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立夫:创作要贴近时代、生活和人心

2019-3-4 14:19  |  作者:孔鸿声  |  来源:上海文艺网


  《律动的岁月》专栏之二:创作要贴近时代、生活和人心——孔鸿声访词作家贾立夫
  
  从时间上记忆,与贾立夫老师认识和接触已有40多年了,那时候笔者才20岁出头点,记得当时上海《工农兵歌曲》的编辑王牧群老师,时有通知笔者去上海文艺出版社参加一些创作活动。对歌词创作,那时笔者是刚认识创作之门,还没有踏进创作的门槛呢。而立夫老师与他的一批创作之友们,如茅晓峰、王晨湖、史俊、王小龙等,却已是当时上海词坛的主力军了,所以那时参加创作活动,笔者多数是只听不言,恭敬地学习。后因其他原因,笔者离开词坛约30年,基本上远离了歌词创作。
  
  与立夫老师再次见面,是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恢复“上海工人歌曲创作组”活动的创作会议上,此时已是2012年8月了。而后笔者参加上海音乐文学学会的相关活动,与立夫老师见面和闲聊的机会也就多了,久而久之便相知相熟,对立夫老师的作品和为人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因祸得福”,贵人相助入文联
  
  撕去2018年的最后一张日历,立夫老师已是仗朝出头的老人了,除了视力稍有欠佳外,他耳不背,脑清晰,说起话来吐字有力,回首往事记忆力强盛,与笔者畅谈了2个多小时,精神十分地充沛。
  
  立夫老师是浙江上虞人,1938年11月生,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上海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歌词》副主编,现为上海音乐文学学会顾问。
  
  说起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立夫老师把记忆的时钟,反拨回到上世纪的50年代。他告诉笔者,在他少年时代就开始学写诗歌,进入中学时,遇到了一位早年曾参加过柳亚子先生创建的南社,在古典诗词上颇有研究的杨贯一老师,时常把一些古典诗词介绍给他,对他的诗词创作起到了很好的启蒙和熏陶,指引他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立夫老师上世纪60年代初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1961年进入上海无线电三厂工作,1971年调入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任办公室主任兼党委秘书,直至工作到1986年调入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说起立夫老师调入“文联”工作,其中还有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1986年年中,上海《劳动报》曾派人到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商调立夫老师到《劳动报》工作事宜,其结果未能商调成功,其原因是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郑重其事地告知《劳动报》外调人员:我公司不会让“人才外流”。事有凑巧,没隔几天有关部门发文,要撤销企业与局级之间“多余”的管理层次——工业公司。这样一来,原在工业公司工作的人员全部安排到基层企业工作或自谋出路,立夫老师也在等候安排下基层的行列中。一天中午,立夫老师饭后午休时闲逛到单位附近的淮海路上,碰巧遇见了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瞿维先生。通过闲聊,瞿维先生得知了立夫老师的近况,当时,瞿维先生并没有多说什么就和立夫老师分手了。但一星期后,立夫老师收到了瞿维先生寄来的一封信,信中夹有一张纸条。瞿维先生在信中告知立夫老师持此纸条到上海音乐家协会找管荫深老师。在管荫深老师的安排下,没过几天,“文联”就发来了调令,立夫老师就从即将解散的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调到了“文联”,安排在上海音乐家协会工作,开始了他的文艺工作者生涯直至退休,可谓是“因祸得福”啊!
  
  入门开窍,步入词坛攀高峰
  
  从写诗歌转为写歌词,这个过程立夫老师是记忆犹新的。那是在1963年底,上海《青年报》有一位编辑找上门来,约他写一首反映工厂生活的歌词,立夫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经过思考后写了首题为《比学赶帮争上游》的歌词,很快地经一位业余作曲家谱曲后,在《青年报》的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事后立夫老师才知道这位上门约稿的《青年报》文艺副刊编辑就是著名诗人曹阳先生。这是立夫老师发表的第一首歌词,也是立夫老师迈上歌词创作之路所跨出的第一步,而这一步跨出后,立夫老师就没有停下过脚步,在歌词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踏实、越走越坚定。又先后创作了《咱们工人一双手》、《筑路工人志气大》等歌曲,在“文革”期间,也写了不少歌词被谱曲演唱,有些作品还被收入《战地新歌》。
  
  而真正令立夫老师在歌词创作上的腾飞时期,是从1980年开始的。全国总工会在北京举办了一个“歌词创作讲习班”,由全国各地的总工会文化宫推荐人员参加。当时,立夫老师也是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工人歌曲创作组”的主要骨干,所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就推荐立夫老师去北京参加全总举办的“歌词创作讲习班”,历时3个月。这3个月,对立夫老师的歌词创作是一个日臻成熟的“催长期”,在这期间,他系统有序地学习了歌词创作之法,聆听了多位歌词创作大师的经验之谈,阅读了众多的优秀歌词佳作,真如立夫老师所言:“通过这3个月的学习,对歌词创作入门了、开窍了。”在讲习班上,对立夫老师歌词创作帮助最大的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的金波先生,通过金波先生的精心指点,使立夫老师在歌词创作上受益匪浅,所创作的歌词从立意到布局到质量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升华。也如金波先生在为立夫老师出版的第一部歌词集《走进爱的阳光》所作的“序”中所写:“立夫同志常把1980年秋天在北京参加歌词创作讲习班看做他创作生涯的一个转折点。的确,从那时开始,他起步攀登他的创作高峰,而今天,他已置身于他的这一高峰之上。”由此可见,从1980年起,立夫老师的歌词创作,无论是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呈现出一个向高峰攀登的英姿。
  
  “如鱼得水”,词坛游弋显身手
  
  调入“文联”进入音协工作后,使立夫老师的歌词创作“如鱼得水”,一是接触词、曲名家和传播媒体的机会多了,向他们讨教、合作也就方便自然;二是外出采风的机会多了,使自己的创作素材日增丰满,写起歌词来也就得心应手。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诞生的。
  
  1989年夏天,上海电视台的音乐编辑顾国兴先生找到立夫老师,告知他上海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联袂拍摄一部反映一群中学生真实而有趣的故事,即20集电视连续剧《十六岁的花季》,剧中需要有几首插曲,希望与他一起合作完成。
  
  第二天,立夫老师来到了上海电视台,顾国兴先生将他引见到导演富敏和张弘夫妇的办公室,导演把20集《十六岁的花季》电视剧本交到了立夫老师的手里,还向他介绍了电视剧的故事梗概,讲述了剧中人物的变化和发展,并一再叮嘱歌词要写出十六岁这一层面青年学生的思想情感。在与导演的沟通中立夫老师得知:剧组在几个月前就在媒体上刊登出广告,向社会广泛征集该剧的主题歌及插曲歌词,但应征而来的作品并不符合导演的要求,所以才转身指定创作。而立夫老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有幸”获得了此次电视剧歌曲的创作机会。
  
  是机会更是压力。接受创作任务后,适逢《上海歌声》编辑部到浙江普陀山举办音乐创作笔会。白天,立夫老师要给参会作者进行歌词创作辅导,所以只能利用晚上看资料、理思路。碰巧的是,他自己的儿子当年正好也是十六岁,因为与儿子平时沟通得比较多,对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思想、情感、向往和烦恼,立夫老师的心中还是有点数的。慢慢地,剧中的各种人物在他的脑海中清晰、活跃起来,会哭、会笑,在思考、在成长。没有几天,一首《十六岁》的主题歌就跃然纸上:“十六岁的秘密装满沉沉的书包,十六岁的日历写满长长的思考,十六岁的眼睛飘出动人的旋律,十六岁的心灵透出梦幻和烦恼。噢,十六岁,十六岁的记忆永远不会衰老,噢,十六岁,十六岁的太阳把未来照耀。”经作曲家顾国兴、高德润谱曲后,随着电视剧的播放,这首《十六岁》歌曲很快地在青少年中流传开来,《歌曲》杂志和许多音乐刊物也纷纷登载,还灌了音带、出了光盘,并收入为中学生的音乐教材。
  
  《十六岁的花季》电视连续剧主题歌创作不久,立夫老师又接到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通知,请他邀约一批词作家去上海郊区青浦青少年野营基地集中,为广播连续剧《刑警803》创作主题歌。在基地简陋的会议室里,组织者向词作家们介绍了创作《刑警803》主题歌的内容、形式和要求,并讲述了上海刑警为保一方平安而所作出巨大贡献的感人故事。与会者被刑警们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对刑警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充满敬意,仅仅两天时间,与会的词作家们就写出了20多首歌词,再加上事前向社会公开征集的歌词,共有1000多首。创作会议结束后回到家里,立夫老师的创作激情仍然意犹未尽,对刑警的崇敬之情挥之不去,他与儿子贾彦又一起构思创作起来,创作会议上所介绍的刑警们的动情故事,反反复复地脑海中频繁地展现。渐渐地,刑警们那种立党为公、勤恳为民的光辉形象在立夫老师和他儿子的笔下矗立起来:“晨风是你机敏的眼睛,在每一个角落里闪烁。晚风是你匆匆的身影,在每一条小巷里飘过。茫茫人世,悲欢交错,有了你才有幸福的生活。光荣的刑警,忠诚的803,你用一腔热血,你用一片柔情,编织一曲橄榄色的歌。”这首题为《橄榄色的歌》,连标点符号一起计算才95个字的歌词,在电台有关人员的层层筛选中脱颖而出,经作曲家、电台广播剧音乐编辑杨树华、杨树竞作曲后,定为广播连续剧《刑警803》的主题歌,经歌唱家刘欢演唱后,一下子传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
  
  经过《十六岁的花季》和《刑警803》两首主题歌的创作,使立夫老师得到了一个很深刻的启迪:“歌词创作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心。歌词虽然短小,但作者务必在短小的篇幅里,包含较大的艺术容量。”沿着这条创作思路,立夫老师又先后为电视系列剧《东方小故事》、中日合作纸画剧《泥娃娃》等创作了主题歌,又为《飘逝的花头巾》、《桃色将军》、《糊涂县官》、《古城新韵》等电影、电视剧创作了插曲。
  
  随着立夫老师歌词创作的骄人进展,许多企业、院校、医院等单位邀请他去进行歌词创作辅导,立夫老师就把自己几十年来创作体会与学员分享,特别是团市委和各种青少年组织邀请他去讲课,立夫老师更是耐心细致地进行辅导,因为他深感这不仅仅是一堂歌词创作培训课,更是培养青少年一代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的教育课。2002年,立夫老师把他多年来的授课讲稿,结合孩子们的创作特点,编写了《青少年学写歌词》一书,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深受青少年文学创作爱好者的欢迎。
  
  时至今日,立夫老师所创作的各类题材的歌词作品已有2000余首,出版了个人歌词集《走进爱的阳光》和《人生回眸》,许多作品还在全国比赛中获奖。
  
  老当益壮,学无止境更从容
  
  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立夫老师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了人生求知的“漫漫长征路”。从2011年起,立夫老师开始“迷”上了古诗词的创作,起因是他的故乡浙江上虞政府有关部门开展一项活动,请立夫老师写一首古诗词。可立夫老师从来没有写过古诗词啊,但又盛情难却,只能“临时抱佛脚”现学现卖,谁知这首初次创作但很用心写出的古诗词,却得到了不少“老法师”的赞誉,从而引起了立夫老师对古诗词的颇爱和钻研的浓厚兴趣。他原想能参加个什么培训班或讲习课听听,以加快自己对古诗词的研究步伐,可打听多日也没有这方面的信息。无奈之下,他找来了许多参考书,从平仄声学起,边学写边逐磨,慢慢地也就入了门。而今,他所创作的古诗词,被《词刊》、《新民晚报》、《上海诗词》、《上虞报》等报刊已发表了60多首,在去年底《新民晚报》举办的《“春来赋”——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诗词征稿》活动中,立夫老师的一首《临江仙•眺望浦东》还荣获了优秀作品奖。
  
  在采访临近结束时,笔者询问立夫老师对当前歌词创作有何建议时,立夫老师静思了片刻后说道:“一是作品要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要去除用现代式口号层层堆砌的毛病;二是作品要呈现出诗情画意之美,在语言上不能大白话太多;三是要与曲作家们加强合作,要让作品跳出纸面飞向大众。”笔者深感立夫老师的三点建议,正是当前歌词创作中应该引起重视的,也是广大词作者们为之而努力的方向。



上海文艺网www.shwyw.cn让文艺走进寻常百姓家!

责任编辑:黎指寒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