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调动社会各界心理学工作者积极落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全面推进心理服务规范与标准制定工作。根据中国心理行业发展智库论坛的会议精神,亟需构建互联网心理服务标准,以全面提升心理服务产业升级。
2018年10月19日,中国心理学会《互联网心理服务标准》研制已经正式立项并确立了起草小组,北京国奥心理医院是该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北京国奥心理医院董事长赵丰于桐和心理专家罗小年参与本次工作会议,与各大心理行业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共同商讨互联网心理服务标准的制定。北京国奥心理医院资深心理专家罗小年是北京心理健康服务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市精神科医师高级职称晋升面试考评专家,北京市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评审专家,曾参与多次心理行业标准的制定。
会议中各位领导和专家各抒己见,结合多年互联网心理服务的实践工作,提出很多需要建立标准的问题,比如互联网心理咨询师专业水平不一、心理问题的评级和转诊机制不明等等。会上北京国奥心理医院心理专家罗小年(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发表专业讲话,他总结了近年来心理行业发展的趋势,指出目前互联网心理服务的症结所在,引起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共鸣。
北京国奥心理医院罗小年教授讲述了心理服务的历史:心理服务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经提出,互联网心理服务起步稍晚一些,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线下心理咨询机构的各项标准。
虽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已取消,但是目前国内的心理行业也有一套自己的标准,特别是心理专科医院,对心理咨询师的评估更为严苛。北京国奥心理医院董事长赵丰于桐介绍了北京国奥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选拔的几个标准:咨询的时长、接受督导的时长和接受培训的时长,经过严格地筛选,咨询师才能接诊,他认为这是对来访者的负责,也是对咨询师本身的负责。其次是本院心理咨询师的能力评估有以下几个标准:病例的规范性、来访者反馈、来访者回访率、专家听诊判断、初复诊比例,希望能为互联网心理服务标准的制定提供借鉴。
本次会议在各位领导和专家共同商讨之下,初步起草了互联网心理服务的几项标准,为以后互联网心理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主任、国家标准委心理咨询分会副秘书高文斌表示互联网心理服务标准的制定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还需要大家一起群策群力,共同奋斗,创造出一个规范化的互联网心理服务体系。