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水乡走来 —— 访著名作曲家朱良镇

2019-3-13 12:49  |  作者:孔鸿声  |  来源:上海文艺网


  今年元旦节刚过,在一个朔风袭身的下午,笔者来到了著名作曲家朱良镇老师的寓所采访,书房的窗台上盛开着秋海棠,蟹爪兰等多种鲜花,几件精致的古陶瓷摆放得错落有致,阳光带着温馨洒落在地板上。
  
  天上掉下个甜甜的“馅饼”
  
  说起自己所从事的音乐事业,朱老师是感慨万端。他说:“自己从小,只是个会哼哼唱唱的孩子,能从水乡的田埂小道跨进著名的音乐殿堂,并走上专业的音乐创作道路,心中至今一直充满着对上海音乐学院组织和各位老师精心栽培的感恩之情。”回忆起自己在音乐创作道路上所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路程,他细声慢语地向笔者娓娓道来……
  
  朱老师的祖籍是在浙江镇海,而他自己却可以说是一位正宗的上海人。他1946年7月出生于上海青浦县练塘镇,在简陋的青砖黛瓦学堂里读完了小学,在他初中即将毕业之时,天上给他掉下个甜甜的“大馅饼”:为了落实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简称上音附中)来到上海郊区,招收一批即将初中毕业的孩子进入上音附中4年制的高中部学习音乐,而朱老师就读的青浦颜安中学就在这次招生的范围内。
  
  一天,学校里来了五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招生老师,因为朱老师平时也是一个喜欢唱歌的学生,所以他也被学校推荐参加了“初试”。这次“初试”,对音乐有一点“天赋”的朱老师来说,好像上天特地赐予他“无师自通”的聪慧,对招生老师所给出的音乐听辨、节奏模仿等试题,他都很好地“应付”了过去。所以,第一场的“现场初试”,朱老师是很顺利地通过了。
  
  半个月后,朱老师收到了复试的通知,来到大上海进入“复试”教室,所考内容为乐理、和声听辨等音乐基础知识及为一首儿歌谱曲。其他内容都让朱老师很幸运地“混”了过去,但在为儿歌谱曲这一关,他被“卡”住了,呆呆地坐在座位上发愣。监考老师见状走到他身边,问他为什么不抓紧时间考试?他很不好意思地告诉监考老师:“儿歌的曲子想好了,但我不会把谱子写下来。”监考老师很吃惊:“你不会用五线谱记谱,用简谱记也可以啊?”朱老师摇摇头对监考老师说:“我在乡下读书,我们的音乐课就是唱唱歌而已,从没学过简谱,更不懂得什么叫五线谱。”监考老师很同情他:“你轻轻地唱给我听,我帮你用简谱记下来。”“小鸡小鸡,叽叽叽叽,别吵别闹,我来喂你,等你长大,变成公鸡,喔喔喔喔,叫我早起。”一首动听、流畅的、也是他由生以来所创作的第一首歌曲,从少年朱老师的口中轻轻地飘荡了出来。人生也就是这样“传奇”,就是这首儿歌引导他跨进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音乐殿堂,也就是这首儿歌奠定了他以后几十年坚定不移的人生走向。
  
  从水乡小镇走进音乐殿堂
  
  没过多久,一份上音附中的“录取通知书”寄来了,全家人都是喜上眉梢。朱老师父母喜的是孩子能考上一个“不用家里花钱就能读书的学校”,这对一个郊区乡镇的贫困家庭来说,减少了一笔多大的经济负担啊。而朱老师喜的是:终于可以到上海的学校去读书了!虽然那时他还不完全理解就读的音乐学校的全部内涵,以及它对自己将来的人生会带来什么样的结局,但从中学老师及同学们的热情祝贺和无限羡慕的眼神中,他体会到了能进入这样的学校读书一定是光荣和幸福的。
  
  入学的那一天,他和母亲坐了近4小时的小柴油船,从练塘镇漂到青浦县城转乘长途汽车,在车站他与母亲依依不舍地告别后,14岁的他就独自一人前往上海市区。当他走进上音附中的大门后,他的脚步一下子慢了下来:这座曾是蒋介石、孔祥熙的官邸,曲径通幽的花园小路,植被茂密、绿树成荫,鹅卵石小径、草地、池水、喷泉、假山……,这连做梦都没梦见过的地方,将是自己日后读书求学的场所?面对这座富丽堂皇的学校,再看看自己赤脚穿着凉鞋,他的心中翻腾起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报到后,共有10个学生被分配学习理论作曲,朱老师也是其中之一,但他也是10个人中音乐基础最差的一个。虽说他是正式生,但是学校规定有试读制度,如成绩不好一年后就将被淘汰。朱老师深知道自己在音乐基础上的分量,更明晓自己与别人的学习差距有多远多长?
  
  作为一个贫穷的孩子,学校以每月8元钱的一等助学金供他学习,有这么好的求知环境,再不好好学习能对得起谁啊?所以,在学习中,他除了刻苦努力就是努力刻苦。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虽说以后有多位同学被淘汰、退学,朱老师仍以他孜孜不倦的勤奋学习精神,以他创作的优异毕业作品《钢琴小品四首》直升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正式跨进了令人仰慕的高等音乐学府。从郊区的普通中学直接招收学生的做法,是上海音乐学院从创建至今的唯一一次,所以朱老师说他是很幸运的,这是命运的眷顾,能够直升大学更是他主课老师王久芳、陆钦信和钢琴老师伍芙蓉等辛勤培育的结果。
  
  从1964年的下半年,朱老师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半年后学校就开始不定期地下乡,与贫下中农“三同”,全班同学又作为“四清工作队队员”下乡搞“社教”运动,作为学生干部他还被批准暑假期间到东海舰队炮艇上当兵锻炼,虽说生活很丰富多彩,但是正规的学习还是受到不少影响。
  
  两年后“文革”开始了,朱老师是“保守派”,在当时激烈的斗争形势中完全找不到方向,在迷茫中他开始悄悄钻研书本,自学作曲、和声、配器、复调等四大件的知识,1969年开始“复课闹革命”以后,他更加努力学习。并怀着对组织上一腔朴素的感恩之情开始创作歌曲 。
  
  1971年,由他自己作词、作曲、配器的歌曲《跟着毛主席跟着党》在群众中传唱开来,并且由中央音乐学院严良堃教授指挥中央乐团和合唱团录制成唱片,歌曲还被收进《战地新歌》第一辑。随后,他又陆陆续续地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新闻纪录片以及广播体操等作曲。还应邀为红霞歌舞团舞剧《红灯照》创作音乐,担任乐队指挥并在长江剧场公演了半个月。1972年他告别就读了8年的上海音乐学院,分配到京剧《龙江颂》样板戏剧组,开始了他专业的音乐创作生涯。
  
  创作山路上的三次攀登
  
  “说实话,进入《龙江颂》样板戏剧组,一开始对我来说并没有很多的事情可干。因为《龙江颂》已是一部很成熟的、一直在公演的现代京剧作品。其次,京剧唱腔与我所学的音乐又有很大的不同,对我来说,这是一门新的专业,需要认真地重新学起。”朱老师如是说,当时的伴奏乐队是单管制的管弦乐队,一些正在编创作的新剧目,配器任务非常繁重,所以进入《龙江颂》剧组后,最大的锻炼是为乐队配器,既要保证质量又要讲究速度。
  
  1976年“文革”结束后,《龙江颂》样板戏剧组更名为上海京剧三团,并开始恢复京剧传统戏的演出,在这段时间里,朱老师先后为京剧《黑水英魂》、《真假美猴王》等一大批京剧写配乐、配器,同时脑海里也潜移默化地浸润了不少优秀的京剧传统音乐。朱老师的刻苦好学精神得到了京剧团著名导演马科的赏识,在马导的领导下,他们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手法,推出了由青年演员王健英主演的新编历史剧《晴雯》,在当时引起很大关注。马导的一系列创新手法在后来的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中获得极大的成功。
  
  此外朱老师还为由著名京剧演员李玉茹主演的新编历史剧《青丝恨》和《镜狮子》写配乐,配器。特别是《镜狮子》,还是杜宣先生创作的剧本,剧团特别重视,这两部新作品都获得了成功,先后在上海、日本公演。朱老师在京剧三团工作了10多年,这10多年可以说是他的音乐创作“山路”上的第一次攀登,使他学习和掌握了许多在音乐学院求学时所未能学到的新知识,特别是乐队配器的基本功和戏剧配乐的写作,为他日后写舞蹈,电视剧音乐和交响合唱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老师的第二次音乐创作“山路”上的攀登,是从上海乐团开始的。由于京剧团10多年的锻炼,1984年回归音乐团体以后,朱老师的创作激情汹涌喷发,他所创作的众多音乐作品先后在各种比赛中获奖。用他的话说:“我的音乐创作,是从群众歌曲创作上起步,在通俗歌曲创作上起飞,最后定位在艺术歌曲和各类合唱歌曲的创作上。”
  
  1984年至1997年在上海乐团期间,是他音乐创作的第一高发期,也是他音乐作品获奖的丰收期。他创作的合唱《让世界都赞美你》作为爱国主义歌曲在国内甚至还在港、澳地区广为传唱,无伴奏合唱《一根丝线牵过河》如今已经成为全国各合唱团常演曲目。他创作的童声合唱《路边童谣》经过上海电视台的反复播放已被小学音乐教材选用和教唱,30年来已经留在一代年轻人的记忆中。他还先后为上海电视台早期的电视连续剧《大酒店》、《七十六号魔窟》、儿艺话剧《宋庆龄与孩子们》等作曲,其中 《大酒店》的主题歌《这世界太狭小》在全国广为流传,这是他通俗歌曲的处女作。
  
  在此后上海电视台又连续举办了两次全国性的通俗歌曲大奖赛,朱老师创作的《秋天的时候》、《黑浪花》、《绿色的奔放》等通俗歌曲,分别荣获二等奖。在通俗歌曲创作收获满满的同时,朱老师不忘对艺术歌曲的追求,其中由魏松演唱的艺术歌曲《黄浦江的梦》获得了“《我爱上海》征歌优秀奖”(即最高奖);由李谷一、陈小群演唱的艺术歌曲《祖国,我深深地爱你》荣获全国首届“群星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由廖昌永演唱的艺术歌曲《太阳的儿子》,获“春兰杯创作、演唱双大赛”最高奖。
  
  除了歌曲与合唱外,朱老师的创作逐渐攀向更高的山峰,在上海乐团期间他所创作的合唱音画《千岛湖》、小提琴与乐队《辛德勒之歌》和交响合唱《钟声》,分别奏响在第15、16、17届的“上海之春”舞台上,特别是交响合唱《钟声》,还荣获了上海市政府颁发的“宝钢高雅艺术奖”。他创作的歌曲《扬起希望的征帆》被定为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会歌,与作曲家左翼健合作的歌曲《生命的放飞》,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会歌。因在音乐创作上的杰出贡献,1993年,朱老师被评为国家一级作曲。
  
  1997年,上海乐团并入上海歌剧院,朱老师开始了第三次音乐创作“山路”上的攀登,逐步迎来事业上又一个高峰期。此时的他,把音乐创作的定位,定在了艺术歌曲和交响合唱的创作上,他认为艺术歌曲是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音乐水准的标杆之一,可是目前国内能写或者愿意写艺术歌曲的人不多,国内现有的优秀艺术歌曲虽说有不少,但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自己作为一名专业的作曲家应该有所作为。
  
  在短短的几年中,朱老师埋头创作了不少艺术歌曲,其作品质量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6、7、8、11、12、13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美声组比赛”中,不少歌手选取了朱老师所创作的《归来的星光》、《两地曲》、《太阳的儿子》、《黄浦江的梦》、《祖国,我深深地爱你》、《秋情》、《哦,我的长城》等作品获得金奖或银奖。从十五届“青歌赛”开始,《太阳的儿子》和《两地曲》两首作品,被青歌赛美声组确定为“比赛指定经典曲目。”
  
  一位上音的研究生演唱他的《两地曲》,一路过关斩将不仅获得“青歌赛”金奖还获得全国第五届“金钟奖”比赛的金奖。实现国内音乐比赛的大满贯。而《两地曲》也成为当今最受男高音喜爱的歌曲之一。去年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首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中,也有选手演唱此歌进入决赛并获奖。
  
  朱老师另外一首“艺术歌曲”《归来的星光》,也是首传唱率很高的作品,著名歌唱家廖昌永、张建一都录制过这首歌,宋波等一批海归声乐教授都把这首歌作为独唱音乐会或音乐专辑的标题。
  
  2001年APEC年会首次在中国上海召开,朱老师担任APEC文艺晚会音乐组的总负责人,他组织多位作曲家精选了与会各国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创作了时长10多分钟的晚会主题曲《太平洋,美丽的风》,由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民族乐团分别交互演奏,获得很大成功,赢得了贵宾们的20多次掌声。
  
  2003年“非典”全国流行,人心惶惶,他与作曲家狄其安通宵达旦地奋战合作创作了交响合唱《生命的誓言》很好地展现了中国人民抗击“非典”的大无畏精神,在上海、深圳两地演出,得到广泛好评。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不计报酬,无怨无悔地为歌剧《江姐》,按照双管编制的管弦乐队重新配器,为上海歌剧院今后的演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资料。朱老师对社会上的要求也是有求必应,他为华东政法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市北中学等重点院校都谱写了校歌,对于来自业余词曲作者的求教,从不拒绝,关系十分融洽,密切。
  
  从1997年至2006年,朱老师在上海歌剧院期间,他的艺术歌曲创作技巧更趋完美,成果也更加光彩夺目。《归来的星光》和《生命之约》先后两次荣登文化部艺术歌曲评比榜首;由于丽红演唱,王国平拍摄的歌曲作品《跨世纪的对话》,捧得了“世界MTV音乐比赛”桂冠;由童阿梅演唱的歌曲《说一声再见》,喜获公安部“金盾艺术奖”;歌曲《山的女儿水的女儿》由扬学进演唱获文化部音乐片“金鹰奖”;童声合唱《茉莉花》获文化部“文华作品奖”。
  
  在此期间,他还不断地推出艺术歌曲新作,如《和平》、《哦,我的长城》、《千古中华》、《生命之约》、《祖国我为你尽情歌唱》等,歌手们唱着这些新歌在全国“青歌赛”上均取得不俗的成绩。至今,他创作的《归来的星光》等十余首歌均被收入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材,其中不少歌曲还入选全国艺术统考声乐部分指定曲目。
  
  2005年,朱老师经过半年多的反复酝酿和刻苦写作,推出了他的力作交响合唱《忆江南》,全曲共四个乐章,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歌词采用了四首经典的唐诗宋词,通过管弦乐队和合唱浓墨重彩的渲染,以绿、紫、橙、红四个色块。精心描绘了江南的四季。
  
  第一乐章《春》——《鹧鸪天》(宋)辛弃疾词:
  
  第二乐章《夏》——《采莲曲》(唐)李康成诗,
  
  第三乐章《秋》——《枫桥亱泊》(唐)张继诗,
  
  第四乐章《冬》——《游西山村》(宋)陆游词,
  
  朱老师写这部合唱时,调动了脑海中童年时水乡小镇的櫓声咿呀,田歌声声,学生时期下乡劳动时的群牛踏耕,炊烟阵阵,去湘西深入生活时的山峰秀美,云遮雾绕等所有记忆,结合诗中的意境,激情喷涌而出,过去积累的不少江、浙一带的民歌和曲艺素材,也很自然地揉进了合唱和乐队之中,在上海国际音乐节上演出后,得到相当好评。
  
  朱老师的音乐创作最后定位在艺术歌曲和合唱之上,是符合其个人艺术创作规律的,由于他一向低调做人,勤奋诚信做事,所以在创作上硕果累累。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他说:“我是乐坛上一个不倦的耕耘者。”笔者认为他更是一位勇敢的攀登者。
  
  笔者希望他谈谈对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看法,他说“我对艺术歌曲创作的追求是‘短小、精致、动听、易唱’。”他的这一创作特色,广大音乐爱好者能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归来的星光——朱老师艺术歌曲选》一书中,感悟到这一舒心的艺术享受。
  
  去年9月22日,上海爱乐合唱团在上海音乐厅举办了一场均为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高才生的作曲家作品,“沪之光——上海作曲家合唱作品音乐会”,集中展示了萧白、奚其明、金复载、林华、陆在易、徐景新、朱良镇(以年龄为序)等7位作曲家的优秀合唱作品。用萧白先生的话说,这批教授级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社会意识很强,他们的一些作品都跟我们国家命运相关;二是他们的作品都跟这块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跟各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之间的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三是这些作曲家和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联系得很紧。”从萧白先生的这段话中,笔者找到了朱老师创作的音乐作品,为什么能够深受群众的喜欢、能够引起社会的共鸣、能够屡屡获得大奖的这一答案。
  
  退休以后的朱老师逐渐把创作重点转移到合唱作品上,他接受《上海春天少年合唱团》委约,创作合唱《彩云追月》获得教育部第四届文艺展演一等奖榜首,由小荧星合唱团演唱的合唱《爱的诗篇》获教育部“教师征歌”十首优秀歌曲之一,合唱《小鸭子呱呱》被上海爱乐少年合唱团带出国门参赛。
  
  临近采访结束时,朱老师告诉笔者,目前他正在筹备出版他的新作品集——《朱良镇合唱歌曲选》,笔者衷心祝愿朱老师的这一大作早日问世!


责任编辑:黎指寒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