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仙子”鲍丽丽

2019-2-22 16:07  |  作者:嵇振颉  |  来源:上海文艺网

梳理千年茶文化“基因库”,让茶香温润人心


  她是一位85后女子,被人亲切唤作“茶仙子”,乃至很少有人提起本名。正是这个充满仙气的名字,让她在这个行业中被盗图最严重,她对此却很看得开:“利益、名誉对我来说都不是列在首位。如果能让更多人喜欢上中国茶,喜欢上它的价值所在,我做出点‘牺牲’不算什么。”

  她就是鲍丽丽,创立茗约茶文化艺术中心,用数年时间梳理出中国茶的起源、制作以及演绎形态,让千年茶文化跟上时代、走出国门。她曾担任国内“茶文化进高校”的教学任务,在高校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程。从2010年起,她被国家汉办任命为“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负责欧洲区17个孔子学院的中国茶讲授,并在历届世博会上担当“中国茶仙子”的角色。

  一、与茶结缘,化身清新脱俗的“茶仙子”

  鲍丽丽的自我介绍颇有个性:“本人白牡丹,生于黄山毛峰;求学普洱,师从九华佛茶;金骏眉、龙井眼,指如白奇兰,口如含苏红;虽貌若水仙,但个性乌龙,江湖人称铁观音;会坦洋功夫,喝竹叶青,但并非庐山云雾;茶艺大赛我曾身披大红袍,折桂太平猴魁!”整段介绍中,每句都离不开“茶”字。这份与茶的缘分,是上天赐予她的珍贵礼物。

  1986年,鲍丽丽出生于安徽省九华山,从小成长在充满茶香的环境中。15岁时,她有机会来到当地佛学院学习禅茶,整整十个月。每日粗茶淡饭,没什么娱乐活动。不过,她能抵御外界的各种诱惑,专心沉醉在禅茶的世界中。这份热爱,一直延续到大学求学阶段。大一时,她就加入学校的茶艺社团,很快成为社团骨干和带头人。她就读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学生比较多。她带领茶艺社团的成员,多次在学校大型活动展示茶艺,让外国友人一睹茶文化的“芳容”。每次表演时,她都是最靓丽、最出彩的那个。净具、醒茶、冲泡、品茶……行云流水的茶艺表演,迷醉众多国外青年。

  2010年,鲍丽丽得知上海世博会选拔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起初,她有过犹豫和彷徨。不过父母和身边朋友的鼓励,让她决心去尝试一下。踏入赛场,她觉得此前的担心并非多余。很多参赛选手秀外慧中,有东方女性古典美的气质,更有娴熟老练的茶艺。她只能不断鼓励自己,在头脑中一遍遍操练即将展示的动作。一走上舞台,随着缓慢悠扬的丝竹之音响起,她的目光中只有茶叶、只有袅袅茶香,展现出一个清新脱俗、委婉动人的茶女。终于,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的名单中,有她的一席之地。她还在上海世博会上演绎和展示中国茶文化,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授予“茶仙子”称号。

  世博会后,生活慢慢回归平常。她没有如普通职场白领那样,在写字楼的“格子间”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忙碌的职场,离她憧憬的人生图景越来越远。她深爱着茶文化以及中国式的生活方式,希望以茶为事业完成自我的人生理想,这种想法就愈发强烈。世博会结束后没多久,2010年10月,她创办茗约公司。

  茶文化有些“阳春白雪”,和如火如荼的流行文化相比,对喜欢时尚新颖的年轻人号召力还不够强。鲍丽丽把目光投向饮料界的“巨头”——星巴克,为什么星巴克可以开遍全球,而中国茶做不到?经过一番研究,她找出其中缘由:茶是一个不确定的艺术品,除非有专业人士指导,普通人无法获得最完美的体验。而星巴克的生产流通已做到标准化,世界各地的星巴克,口感和体验都差不多。如果在客户体验方面,让人感受到完整饱满的茶品,那样中国茶的推广之路就能走得更顺畅些。鲍丽丽为此苦苦思索。

  二、善待每一杯茶,梳理中国茶的三大文明

  思考很快有了答案,鲍丽丽认识到:从茶的美学,再到茶的科学,倘若没有专业和科学支持,这样的茶文化恐怕是玄而虚的。而要做到这点,首先需要一支强悍团队,因此她只招收茶学或茶文化专业的毕业生。很多热爱茶文化的年轻人慕名而来,有了团队成员鼎力支持,她着手实施这项宏伟计划——梳理中国茶的发展脉络。陆羽在《茶经》开篇写道:茶,南方之嘉木也。这棵南方嘉木究竟从何而来?自诞生至今经历怎样的物种演化?广袤神州大地,究竟有多少关于茶的演绎? 2011年初,她开始长达数年的探索之旅,访茶、访山、访心,不断探寻茶味形成的奥秘。

  鲍丽丽的第一站选择云南,因为那里有中国种类最丰富的茶树。第四季冰河时期,绝大多数地区动植物遭遇灭顶之灾。由于横断山脉的阻拦,云南南部很多植物躲过浩劫,其中就包括茶树。澜沧县景迈山的万亩古茶园面积最大,从上千年至上百年的古茶树散落在森林里,是研究茶树演化史的活化石。

  不可思议的是,云南每个地方喝到的茶,滋味都不一样。每到一处,旅途劳顿的鲍丽丽会在品茶之余,并在笔记本上留下一段段茶味的文字描述,记录茶叶和茶树的形态。她常常会发出惊叹:“那些茶叶都出自乔木型大叶种茶树,长出的叶子外观相似,最终的茶品却千差万别。单就布朗山班章一带而言,班盆的茶口感柔和,班章的茶刚劲猛烈,曼峨的茶味重苦涩,这些寨子相差不过十几公里,茶的味道却有天壤之别。”

  攀爬茶山的过程是艰苦的。山中气候多变,刚才还艳阳高照,一会儿就暴雨如柱。尽管带着雨伞,鲍丽丽还是被雨水淋得湿透。雨后的山路湿滑、泥泞,每一步走得都很艰难。她深一脚浅一脚,走近那一棵棵古茶树,仿佛是赴一场约会。终于在海拔近2800米的地方,她见到这棵3200年的古茶树,顿时热泪盈眶。树皮布满褶皱,树枝上依然有绿色。这棵古茶树具有活化石意义,数千年时光浓缩其间,她更增添对大自然的敬畏,这就是活着的中华文明。捧着从这棵树上采下来的茶叶,鲍丽丽动情地说:“如果我们善待每一杯茶,它们可以滋养我们的一代又一代。”

  此后,鲍丽丽又开始拜访茶叶国家非遗制作技艺传承人,足迹遍布安徽、四川、福建、广东甚至台湾,行程超过两万公里,耗时达数年。这些非遗传承人深居简出,住在很偏僻的地方。找寻过程是艰辛的,好几次在当地民众的帮助下,她才得以找到他们。她会在非遗传人的家里呆上一段时间,不厌其烦地虚心向这些“隐士高人”请教濒临失传的茶叶制作技艺。

  从2011—2016年,除了经营茗约公司,成立并经营茗约茶文化艺术中心,鲍丽丽大部分时间花在寻访古茶树、寻找非遗传人上。经过上百次走访,她终于将中国茶叶文明总结为三大文明:自然文明、技艺文明和演绎文明,由此绘就一幅清晰中国茶发展脉络。

  自然文明,即茶的第一次生命来源于大自然。这棵后来被命名为茶的植物,尚未被人类发现之前,据考证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六千万至七千万年之久。在人类未发现茶的价值前,它以野生面貌隐没在野生丛林中,之后被当作药材治疗疾病,才有了栽培历史,出现栽培型古树。数千年历史中,茶从奔腾的澜沧江畔飘荡而出,越过海洋,跨过沙漠,走向全世界。

  技艺文明,即茶的第二次生命为制茶者赋予。茶叶采撷于大自然,如何保存这片叶子,古人们不知动了多少脑筋。最初是借助太阳的能量,晒青处理,自然萎凋干燥而成白茶,后经过蒸青,压制成饼。此后是炒青与晒青并行的时代。至于茶的发酵、揉捻、筛选等等技艺演变,是很多篇章也解释不完的复杂历史。在中国人手中,登峰造极的制茶技艺,让一片叶子焕发出千变万化的香气。制茶的技艺在于水与火的平衡。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制茶技艺大师的手掌,在操控水火的平衡中磨砺出厚厚的老茧,也让中国茶产出深深的魔力。

  演绎文明,即茶的第三次生命在于冲饮。演绎茶,要做到不是简单的泡茶形式,而是心中有茶、茶人合一,全身心感受这一人间仙境所氤氲的荈草。从视觉、听觉、味觉上去感受到一杯茶的力量。著名茶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在其新书《茶语者》的“美女与茶”中有一段描述:“我无法用任何语言来评价她是如何与茶共舞的。我只能说,她展示的时候,我们停止了呼吸;她停止的时候,我们流出了热泪。”

  为了展示这些研究成果,鲍丽丽把从云南收集到的生普洱,陈列在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一座徽派古宅群落。走入其中,就有一股浓烈的茶香。屋内纵深的空间好似图书馆,一排排整齐的木质架子上,摆放着一包包以笋壳包裹的茶叶。屋子外,一面“中国云南古树名山茶叶基因库”的背景墙引人注目。一盒盒茶叶静静地躺在格子间内,包装上书写的名字,甚至不知道该怎么读。鲍丽丽说:“这里陈列的是整整100座茶山的样品茶。茶是有生命的。100种古树茶,好似100种生命站在面前,与好奇的人们打着照面。”

  著名茶叶专家周重林这样评价这项艰巨的工程:“寻茶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对自身的寻找。在茶仙子鲍丽丽那里,茶是千里之外的一片叶子,也是维系她对土地的一种情感表达,更是她行走世界的身份。如果说中国还有一种可以称之为世界语言的符号,那茶就是最佳的选择。”

  三、心存使命,让千年茶文化跟上时代步伐

  除了在全国各地行走,鲍丽丽抽空举办了“静雅之行”习茶班,这是她对中国茶文化梳理总结的一种输出形式。开课的第一天,现场甚至略显拥挤——金融行业白领、教师、女企业家、全职太太、复旦大学国学班成员……他们从全国各地赶来。

  有一位身着白色旗袍样式连身裙的女子,一头乌黑长发及腰间,大红色围巾随意在肩头。低头间,她神情略显严肃,纤巧双手上下摆动,烫杯、倾倒茶叶,提壶冲泡……刚才还叽叽喳喳聊天的人群,都不禁屏气凝神,把目光全投注到她身上。与视频中略显庄重不同,眼前的鲍丽丽眉眼间未施粉黛,却清丽飘逸,笑起来带有年轻女孩的活泼伶俐。“静雅之行”的课堂上,鲍丽丽都喜欢以泡茶开场,端给每一位换上汉服的学员,笑盈盈地问:“香吗?好喝吗?”茶无疑是主角,围绕它的,还有对茶道、花道、香道、传统服饰一类的讲授。为了让学员有更深刻的感受,她没少花费心思,比如授课所用的茶杯叫“铃铛杯”,根据唐宋时期皇家用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学员身着汉服的长短、颜色,也由她亲自参与设计的。鲍丽丽说:“没有好的行头你是融入不了的。我想因为是真的热爱,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她还担任国内“茶文化进高校”的教学任务,在高校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程,指导一些学校的茶文化社团开展活动。看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爱上这碗茶、爱上中国茶文化,她的笑容更加灿烂。

  然而推广宣传中国茶文化,除了针对普通国人,更需要让“这碗茶”走向世界。从2010年起,她被国家汉办任命为“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负责欧洲区17个孔子学院的中国茶讲授; 2015年,她还远赴意大利,为米兰世博会做好“中国茶仙子”角色。2016年3月—4月,她东渡扶桑切磋茶道,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

  谈到未来的打算,鲍丽丽希望在今年或明年初,推出功能强大的APP平台,努力让茶文化推广跟上时代脚步。就在这个平台上,她将推出形式多样网络课程,以期让更多人能随时随地接触到茶文化。

  多年摸索和尝试中,鲍丽丽和团队成员越来越参悟出这个道理:“传世的东西不外欢喜,故用欢喜心来制茶,无不成就;珍贵的东西不外结缘,故用结缘观来卖茶,无不成全;持久的东西不外忍耐,故用忍耐力来藏茶,无不成仓;执着的行为不外愿力,故用愿力来行茶,无不成事。”现代人最不缺的就是选择,中国茶在她看来,是有感情、有灵魂的。她要让这个不完整的产品,转变成一种完整产品,这就是她毕生努力的事业。

责任编辑:黎指寒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