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与艺术的二次发育

2019-2-27 15:58  |  作者:徐洋


  速度本身就会改变人们眼中世界的样貌,就像飞机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快”,但这种“快”的意义其实超越了速度本身,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和交往的方式,也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感受。5G的意义则不仅于此,它加深了万物相联的广度和深度,这意味着把人以一种新的方式再次抛入他生存的这个世界。于是,世界以一种新的形态呈现于人的面前,并把更多的可能性开放给人。而这个新世界,如哲学家张世英先生所言,是“万有相通”的。
 
  因此,5G给艺术带来的变化必然是多方面的。
  
  比如,它提供的新的生活样式丰富了艺术的对象。它助力的虚拟环境也会推动艺术的多感官欣赏,而强化其沉浸效应。但是,最重要的变化我以为是精神的深层变革。
  
  应该说,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会改变人们的艺术生活,也会促进人们的精神变革。作为重大技术革新的5G,更是如此。它在增强人的物质手段的同时,也会提高精神力量。高明的艺术总是以充满个性的方式表现“人类情感”,5G背景下,艺术必然要对这种重大的精神变革作出反应。
  
  但这不是说未来的国画家非得把机器人形象用毛笔画在宣纸上,也不是说戏剧家非要在舞台上摆上一群机器人,如果真是那样地所谓“回应”,就太拙劣了。相反,未来艺术家的作品应该体现新科技给予世界的精神冲击,呈现“无人世界”“虚拟与现实叠加互渗”下的世态风情和情感图景。
  
  相应地,5G还将在扩充表现手段的基础上塑造新的风格。所谓风格,也可看作艺术家以及他那个时代的人对世界的反应方式。而这种方式又受该时代各种条件特别是媒介的制约,5G的来临则加剧这一点,因为它在“打破”人与世界之间媒介壁垒的同时又制造着更具总体性意义的媒介。
  
  而按照贡布里希的说法,一切艺术起源于心灵,即我们对世界的反应,而并非出于视觉世界本身。艺术要开掘外部世界的宝库,也要开掘人内心的矿藏。从这个意义上,5G及其相随而来的新技术,也可看作捕捉人类情感、思绪和感受的新手段。那些细若游丝、准瞬而逝的“灵感”以及即兴、微妙甚或不易显露的念头,更有机会变成艺术的表达。而当艺术的生产创作机制改变之后,艺术本身以及关于艺术的观念、理论和批评的“二次发育”就不但是一个需要回答的课题,也是一种客观实在的历史趋势。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