看到更大的舞台
对于蔡岁池来说,带女儿看世界也是预备她走向更大的舞台。他说:“如果要成为好的音乐家,一定要走出新加坡,到国际的舞台上。我虽然不能带她去好的音乐舞台,但可以带她去好玩的地方。希望珂宜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准。”
梅纽因比赛过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出邀约不断。7月受邀到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和吉达办独奏会。明年1月在本地维多利音乐厅与乐队合奏《冬》,之后3月会去英国参加小提琴大师课。7月份受邀参加美国亚特兰大艺术节演出,9月参加德国艺术节演出。
空中飞人的节奏让11岁的蔡珂宜在兴奋的同时,也好像意识到了自己身份的转变。她说:“我当初讲要当小提琴家的时候,没想到会有这么长的一段路要走。尤其在梅纽因拿奖后,觉得作为一个小提琴家是不容易的。要去各地演出,第一天在新加坡,第二天到另一个国家表演,第三天第四天不断地飞这里飞那里,不可以停止。”
展开音乐旅程
林妈妈透露未来一段时间,主要是准备各地的演出邀约,再来就是要准备她往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包括和乐团配合拉协奏曲。现在也已经开始练习成人的曲目了,但毕竟年龄还小,手指肌肉的灵巧度还不够强,所以要提前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挑战是很大的。
对于蔡珂宜未来五年的期许,妈妈说:“现在没有再参加任何比赛了,可以好好提升自己,不管是丰富曲目,加强音乐感受力还是艺术品位,对于音乐家这部分很重要。而这不是单单上课可以学到的事情,要从生活中汲取。希望她的生活可以丰富多彩,再来就是提高对音乐的敏锐度,希望五年后可以看到一个情感上更加成熟的珂宜。”
展开小提琴家的旅程,蔡爸爸说:“她需要经历的她都要经历,无论酸甜苦辣。因为有些经历如果把它拿掉,人生就不完整。好像蝴蝶从蛹里面出来的时候,你不可以为了帮助蝴蝶出来把它的蛹撕破。我们不可以帮她一辈子,但有些基础打牢了,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她就可以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父亲一直都是那个站在身后给予勇气的人,而勇气对于一个音乐家格外重要。蔡珂宜说:“我每次上台之前,爸爸会告诉我要用音乐去征服观众,征服评委,还有征服自己的心。听到这句话,我就觉得很有力量。”
采访结束前,让珂宜用两个卡通人物比喻爸爸妈妈,她说爸爸是超人,可以为她遮挡风雨。妈妈是小叮当,很搞笑,经常给她讲故事,好像什么都可以变出来。如果用音乐来形容父母,珂宜说:“爸爸的感觉像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强壮有力量。妈妈像《天鹅湖》,很柔软,很温和。”
责任编辑:黎指寒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